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止城市内涝谈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

2016-09-21 01:32袁媛王沛永
风景园林 2016年4期
关键词:调蓄内涝水系

袁媛 王沛永

从防止城市内涝谈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

袁媛 王沛永*

近些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其中有城市快速扩张、排水系统老化等表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集中收集、快排为主的雨水排放指导思想下,应对超过管道排水能力的雨水问题时捉襟见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给解决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应对手段,结合我国古代城市内涝管理及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应把排水与蓄滞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三个要素的布局,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结合管道排水系统应对普通降雨,以提高河网等地表排水通道密度,结合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安全洪泛区和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应对超量雨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解决方法。

城市内涝;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水系规划;就地减排

修回日期:2016-04-08

1 城市内涝问题

1.1内涝产生的原因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0年3年间,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发生3次以上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排水不畅,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屡次出现“海景”,城市逢雨必灾,内涝严重。

分析城市内涝问题,可以发现内涝产生的原因既有宏观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有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水文变化问题,更有一些属于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引起暴雨现象频发,造成城市雨洪问题日趋紧张。城市内涝与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也有密切关系,地势较高、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地面渗水性较好的城市,发生内涝的可能较小。反之,发生内涝的可能性就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不透水面积增大。过去10年,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河湖水系被填埋,削弱了自然水系对雨水的调节和接纳能力;有些地方为了城市美观,把城市明河改为暗沟,明显降低了城市雨水的通行能力;城市土地上原本存在的河流、坑塘、冲沟、洼地等水系遭到破坏,使城市涵养水源、蓄水滞洪功能削弱甚至丧失,导致自然水文循环发生巨大改变[1]。在仅有小排水系统的情况下,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不够抵御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雨洪问题;加上原有排水管网系统陈旧落后,导致在频发的降雨情况下城市低洼地排水不畅、泵站抽排效率降低、市区积水时间延长、积水水位加深,内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呈增长趋势。

1.2发生内涝地区的特点

内涝多发生在城市低洼地,由于降雨急剧而强烈,低洼地带短时间汇集大量雨水,积水点周边区域不透水表面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彼此相连,导致地表径流运动过程中的阻力小,汇聚到低洼地的时间很短,导致区域内排水不畅,内涝形成;另一个特点是,内涝经常发生在老城区,主要是因为老城区管网设计标准低,年代久远,容易出现因设计标准不足而出现的积水。

在城市中内涝地区往往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对径流具有较高阻力的要素(绿地)往往面积较小或者在城市中孤立存在,缺乏与不透水表面的联系,使其滞留雨水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一些具有蓄滞和排水能力的河湖水系分布不均且较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城市中缺乏能够阻断地表径流并进行调蓄的自然要素(湖泊、坑塘),加之以前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与城市面积高速扩张的速度不匹配,排水能力有限,使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除,促成内涝。

2 应对内涝的方法及其功效

以往在应对内涝问题时,常使用管网与排水泵站结合,将雨水排往城市水系和排洪河道中。这套系统应对低强度降水时非常有效,但是对于高强度降水往往力有不逮。内涝虽然表象是发生在城市中的某些点状位置,但实质上是城市排水不畅或不及时的全局问题。

2.1城市管网系统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是城市雨污水收集、输送及排放的重要设施。管网系统像人身的血管一样广泛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具有担负着地表径流的收集、输送功能,可以快速集中雨水向城市下游运动,最终排放到城市河塘水系中去。城市管网排水属于重力流,管网沿一定坡度输送雨水会导致管网埋深过大,有时须通过提升泵站使雨水顺利排放。当内涝发生时,城市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是管网的输水能力与泵站提水能力的最小值。

城市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限定因素是:管网系统尤其是主干管网属于一次性建设,一旦修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再进行大规模改造,其排水能力就基本确定了。城市高速发展与扩张使得末梢排水管网在不断延伸,终有一天地下管线系统会达到极限能力,导致最终不能与降雨条件相匹配。针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要确保城市雨水安全,管网改造和提升泵站扩容可以解决局部问题,但是,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有时候看上去是维修一个点上的问题,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系统整修了,下游没有进行配套,仍然难以匹配。

