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2016-09-21 14:00许杰仁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关键词:语言训练语用能力阅读策略

许杰仁

摘 要: 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理念,阐述如何运用有效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关键词: 阅读策略 对话研读 语言训练 语用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重视利用多种阅读实践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内涵的同时,运用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强化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理解文本深刻内涵的同时,使语言表达能力获得生成,从而比较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利用对话研读,深化语感形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深挖文本内涵,营造激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话活动,研读文本内容,体味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解读,生成丰富的语感能力。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初读课文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圆明园原有的辉煌景观,圆明园原来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珍宝等,一幅紧接着一幅呈现,或抒情、或低沉、或激昂的画外音娓娓叙说,在诗一般的语言解说下,学生沉浸在宏伟壮观的圆明园景象中,置身于中西结合的奇丽景观里,急于表达心中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之情。教师继续呈现画面,画面上是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抢夺掠取的景象,英法联军把园中文物珍宝能搬走的都搬走,不能搬走的就砸毁、烧掉。学生观看画面中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激起心中痛惜、愤怒的情怀,充满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澎湃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之心。解读文本内涵时,教师逐段逐句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述说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感受,生1:“昔日的圆明园真是雄伟壮观!”生2:“圆明园凝聚着我国艺术的精华和瑰宝。”生3:“圆明园被英法联军豪夺强取、烧砸,真是一群无耻的强盗!”生4:“如果圆明园没有被英法联军抢掠、烧毁,祖国艺术精华和瑰宝就得以流传和保存至今。”生5:“学习了课文之后,我深深感悟到国家强盛了,国家和人民才不会被欺凌的。”生6:“我对圆明园的毁灭很难过,这是中国历史的耻辱。”通过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交流,学生进一步解读和体味文本的深刻内涵,阅读情感获得激发,充分阐述独特阅读观点,语感能力获得培养,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良好效果。

二、利用语言训练,发展表达能力

在学生研读文本词句内涵时,教师应灵活运用阅读策略,紧扣文中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通过积极思考,揣摩、品味文本的重点词句,进行读、思、议等阅读活动,积累丰富的文本语言,敏化语感,充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对文本内涵形成个性化阅读见解,深化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同时,教师依据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阅读认知水平,挖掘文本之中语言训练点,恰当整合文本语言,引发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做到读写相结合,把文本语言训练与解读相联系,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匆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③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④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学生理解句①描写的是一幅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给人产生一种联想和想象,与时间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句②解读为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让人觉得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句③解读为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让人觉得时间挽留不住。句④中“伶伶俐俐”“跨”“飞”用词准确。通过这些语句的解读,学生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深化感悟文本内涵,并能随时把学到的语言运用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实现品读与言语训练的二合一。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解读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掌握文本作者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把漓江水和桂林山形象化、具体化,整体感悟、理解和吸收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体验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高超技巧。教师出示句子训练题,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训练: 真 , 得 ; 真 , 得 ; 真 , 得 。学生通过写话活动,并在小组里交流、展示各自写话片段,进一步解读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只有紧扣文本语言训练点,品读和理解文本内涵,体验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积累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发展学生表达能力。

三、拓宽阅读领域,锤炼思维发展

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教学内涵,根据学情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对文本内涵扩展与开发发散性内容,延伸和拓展课内外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通过各种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发挥学生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考空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运用心灵诠释、创造文本,使学生深刻解读文本内容,促使阅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获得锤炼,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态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只有地球》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其结合实际说说如今见到的是个什么地球?生1:“三年级时有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乱砍滥伐引起的洪灾。”生2:“大气被污染了,天空会下酸雨。”生3:“人们破坏植被,导致肥沃的草原、土地逐渐变成了沙漠。”生4:“人们肆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资源被污染。”生5:“人类很多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品读,发展独特的阅读思维。研读课文内容后,布置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你想说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与探讨,从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说起。这种小练笔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内涵,并把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内化成自己的行动,树立保护地球环境的良好意识行为。把拓展文本知识内容与阅读实践活动相融合,相互促进,弥补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时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阅读问题,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获得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性。

猜你喜欢
语言训练语用能力阅读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