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研究

2016-09-22 12:30李建军
关键词:汕尾旧城商业空间

李建军,李 霞

(广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汕尾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研究

李建军,李 霞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通过实地数据调研,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逻辑推理法,分析汕尾市旧城的商业业态构成和空间布局,运用图底关系分析方法,研究旧城的形态特征,对汕尾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发展成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①商业沿主要街道线性分布,并形成有一定规律的功能性街道;②商业受到城市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与地域人文活动共同作用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肌理;③颇具地域特色的九宫格型棋盘式空间形态,及以祈福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生活状态,是在地理区位影响下的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传统商业空间;空间形态;生成机制;旧城;汕尾市

旧城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位,是价值最高的地段.但常因时间久远而风貌陈旧,成为更新改造的对象,甚至被考虑推倒重建[1-2].然而旧城是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在空间上的历史沉淀,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特色资源,其空间形态特征与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紧密关联,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下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2-5].深入研究旧城的空间形态特色,分析其生成机制,挖掘并实证其深刻的文化价值,能更清楚地把握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生成规律,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城乡规划建设与旧城保护更新.

商业活动是城市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研究表明[6-8],“市”是城市的生长点,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活的实质印证,商业形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因此,城市的传统商业空间形态及其生成机制,是旧城整体空间形态与生成机制重要的有机部分.

汕尾市旧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发展较缓慢,旧城的空间格局在过去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在建市后的20多年,其城市发展扩大的规模仍成倍于老城区.城市新建部分以追求高效率的快速交通大道与简洁的高层建筑为主流,新建的城市空间形态失去了传统肌理属性,缺乏人文特性.随着《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汕尾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受用地资源限制,城市开发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向旧城的更新改造,对旧城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数据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汕尾市位于广东东南,南濒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地势北高南低.水路西距香港81 nm,陆上西接惠州市,距深圳120 km,东距汕头160 km,是珠江三角洲与粤东地区的结合部.汕尾市历史悠久,拥有海陆丰2 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1988年初成为地级市,设1个区——城区,下辖3个县市,包括陆丰市、海丰县和陆河县.城区位于市域西南部,东、西、南3面湖连港,港接湾,水通南海,东有遮浪港、白沙湖、碣石湾,南有品清湖、汕尾港、红海湾,西有马宫港、长沙湾.

研究对象位于城区的老城区部分(以下简称“旧城”),具体范围北以政和路为界、南至品清湖沿岸滨海大道、西至汕尾大道、东以城建路为界,作为限界的道路外周边建设不纳入研究范围内.

1.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传统商业空间分布的数据来源于汕尾市相关规划的基础资料与谷歌地图,并通过汕尾旧城商业发展专项调查(2014)进行核对和完善,经过现场踏勘与实际统计,得到主要街道的商铺数据;旧城发展特征分析资料主要源于《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和《汕尾市志》,并根据汕尾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陈沛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整体与局部内在统一原理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通过旧城商业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的研究,分析旧城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生成机制,验证旧城的商业空间发展规律与旧城整体空间发展规律具有内在统一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分类归纳法与逻辑推理法,对旧城商业业态进行分类;利用Excel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旧城商业发展的业态规律;采用Autocad软件与PhotoShop软件叠合遥感影像图分析旧城的商业空间分布;应用图底关系法分析旧城的肌理特征,并采用Autocad软件对地形图进行处理绘制图底关系图.

2 汕尾传统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参照陈玉慧等[9]的做法,对汕尾旧城商业网点的行业组成和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行调研.行业组成是指商业网点的不同行业类型(主要是业别、业态和业种等)的组成方式和比例结构;空间布局结构指商业网点在城区内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

2.1汕尾旧城商业的行业组成

旧城各街巷的商铺类型多达40余种.依据这些商铺的主要功能,将商业业种归纳为10类,见表1.

表1 汕尾旧城商业业种分类信息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mmercial types in Shanwei old city

统计分析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文明路、香洲路、工联街、新城街等8条主要商业街道的业种数量,发现旧城商业的业种构成总体上以商杂服务类为主(36%),其他依次为服饰类18%,五金家居类17%,餐饮类11%,机器维修类、医药类、电子服务类各5%,酒店娱乐类2%,特产类、加工仓库类各1%.业种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类为主,商杂服务类、服饰类和五金家居类共占71%,反映出这些商业主要面向居民生活服务.

2.2汕尾传统商业空间结构

旧城商业空间形成汕尾传统商业空间,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传统商业空间结构,宏观分析各业种在旧城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微观分析每条主要商业街的业态构成.