2.2城市河湖水系

城市河湖水系是城市管网排水的最终归宿,它既是雨水的输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调蓄系统。城市内涝点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占用了本应为低洼地、河湖的地盘,需要从一定区域尺度重新构建新的洼地,这样的城市建设是不经济、不科学的,应极力避免在城市低洼地进行建设。

2.2.1城市水系中的河道密度和行洪断面决定了排水效率

在城市尺度上,每个城市排水都与流域水系有着及其复杂的关系,在解决城市水患问题上,忽视这种复杂的关系和具体情况会造成排水系统设计的低效。城市河湖水系的长度系数(km/km2)和面积比例(%)对城市排水排涝至关重要。

现代城市建设追求的规模效应导致大量原有河道水系被填埋以获取发展用地,导致固有的排水系统被管网取代,河网密度降低,导致排水效率低下,内涝产生。我国古代在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从修建于宋朝的江西赣州福寿沟的例子可以看出水系的调蓄能力是防止内涝的重要因素。福寿沟串联赣州城中多个坑塘,形成通达的水系,地下的排水渠和连着它的众多水塘一起发挥作用,构成的排蓄系统可以很好地应对洪涝灾害。但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福寿沟周边的很多水塘被填,使得雨水调蓄功能大大降低,原来能够有效应对罕见暴雨的福寿沟已经不得不靠加设泵站,使用强排的办法来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

2.2.2河湖水系的调蓄容积是关键因素

我国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采用河、湖、坑、塘等自然水系进行调洪,以保证城市的雨洪安全。对我国古城河渠调蓄能力做一个归纳,可以从表1中看出,唐长安城的调蓄能力远不如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足够的调蓄容积是防止内涝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明清时期紫禁城600年无雨涝的原因[2]。

根据《北京市安全迎汛基础数据手册》(2009年)统计显示,北京河湖面积621.59km2,最大容积可达1154.01×104m3,总的正常蓄水容积986.18×104m3,则有效调蓄容积167.83×104m3。按照表1计算,(北京城市面积按照1 268km2计算)折算储蓄城内降水规模为7.8mm。北京中心城区的水系演变可追溯到元大都建都时期,但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现代的北京城与古城相比,调蓄能力相差太大。造成如此失衡的原因是由于现代城市填埋了大量的原有蓄水河渠、湖池,而城市却在高速扩张。城市水系支流大量被填埋,或者以涵管的形式埋入地下,水面率下降,以及河道严重淤积,严重削弱了水系的容蓄能力。

根据遥感监测,北京市区地面硬化面积达到了50%[3]。据测算,城市硬化后原地表的径流系数将从0.2~0.3增加到0.8~0.9,按此框算,当遇到一次降雨量为50mm的暴雨时,北京市新增的硬化面积就会增加径流总量1750~2450×104m3[4]。如此巨量的径流量极大地增加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而河湖水系拥有巨大的库容能力,却在城市建设中大量被填埋、消失。径流量的增加以及蓄滞雨水的设施的减少更是加大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由此,内涝程度逐年增加。

3 内涝防治的新思路

有关研究表明,在上海城市现有排水管网系统的埋深不变的情况下,要应对“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00年一遇”及“1000年一遇”暴雨重现期的雨水,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敷设的理想管径分别应 为Φ=450mm、Φ=600mm、Φ=700mm、Φ=800mm及Φ=1000mm。要达到上述的标准,则各管径大小比现状平均管径大小(一般在Φ300~Φ600mm之间)分别增长了28.6%、71.4%、100%、128.6%以及185.7%[5]。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大部分管道标准明显达不到应对极端天气下降雨的标准,通过提升管网排水能力一方面改造难度大且花费巨大,另外城市在不断发展,单纯依靠提高管网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因此内涝防治应开拓思路,不能仅依靠现有的管道系统改造升级,而是必须构建大排水系统。这里所说的大排水系统是由管网系统,河湖水系和城市绿地等共同组成的,通过地表排水通道和地下排水系统共同作用,强调通过减量和降低汇流速度来解决在极端降雨条件下的雨水排放问题。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内涝问题应把排水与蓄滞结合起来统一考虑。蓄滞雨水的场所不仅要考虑河湖水系的蓄滞能力,也要把城市绿地纳入进来,让土壤也形成蓄存雨水的重要场所。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保持了雨水下渗能力的绿色空间,对削减降雨径流量有重大的贡献。以往的研究忽视了绿地在防止内涝方面的功能作用。近年来,下沉式绿地(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成为现阶段大力提倡的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思路,能够让雨水通过绿地渗透,减量的同时降低雨水汇流速度。如果系统地、有规模地发挥城市绿地的作用,对降低内涝的威胁具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根据分析发达国家的洪涝治理经验,城市防涝排洪的体系大、小排水系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三个要素互相配合可以发挥其最佳的组合功能。因此,合理规划这三者的布局,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解决方法[6]。

