走到基层听百姓说心事
——以《苍梧晚报》“走乡村进社区听百姓说心事”专栏为例

2016-09-19 02:44董洪富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进社区心事百姓

□董洪富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走到基层听百姓说心事
——以《苍梧晚报》“走乡村进社区听百姓说心事”专栏为例

□董洪富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6)

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之根;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感情之源。江苏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苍梧晚报》把新闻报道与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设了“走乡村进社区听百姓说心事”专栏,采编人员的足迹遍及连云港市边界沿线的36个乡镇、街道所辖村组和社区。记者来到田间地头、采访百姓人家,体验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呼声,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梦想,生动展现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本次活动持续时间长,文章视角独特、可读性强,一篇篇生动活泼、可读性强的稿件,借助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纸媒等平台,把来自基层的声音表达出来。苍梧晚报主动投身媒体融合大潮,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融合之路。

来到田间地头 讲述百姓故事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受众接收信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网络、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报纸作为最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之一,必须当好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表率。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才能真切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疾苦。为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抓活鱼”,苍梧晚报精心打造“走乡村进社区 听百姓说心事”大型采访活动。记者编辑来到连云港市周边最偏远的乡村和社区,走进田间地头,采访社区人家,体验百姓生活,力争把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声音表达出来。

由于采访涉及面广、加上路途遥远,采访对象难以把握,记者完全以随机形式确定采访对象。采访路线的安排上,以连云港市每个与外省市交界的乡镇中选择两个村组(社区)为主,记者以个别访谈、开座谈会、住进农家等形式,体验基层百姓生活,倾听群众呼声,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遇到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难题,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联系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及时做好追踪报道。

记者笔下所关注的采访对象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大多是农民、牧民、渔民、甚至是下岗工人。在普通人看来,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什么闪光点可写。可是基层是新闻采写的源泉,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采写出最鲜活的新闻。记者善于从基层百姓的言谈举止、生活变化中捕捉新闻点,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描绘未来的梦想。记者以独特的采访视角、风趣幽默的语言、短小活泼的文字,连续采写了多篇报道,生动再现了基层百姓的生活。稿件刊发后,很多读者来电,赞扬稿件可读性强、贴近民生、很接地气。

通过群众视角 反映百姓呼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国家大政方针上传下达的重任。新闻媒体要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按照“三贴近”要求,本次“走乡村进社区 听百姓说心事”大型采访行动中,全体采编人员紧紧依靠媒体的力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调查采访,与群众同甘苦、共劳动,不断熟悉基层群众的鲜活语言,进而掌握他们的内心情感。经过连续多天深入基层的采访,记者也发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年轻农民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保护、留守老人赡养困局难解;还有空巢老人生活难、垃圾围村农民怨、留守妇女就业难等问题。在众多难题当中,群众反映最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正如一位基层群众所言,现在的生活水平是改善了,但也丢失了不少东西,以前的青山绿水没有了,有不少村子垃圾围村、污水遍地。如何破解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有没有好的做法可以借鉴,一时成为摆在记者心头的大事。

经过几天的深入基层采访,记者采写了《走出垃圾围村的困境》一文,讲的是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赵湖村的故事。当地经济是发展了,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村民们吃尽了破坏环境的苦头。为保护该村薄弱的生态环境,该村自筹资金30多万元,增加了一批生活配套设施——24个大型垃圾桶和1辆垃圾运输车,不但该村的垃圾处理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渐渐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记者发现该村的经验值得推广,于是迅速采写成稿,并在报纸的重要版面发表。不少有面临同样环境污染困局的村子看到报道后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体验百姓生活 回应群众关切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而“走乡村进社区 听百姓说心事”大型采访行动正是践行“走转改”的生动体现。苍梧晚报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站在时代高度,树立大局意识,用脚丈量全市的乡村社区,这对每位编辑记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为采访之前并没有事先约定的采访对象,只有驱车来到目的地后,才能按照计划再找采访对象。有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偏远村落,记者干脆下车步行数十里地。而每进一个村落,寻找村子里有故事的人也十分艰难。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的采访都是随机的,在村头巷尾遇到一个人,记者与他们拉家常,如果遇到语言沟通有障碍的,干脆用纸和笔交流。在茫茫人海中,如何能发现一个有故事的人并不容易。如何在普通人身上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对广大采编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记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当今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纸媒的发行和经营都面临不小的压力一些大型新闻采访行动不得不考虑成本。为了节省开支,记者经常是乘公交车、骑车、甚至步行等方式前去采访,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守职业道德,牢记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主,引导公众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自己言行,运用群众语言反映百姓心声,并运用媒体的力量解民忧、化民怨,力争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本来面目。

历时半年多,苍梧晚报采编人员的足迹遍及江苏省连云港市沿线各个乡镇村组,行程数千公里,共采写了66篇高质量、可读性强的稿件。“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每个家庭都有动人的故事……”这是参与“走乡村进社区 听百姓说心事”采访活动记者的深切感受。虽然这样的采访活动属于阶段性项目,时间空间有限,我们无法用笔墨来完整描述基层百姓的生活,但还是收获了很多,今后还将收获更多——因为到基层去的路还很长,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新闻媒体只有将镜头对准百姓,把笔端留给读者,关注基层百姓生活,才能真实反映百姓的心声。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加强媒体社会责任建设任重而道远。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主动转作风、切实改文风,才能与基层百姓心连心共命运。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各种先进的采访工具,不断创新写作形式和手法、运用鲜活语言,写出更多真实、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借助全媒体客户端,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在微信、微博、网络、纸媒等多种方式传播,从而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进社区心事百姓
仪征市:三位一体抓服务 推进侨务进社区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第一百丛心事
藏心事
海峡姐妹杂志社送健康进社区
百姓看家“风”
宜川社区鉴定 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落地见效
母乳喂养进社区
闲拈明月裁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