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引领世界水平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016-09-21 08:07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212001
产权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

◎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212001)

打造引领世界水平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谭浩俊(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212001)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作为中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被赋予参与全球化竞争、打造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制高点的使命,乃众望所归。但是,能否真正做到不负众望,能够成为城市群的“领头羊”?显然,规划的出台只是一个方面,是开个好头。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落实。毕竟,一个城市群的建立,特别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建立,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条件、生态环境、服务效率等。缺少任何一项,都有可能使城市群建设质量难以保证、竞争力难以提升、影响力难以扩大。

长江三角洲已具备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据统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2%,但总人口超过1.5亿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8.5%。

更重要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集聚了良好的产业优势、环境优势、交通优势和服务优势。从产业格局来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和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而且,各个都市圈、发展带都在产业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的格局。因此,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很强,产生爆发力的概率很大。

从发展环境来看,虽然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紧张、环境承载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地的使用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产业对资源的刚性需求压力减轻,环境承载能力增强。所以,建设高水平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条件越来越好,基础越来越厚实。

从交通条件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条件可谓是全国最好的地区,特别是江浙沪地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已经基本覆盖到每个城市,乃至县级城市。以上海市为中心,从内到外一小时都市圈、两小时都市圈、三小时都市圈的格局已经形成,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随着高速列车的不断提速,预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形成覆盖所有城市的两小时交通网。

从服务优势来看,随着上海自贸区经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推开,法治意识原本就较强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了自贸区经验,今后在服务方面应当更加具有优势、具有把长江三角洲建成名符其实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和条件。

正因如此,国家发改委给长江三角洲群的期望是,截止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并且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这意味着长江三角洲的GDP总量和地均GDP将较2014年增长超过60%。

这个目标看起来不低,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应该没有实现的难度。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必须成为创新高地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六大城市群,其中两个在美国。美国独享位居前两位的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日本、伦敦、巴黎分别拥有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国入榜的则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够进入世界城市群行列,一方面,源于上海市的国际大都市地位,以及较强的城市辐射能力和扩散效应。因为,凡是聚焦于上海周围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也比较强,与其他五大城市群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已经具备了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和优势。

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在与其他城市群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能否成为世界城市群的引领者?按照目前的条件来看,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其中,创新能力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在创新能力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还比不上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在创新方面是更强的。

因此,创新应当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否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前列最关键的方面。这其中,上海科创中心的成立是成为创新高地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旦上海科创中心能够成为像美国硅谷那样的创新高地,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强的,能够有效带动整个地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尤其是各种创新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长江三角洲各地区,推动各个地区的发展。如果也能出几个像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能够有更多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那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引领世界级城市群的希望就会大大增强。

有上海市坚实的科技基础,有江苏省、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有安徽省的后发优势,长江三角洲实现创新目标、成为创新高地的希望是相当大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

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打造改革新高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金融、土地、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

按照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经济要想发展、社会要想进步,就必须坚持改革不放松,坚持改革不动摇。而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能够步入世界六大城市群行列,与过去几十年坚持改革开放之路是分不开的,与敢试敢闯敢干敢“第一个吃螃蟹”是分不开的。从浙江省的个体私营经济到苏南地区的乡镇经济再到开放型经济,以及安徽省农村的改革,走的都是改革开放之路。也正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才会越来越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但是,随着土地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减弱,劳动力优势逐步转变成弱势,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说,过去只要简单的行政放权就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话,而今,如果再维持现有的政策环境,将很难再形成发展优势,更别说国际竞争力了。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必须进入新一轮改革开放之中,拿出新的改革开放劲头,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等资源改革、金融、财税等经济体制改革、产权交易等市场行为改革,以及吸引外资、领取国际化人才、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新的创举。否则,就会限制发展的步伐、影响发展的进程、产生发展的阻力。

自贸区经验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步入改革开放新起点的模板。因为,自贸区经过实践与探索,已经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绝大多数经验都可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和运用,并可以在推广运用过程中作出新的尝试。毕竟,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已经具有了相当改革开放经验的地区,是具有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条件的,也是可以为其他城市群建设积累经验的。

在改革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重点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一是金融改革。这是长江三角洲能否与世界其他五个城市群竞争的关键,因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强,产业集群也比较好,今后只需要在产业提升、区域规划、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就行。但是,与其他五大城市群相比,金融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短板,如何拉长这块短板,如何与国际全面接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是国企改革。长江三角洲地区还聚集着大量国企,有的国企规模很大、影响很大。但是,国企的天然缺陷也十分明显,有的国企还对民企发展构成了一定影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提升国企的体制影响力,使国企转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三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事关经济改革成败,特别是土地等资源改革,能否在产权方面形成大的突破,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而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且必须是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是完全市场化水平的。行政手段必须远离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市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则是产权交易市场的核心。

在开放方面,须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品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市场,能够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有效开放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让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三是从过度重视“当房东”转向“当主人”、从“当伙计”转向“当老板”,更多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引进国外资本,而不只是资金,尤其不要再承接低端制造产业。同时,要鼓励该地区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立无障碍通道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打破区域行政划分的壁垒。在5月11日的会议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负责人列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长江三角洲各城市要有全局观念,创造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不仅需要中央的“纵向支持”,各省市也要互相“横向支持”,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城市的一体化必然遵循市场规律自然生长,愈来愈便捷的交通联系和信息技术,会加速城市间要素资源的交换和配置,在A城市和B城市之间各得其所。而这样的规律,恰恰与行政区划的逻辑相左,行政壁垒的森严和不可逾越,是中国区划政治中艰深的难题,即所谓“一亩三分地”。

行政区划一旦成就,根植其上的行政体系就像大树的根系,牢牢把控着每一寸土地上的资源。从省市到县乡,权力就会自上而下延伸和交错。行政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经由这套根系渐次提升和交融。即便是近在咫尺、相邻相融的一块地,只要不同属于一个根系,就意味着不在一个体系之中。

如何突破行政区划这条看不见的线,使其不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不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推动城市一体化,让城市成群,就是拆除这堵看不见的高墙,淡化行政区划背后的权力魅影。现实中,不同省市间对口部门的协作,实际上是弥合被人为割裂的统一市场。

譬如,上海与苏州就基本形成了一体化格局。一方面,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另一方面,则是两地政府施政高效,普遍具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观念,使得两地在一体化进程中互相促进,有机组合。但这些特质仅仅是相对而已,是在过去经济没有完全形成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随着买方市场特征的日益明显,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问题,也就矛盾越来越大、障碍越来越多了。

所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也是能否引领中国城市群乃至世界城市群的关键。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穿越水上都市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威尼斯:水上都市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都市通勤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