表1 中国古都河渠调蓄能力分析Tab.1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表2 六个城市主城区相同面积内水体比例Tab.2 Proportion of water bodies in the identical acreage of the six cities

4 利用城市绿地、雨水管网、河湖水

欧美国家将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称为小排水系统,主要防止重现期为1~10年范围内的雨洪灾害。小排水系统是内涝控制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的LID等雨水管理技术开始结合进小排水系统中,起到源头控制、减少面源污染、增加渗透等作用。大排水系统则是由地表通道、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安全洪泛区和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组成,主要应对小排水系统无法消纳的超量雨水。大小排水系统以及源头控制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相互作用达到一个能应对不同降雨条件的高效系统。图1与图2反映了城市各个排水系统中绿地、管道、水网等因素之间互相耦合的关系。

以绿地应对内涝问题在当前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以往已建成区的绿地不具有接纳其他汇流区雨水的能力、大都没有办法承担额外的蓄水、滞流的功能。现有内涝点与绿地布局不匹配,开辟新的绿地有困难等。从2012年北京“7.21”特大降雨事件中可以看到,中心城平均降雨量为215毫米,造成63处积水点,部分下凹式立交桥积水严重,如广渠门桥西、莲花桥等。与北京市市区绿地布局图相叠加,可以发现积水点周边大多与现有绿地地点不吻合。这些问题都需要城市去做出改变,从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等方面都要围绕雨水来做文章。

4.1城市河网水系的重新梳理

城市化程度越高,产生的径流量越大,越需要大量的排水通道和蓄水空间,但是我们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却违背了这个基本规律。为了获得更多可建设的土地,在城市建成区往往有大量河流水系被填埋,严重影响城市的排洪能力;为了压缩河道占地面积,大量河流被截弯取直,硬化河床来快速泄流雨洪,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和自然属性,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水聚集在城市低洼处,无法渗透、排放困难,形成内涝。

合理规划的河网水系为流域行洪和区域排涝提供基本载体,大量支流、湖泊等水体的库容作用,加上具有下渗能力的河流堤岸、洪泛湿地的蓄水作用,能够减缓洪峰流量和延长洪水汇流的时间,有效防止内涝的产生。

通过从Google影像中提取相关信息,在此对国内外六个城市中心区截取相同面积进行图形分析和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如图3及表2所示。

从图3的图形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达拉斯、费城、哥本哈根和华盛顿的水体具有非常完整的水系特征,河道从主干河流到支流都完整保留,在防涝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北京、西安等城市水系则破碎化严重,系统性不强。从面积比例统计上也可以发现北京和西安的河湖水系的面积比例低,这也是每当经历极端降雨天气时,我们的城市更容易“看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上述6个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差异,但是在暴雨和内涝发生时各城市面临的海量径流问题是几乎没有差别的,不同城市水网密度及调蓄能力不一样,对城市的雨洪安全影响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面临的城市洪涝问题也可以管中窥豹。

为防止内涝,城市水网以自然水系为依托,疏通河道,增加河网密度,保证行洪断面,合理规划湖泊、坑塘的位置和面积是非常有必要的,借此构建城市的“天然海绵体”,弹性地调节水量之丰俭。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在城市上游的建设水系河网可以增加调蓄能力,分流雨洪,与城市中的雨洪错时排水,减轻城区的排水负担。在城市中充分利用绿地的拦截作用,开辟公园中的水系湖面,用于防涝。城市下游地区则提高排水能力,并在安全地带设置蓄水湖面,在雨季结束后反补城区水系,促进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