2.2.1各业种在旧城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旧城的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文明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友谊路、新城街、工联街、联兴街、掇鸟街、凤苑路、香洲路等街道沿线,以及海边街、大马路、新兴街的部分路段.整体格局以线性为主,在几个点状农贸市场周边的线性空间纵横交错形成近乎面状的商业网域,主要是文明路、二马路、三马路、友谊路所围合的面域空间,内有3个农贸市场,这些商业网点最集中的点线空间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旧城商业中心(图1).

定量分析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文明路、香洲路、工联街、新城街等8条主要街道,文明路沿线商业网点最多,占27%;二马路次之,为17%,其他依次为四马路13%、三马路12%、大马路9%、香洲路8%、新城街8%和工联街7%.

图1 汕尾旧城商业空间格局图Fig.1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space in Shanwei old city

2.2.2主要商业街业态构成

旧城商业网点分布有一个明显特征:一类业种的商铺集中于一个或几个街段(图2).餐饮类,40%(指受调查的所有餐饮类店铺的40%,本段下同)集中于二马路东南段联兴街至友谊路路段;商杂服务类,22%于二马路东南段友谊路以南路段及西北段文明路以北的部分路段,21%在凤苑路、友谊路、文明路北段及南段三马路与大马路之间的路段,19%于四马路东南段近友谊路路段;机器维修类,38%分布于海边街西北段及文明路南段大马路与海边街之间的路段;加工仓库类,93%在大马路西北段及四马路中段文明路以东路段;服饰类,50%在联兴街、三马路,17%在工联街东南段,14%于二马路中部文明路与联兴街之间的路段;五金家居类,71%在文明路中段香洲路至三马路之间的路段,19%在香洲路;电子服务类,56%于新城街,8%于二马路西北段部分路段;特产类,主要分布在掇鸟街及与其相交处的大马路部分路段.

图2 汕尾旧城商业功能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function in Shanwei old city

旧城商业网点分布还有另一明显特征:一条街道主要发育一类或几类业种的商铺,形成了各街道的专业性业态格局(图3).大马路沿线虽然汇聚了商杂服务类、餐饮类、医药类、特产类、酒店娱乐类、五金家居类、电子服务类、机器维修类、服饰类等各种店铺,但商杂服务类店铺占45%(指大马路沿线所有店铺的45%,本段下同);二马路上,商杂服务类占 49%,餐饮类占27%,服饰类占15%;三马路,服饰类商铺占76%;四马路,商杂服务类占50%;文明路,五金家居类占45%,商杂服务类占27%;工联街,服饰类占46%,商杂服务类占44%;新城街,商杂服务类与电子服务类各占35%;香洲路,五金家居类占43%,商杂服务类占34%.

图3 汕尾旧城主要商业街道业态构成Fig.3 Commercial constitution of main street in the old city of Shanwei

3 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

旧城的商业业态类型与空间格局,有其相应的发展成因.而城市的每一构成元素都包含并反映城市系统的性质与信息,可以通过部分要素来映像城市的总体特征.下面从分析旧城商业的业态形成、总体分布格局及各功能性街道的形成机制入手,研究旧城空间形态的生成机制,并以旧城空间的生成历程进行检验.

3.1传统商业空间生成机制分析

3.1.1旧城商业业态类型成因

汕尾旧城商业围绕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发展.

“渔”和“港”的需要是旧城商业发展的原初和主要动力.旧城滨海临港,海水、淡水和海淡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鱼虾贝藻等,渔业成为汕尾最初、至今仍最具特色的主要城市功能,面向渔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商业业态由此而兴起.渔产资源丰富,形成海产品销售类商业,也形成以海鲜为主的小吃餐饮类商业;捕鱼船舶多,船舶机器维修、零件售卖和渔具销售的商业类型应运而生.

此外,汕尾城市规模小,陆地交通长时期发展不成熟,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使用普遍,因此形成很多这类交通工具的销售和维修类商铺.汕尾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生配比不完善,所以私人诊所(大量)和私人医院(少量)在旧城屡见不鲜.房地产市场活跃,以装饰材料为主的五金家居类商业得以发展.汕尾的规模工业薄弱,至今仅有后期建成的信利电子、德昌电子、万盛织造厂等几家较大厂家[10],早期主要是家庭式加工制造与销售一体的店铺,主要面向居民生活需要,旧城至今仍保留着一些这样的店铺.

