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画角色孙悟空的形象变迁看设计的民族性

2016-09-20 07:37杜静芬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孙悟空层面

杜静芬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从动画角色孙悟空的形象变迁看设计的民族性

杜静芬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郑州 450044)

民族性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立足的根基。本文通过对孙悟空动画角色形象的比较、分析,揭示中国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强势经济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文章从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以动画设计的民族性表现角度比较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动画的异同,分析各国在动画设计制作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并据此探索中国动画民族性体现的着眼点和方法。

动画角色;文化转移;民族性特征;动画设计

如何具有民族性、原创性一直是中国动画倍受关注的难题。20世纪60年代我国动画的代表性作品《大闹天宫》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风格。从历史角度考察孙悟空动画角色形象演变,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在角色造型设计、制作技术、审美标准层面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进行比较,这一角色的形成与演变无疑是研究与解决动画设计中民族性与原创性难题的典型案例。

一、孙悟空动画角色形象变迁

20世纪初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孱弱的时期,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带来新的文化思潮,也产生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艺术审美观。中国动画诞生初期的《铁扇公主》,虽然题材选自中国传统西游记故事,但孙悟空的形象带着明显的迪斯尼米老鼠的造型痕迹。(见图1、图2)

图1 《铁扇公主》孙悟空形象

图2 早期米老鼠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独立,形成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信。中国动画立足传统民族艺术形式,创作了诸如《大闹天宫》《人参果》《金猴降妖》等与孙悟空角色相关的作品。与1939年的角色设计相比,在民族性、原创性上有了较明显的不同。角色的设计在符合动画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鲜活形象(见图3、图4)。1988年又将中国水墨的韵味融入动画表现中,创作了以《山水情》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动画,获得了国内外各种奖项,形成了世界动画界的中国学派。

图3 1964 《大闹天宫》孙悟空形象

图4 1985《金猴降妖》孙悟空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再一次作为强势文化涌入,对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孙悟空动画角色形象再一次经历变革。而同为东方文化的日本,在对西方技术、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作有机结合方面为中国现代设计树立了榜样。2000年以后的中国动画,在形象设计上无不受到日本武士道造型风格的影响。其间,作为中国动画两大地域性代表,上海更接近日本风格,而北京更接近美国风格,日美两大流派统治了中国动漫的艺术风格。

《夺宝幸运星I》的角色设计(见图5),运用日本现代动画制作理念,分析受众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强势文化的审美标准,创作了“日本的孙悟空”形象。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转换的前提下,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角色设计背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在风格上更趋向日式的体现。统观2000年以后的中国动漫,虽然在现代动漫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面貌,但在世界动画史上迷失了自我(见图6)。

图5 2005《夺宝幸运星I》孙悟空形象

图6 2010《新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二、文化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它涵盖了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内涵可以简要划分为观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动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文化的观念层面通过动画设计和制作的行为,强制地(命题)和隐性地(文化对设计和制作人员的素质)影响了动画作品的内容和呈现形式。

1.文化的物质层面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文化的物质层面指与自然原生的物质形态相对应的“人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建筑、服饰、器具和工艺美术品等人的创造或制作。动画作品本身是一种依靠物质造型展现的艺术形式,它体现着民族和时代的一种或多种风格,是特定环境中,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物质层面的建筑、服饰、器具等作为素材或视觉元素以动画的形态在作品中呈现。这种物质形态作为最直接的和受众交流的形式,标识着作品的地域、时代和风格,是民族性的最直观的体现。

从1956年《骄傲的将军》到《小蝌蚪找妈妈》《牧童》,再到1964年《大闹天宫》,中国动画挖掘民族的题材和艺术形态,以鲜明的民族造型风格书写了世界动漫史的一个精彩篇章,构成了动画中的中国学派。

2.文化行为层面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文化的行为层面涉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具体到动画设计领域,文化行为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社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它和物质层面功能相类似,是地域性、民族性的标识,比如端午节,春节、祭祀礼仪甚至日常生活习俗、方式等,主要以创作素材的形式在动画设计中出现;二是文化的观念层面到物质层面的转换过程——动画作品的构思、设计和制作过程,在这里设计者的思维模式受民族思维习惯的影响也是作品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显现形式,而动画的设计制作行为受到技术的制约则具有时代性和世界共性。

3.文化的观念层面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文化的观念层面,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和哲学观念,是文化系统的核心,制约影响着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又通过文化行为和物质符号得以表达和传递。在具体的动画设计制作中,文化观念影响着动画主题、艺术表达方式,设计者的审美、思维方式,同时又规约了受众的审美标准。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跨文化传播是大国实现其文化殖民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文化转换代替了文化适应。文化转换是社会学家费南多·奥提兹创造出来用于形容文化融合和趋同的词语,描述人们对外来文化通常持有解决而非激化冲突的倾向。[1]具体到表现形式,指民族文化观念层面在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和民族文化物质层面在作品中的体现错位分离,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嫁接到另外一个民族的物质符号的重新构建。这也是原创性的重要方式。