在梳理城市河网水系的同时,注重河流对构造城市自然生态和城市景观的作用,模拟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最大限度的保留河滩湿地。在滨河地带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地,能沟通链接城市中原本零散的绿地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系统,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环境。

4.2发挥城市绿地的作用

绿地在城市中具有各种综合功能,如改善环境,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生态功能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我们利用绿地进行雨水生态建设时,不能损害基本的休闲娱乐功能。尤其是大型的用于雨水处理的绿地不能占用本已局促的公园指标,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将其定为生态绿地。

4.2.1大量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

我国城市中全部裸露地一般占地在3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有学者做过对下沉式绿地滞洪能力的估算[7]。在设定的条件下,城市绿地率以40%计算,绿地下沉量100mm,当雨量小于等于40mm时,城市雨水可以全部被绿地滞留。在假设城市所有绿地平均下沉100mm,所有雨水都能排入绿地的情况下,城市绿地对降雨的调蓄能力可以应对大雨等级下的降雨。因此,大量修建分散式的小型低影响开发措施虽然应对大流域、短时间特大暴雨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降低灾害发生的程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地的作用,充分利用面积不大的点状绿地作为雨洪管理的源头控制。这些点状绿地每块地可能作用有限,但是当它们积少成多,以量变促质变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要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指导,通过绿地的吸收作用降低雨水径流量,并尽量多地接纳周围不透水地面的雨水,降低径流水量和汇流速度是解决内涝问题的基础。

4.2.2有条件地改造现有公园绿地接纳雨水

由于城市绿地能够渗透雨水,因此现有的城市公园可以梳理地形,结合公园的休憩功能安排一定比例的季节性水面,在雨季能够既用来自身解决雨水排放地问题,也可以吸收城市其他来源的雨水,使得城市公园在做到自身雨水不外排、不给市政管网带来压力的基础上,利用外源雨水补充公园自身的景观用水、浇灌绿地、冲厕等问题。通过在雨季收集利用雨水,起到节约水资源,回补地下水的作用。不少城市公园绿地也具有一定面积的景观水体,可以利用这些水体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雨水径流,只要解决雨水的进入方式、雨水沉淀去污等问题,相比人工建造蓄洪池的方式更加经济节约、简单易行。

在当前利用城市绿地接纳雨水的思路比较单一,大多都是从绿地表面垂直渗透的方式进行设计。实际上现有公园接纳雨水还可以采用另外一个方式:将雨水通过地下的水平渗透沟(类似盲沟的结构)导入深层土壤中,可以短时间内灌入大量雨水。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根据公园的自身特点灵活展开。比如可以在降雨时利用公园水面蓄存雨水,在雨后将超量雨水导入渗透沟中。渗透沟还可以利用自动灌溉系统的管沟,在其中回填疏松材料和盲沟管进行建设,一举两得。

4.2.3利用城市低洼地开辟公园绿地蓄存雨水

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就有将城市内的低洼地留做公共地的传统,后期就开发成为了城市公园。例如北京地区的什刹海、陶然亭、玉渊潭、紫竹院、朝阳公园、柳荫公园等大型公园都是因此而建的。现代城市规划忽视了对低洼地的利用方式选择,现代土方机械可以轻易平整局部场地,但是区域范围的低洼地状况不易改变,后期就会成为城市内涝区。一座城市应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开始就要认真梳理城市地形,保留利用低洼地区作为水敏感区,或纳为自然保护地,或开辟为公园,既加大了绿量,同时周边城区雨水通过自流方式进入内部,防涝与绿地兼得,事半功倍。

4.2.4重视条形绿地的作用

条形绿地一般沿道路、河道、高压走廊、防护带等展开,这些绿地面积不大但呈连续状态,可以作为雨水的滞留空间和传输通道。这些绿地与周边城市有较大的连接度,易于接纳雨水进入,在景观敏感度低的地方可以大量开辟为雨水受纳场所,可以减轻管网排水的负担,阻止雨水快速向低洼地汇聚,降低内涝的风险。

4.3城市雨水管网系统

排水管网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设施,是小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大部分管网能够履行其排水的基本功能,内涝的发生在各个城市基本上是局部问题。在发生全城性质的内涝时往往是因为灾害性天气原因。管网系统的改造耗时耗力且施行困难,要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做好管道的清洁疏通工作,维持其基本功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内涝发生。

在城市新建区,一方面要采用更高的排放标准建设管网,另外通过保留更多的天然水系作为排水通道。这样可以使得排水管网系统的干管长度大幅缩短,降低管网系统的基本造价及管理维护费用。通过与绿地、水系相互配合,使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灾害影响范围。

5 结语

防止内涝,不能一味强调排水,而要排、蓄结合,要给城市生态留有余地,增加水面率和绿地率,制定合理的雨洪管理规划策略可以有效保护城市不受洪涝灾害,它在保证城市有能力抵御灾害性天气的同时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蓝绿空间。

城市水系在发挥调节城市雨洪安全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水系景观,创造可供人亲近的滨水空间,这是管道或者单纯的下凹式绿地不能代替的。在工程措施的保证下,使城市有一定库容能调蓄径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条件下,有一定比例绿地涵养雨水,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注释:

图1、2根据参考文献[6]绘制;图3 作者自绘;表1根据参考文献[2]绘制;表2 作者自绘。

(References):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2013,(2):32-37.

Yan Pan, Che Wu, Zhao Yang, Li Junqi, Wang Sisi. Establish a Healthy Hydrological Cycle in Urban Area by Green StormwaterInfrastructur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3,(2):32-37.

[2]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 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J].城市规划,2014,8:71-77.

Wu Qingzhou; Li Yan; Wu Yunjiang; Liu Xiaogang.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 urban canal system and preventing waterlogging by drainage and storage systems:learning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waterlogging for modern cities[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8:71-77.

[3]江昼.城市地面硬化弊端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50-53.

Jiang Zhou. The drawbacks and its solution of urban ground hardening[J]. Urban Problems, 2010,(11):50-53.

[4]姜德文.城市内涝防治的生态保护对策[J].风景园林,2013,(5):21-23.

Jiang Dew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Waterlogging Preventio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3,(5):21-23.

[5]吴晓丹.上海中心城区暴雨积水机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41-148.

Wu Xiaodan. Mechanism Analysis of Rainstorm Waterlogging in the City of Shanghai[D].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2:141-148.

[6]车伍,杨正,赵杨,李俊奇.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3,16:13-19.

Che Wu, Yang Zheng, Zhao Yang, Li Junqi. Analysis of Urban Flooding Control and Major and Minor Drainage Systems in China. [J]. China Water &Wastewater,2013,16:13-19.

[7]邱巧玲.“下沉式绿地”的概念、理念与实事求是原则[J].中国园林,2014,(6):51-54.

QiuQiaoling. About Concept, Idea and Practice of "Subsided Green Spac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4,(6):51-54.

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on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for Urban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Control

YUAN Yuan WANG Pei-yong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waterlogging frequently happened in most cities of China, including the obvious reasons such as rapid expansion of cities and the aging problems of the drainage system. More importantly,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drainage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fast row can’t in responding to the storm water more than the capacity of drainage pipeline. Raising the "Sponge City" provides new idea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logging. By analyzing waterlogging generated reasons and possible treatments, learn ancient China o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waterlogging and foreign experience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Proposed that waterlogging issue should be considered with the drainage and store, rational planning of urban drainage pipe network, and developing urban lake water systems and urban green spaces.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 of green space with pipe drainage systems to deal with ordinary rainfall, by improving the river surface drainage channel density, combined with the storage facilities such as large underground drainage facilities, security flooding area and natural water to deal with excessive rainfall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revent waterlogging in the city.

Urban Waterlogging; Spong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Water System Planning; Local Drainage Reduction

由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

TU986

A

1673-1530(2016)04-0116-06

10.14085/j.fjyl.2016.04.0116.06

2016-02-27

袁媛/1988年生/女/土家族/湖南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100083)

YUAN Yuan, female, Tujia minority, was born in 1988 in Hunan province. She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pecialized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100083)

王沛永/1972年生/男/河北人/博士/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工程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北京 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bfupywang@126.com

WANG Pei-yong, male, was born in 1972 in Hebei province. He is a Ph.D.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t Beijing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Fund Item: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 for Beijing Common Construction Project”

猜你喜欢
调蓄内涝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调蓄设施布局设计模型研究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建筑小区雨水污染控制与优化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