美国动画一直引领着世界动画发展的潮流,形成了动画领域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技术性的统一,创作了诸如《猫与老鼠》等无数的优秀动画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动画在世界各地挖掘素材,寻找原型,并且大胆加以改造,在看似古老的不同民族的故事中融入了美国的现代思想和文化理念,使美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转换整合,进一步推动着世界动画文化的发展潮流。

《埃及王子》的题材来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来自法国民间传说,《狮子王》重新诠释了哈姆雷特的故事,加入美国惯用的亲情、爱情、友情主题,体现着开拓冒险、独立进取、勇于超越自我、富于责任感的美国精神。表现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花木兰》来自我国世代相传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功夫熊猫》则在全是中国元素的动画中借用中国功夫讲述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精神诉求。

三、中国动画的民族性挖掘

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指特质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文化的世界性是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的共性。世界性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民族所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文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文化秩序,增加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2]中国文化需要从各种文化传播中去实现中国文化的战略输出。具体到动画领域,需要在动画中有意识地对中国文化民族性的观念、形式进行挖掘。一方面实现文化输出形成认同感,另一方面增强原创性,形成中国动画品牌,丰富世界文化形式。

要在动画创作中体现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也可以从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来探讨。

1.文化物质符号的选择和应用

动画中,中国文化物质层面的视觉元素是民族性体现的最基本层面,其具体造型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特质。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图案、形象或物质符号无疑是浓郁中国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社会行为文化可以以故事情节、生活习惯、节庆礼仪等形式通过动画现代技术来呈现,从题材到形象都是民族性的最直接的体现。

2.行为层面的选择和适应

动画设计的行为层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者的思维与制作。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体悟思维和系统思维特点将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潜性地体现在作品中。总体来讲,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是民族性的坚固的根源。另外,制作行为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更充分地挖掘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动画中传统水墨的现代表达,戏曲艺术、文章的章回、剪纸、皮影、木偶剧等表达方式应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青春,彰显中国民族特性。

中国的水墨动画曾经在中国动画的历史上有过辉煌,但却只是花开一度。究其原因,一是审美的根基问题,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传统气息浓郁,离现今娱乐至上略显崇洋的审美有较大的偏差,这一方面是文化认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弱势文化的缺乏自信所致;二是没有开发适合水墨动画表现的技术支持,用现代世界所谓先进的动画制做渲染技术,去完成一部现代风格的水墨动画,其实现的效果和时间、财力的消耗难以统一协调。研究适合中国风格的动画制作技术是体现中国民族风格、促进动画发展的又一途径。

3.文化观念层面的选择

文化观念是在故事主题之上的民族性的核心,它蕴含的民族精神正是透过普世的文化传达形式以取得不同民族的认同,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内核。纵观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而不同、包容厚德、克己复礼、谦逊孝道、勤俭、辩证、集体主义等无不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天人合一”一方面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则指“人与社会的和谐”。宗法制环境中的中国哲学与辩证伦理关系——“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讲求秩序与和谐。具体到设计,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艺术审美观,是辩证和谐的审美观,以和为美,同时兼具抒情传意和综合体悟的哲理感。“以和为美”,和谐的审美观更讲求和而不同,是辩证的和谐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普世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在现代世界文化发展中有很高的接纳性,如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绘画、陶器对现代西方颇有影响。因此,中国动画创作中如何超脱情节主题上升到文化观念内核的表达,是每一个创作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动画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喜羊羊与灰太郎》《熊出没》等作品在积累大量观众的同时,也探索了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发展。然而就世界影响上来讲,中国动画依然微弱,在向世界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民族性的缺失以及强势文化的转换是它的障碍。动画语言已日趋国际化、通行化,如何吸取欧美日动画的先进经验,将中国文化以动画形式推向世界,构成现代审美标准之一,以其富有中华民族东方神韵的艺术特性呈现,是中国动画设计制作人员心中的梦想和肩负的使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一项艰巨的也是有意义的使命。

[1]付振兴.论美国动画的文化杂糅及跨文化传播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韦法明.政治生态的文化重塑[J].军工文化,2015(6).

(责任编辑许峻)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Design Based on the Change of the Monkey King’s Animation Character

DU Jing-fen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4,China)

National charac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world cultu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artoon characters the Monkey King’s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im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animation influenced by strong western economic and culture in learning from the west. Focusing on national view of the animation design, the paper analysi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of anim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paper analysises the influence of power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animatio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concludes the methods of embody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of China animation.

animation character;cultural transfer;national character;animation design

2016-06-30

杜静芬(1978—),女,河南获嘉人,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专业方向:数字艺术、影视动画创作及教学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4.018

J594

A

1008-3715(2016)04-0092-04

猜你喜欢
民族性孙悟空层面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酱爆西游⑤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