3.1.2各功能性街道成因分析

一条街道主要发育一类或几类业种的商铺,形成相对集中的功能性街道,也有历史必然性.海边街距港最近,形成船用机器零件配备与维修一条街.二马路崛起于民国时期,曾是集行政、军港服务、接待娱乐、水产、盐业、金融贸易和文化邮政等功能的中心街道,并因海港、渔业和贸易等的驱动而形成夜市,汕尾建市后,行政和文化等功能转至新区,贸易、餐饮小吃夜市等愈加兴旺,并延伸发展休闲购物商业.三马路是最老的商业街,明清时即成百商开泰局面,1927年统一规划建成骑楼建筑,早期东、中、西3段分别有米街、布街、糖街之称[11],改革开放后逐步转向以小店铺为主的服饰商业街.联兴街、工联街、掇鸟街均连通二马路与三马路2条商业主街,兼受相邻市场的辐射,分别集中了一些功能商铺发展成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街道.新城街是旧城后期向西北的延伸,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以电子为主的商业街.四马路是旧城后期向北延伸的主要街道,东南起凤山妈祖,西北至文明路,该路段有东辉批发市场、凤宛市场以及凤山街道办、新联派出所、盐工医院、凤山中学、凤山中心小学、后寮佛祖庙和盐町头大伯爷庙等公共使用设施,这些设施附近都吸引了一批商铺,使四马路的生活服务型商铺较为发育.文明路是主干路,连通了旧城内部所有横向商业街道,基于其道路性质、宽度及周边店铺条件,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场所.

3.1.3传统商业空间总体格局成因

传统商业空间依托海港而发展.汕尾地理位置特殊,它不仅是广州、惠州航海至潮州的必经之地,也是公平、大安等墟镇内河的出海口,在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诸方面的作用甚为重要.在渔业、渔产交易、海上及内河运输业的推动下,18世纪下半叶汕尾就成了商埠.1865年(清同治四年)前后,大街(现三马路)、庙前街(现关帝庙前巷)、麻皮街(现新兴街)、竹笏街(现联兴街)、脯铺町、成兴街、打铁街与共和街等商户众多,主要经营渔具、船上用具、布匹茶叶、药材药品、山货什货、生猪鱼盐及生活必需品等[12].自此奠定了今日传统商业空间的基本格局.

后来,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一批水产品市场和其它生活用品交易市场,以促进传统商业空间的发展.二马路上形成东渔市场和西渔市场(已改变功能,被斜对面的荣泰市场取代);三马路东南段成猪市场(现改变功能),西北段成农贸市场(现为商品房和小学)……中小学校则大都位于主要街道周边,友谊路以南有汕尾第一小学(现继彭小学)、汕尾镇中心学校(现凤山中心小学)、汕尾第三小学(已停办)、汕尾第五小学(现凤翔小学)、海滨小学,在友谊路以北至汕尾大道与政和路以南有汕尾镇一中(现凤山中学)、海丰县二中(现汕尾中学)、汕尾第四小学、红卫小学、盐町头小学.这些学校附近又聚集一些商铺,由最初的零星数家发展成带状商业街.

旧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4条横向商业街道(海边街、大马路、二马路和三马路)和4条纵向商业街道(文明路、掇鸟街、联兴街和友谊路),横、纵交错形成汕尾传统商业的空间骨架,各类商业依托骨架蔓延发展.

3.2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分析

3.2.1汕尾旧城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由建筑、开放空间、街道等基本元素相互发生关系组成一个整体系统在空间上的反映.图底关系分析(图4)显示旧城的空间形态呈现以下特征:

图4 汕尾旧城总体形态图底关系Fig.4 Figure-ground of overall ubran form in Shanwei old city

(1)街道走向平行或垂直于海岸线.旧城街道呈2个走向,海边街、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新兴街、新城街、工联街等为东南-西北走向,文明路、掇鸟街、联兴街、友谊路等为西南-东北走向,2组走向均垂直于一条滨临的海岸线,并平行于另一条海岸线.

(2)整体棋盘式格局,建筑密集,线性突出.以文明路、掇鸟街、联兴街及友谊路4条通向汕尾港的主要道路构成旧城的纵向骨架,以海边街、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5条通向品清湖的主要道路构成旧城横向骨架.5横与4纵相互垂直交叉,形成九宫格式城市框架,将旧城分成不同的小矩形地块,各矩形地块内部若干街巷平行或垂直接入框架街道,构成整个旧城大棋盘套小棋盘的格局.这些街巷普遍较窄,两侧建筑密集,将街巷空间形态限定得十分清晰、突出.

(3)以线为骨,结、簇珠联的户外公共空间体系(图5).“簇”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单元,如几栋住宅围绕一棵大树或一眼井形成的院落空间;“结”是满足居民日常交往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是附近居民交往的中心,或是以族群为单位的祠堂和广场,或是神庙前的广场和戏台……“线”即构成城市空间骨架的街道,将散布的结、簇空间沟通联结为有机的户外公共空间体系.

图5 汕尾旧城形态构成分析图Fig.5 Analysis of urban composition in Shanwei old city

3.2.2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

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各种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城市空间形态既是社会能动者基于不同目的和相互关系,通过社会行动和互动有意无意的作用结果,也是社会行动和互动的一种重要参与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3].

(1)传统商业空间奠定旧城空间框架

对汕尾传统商业空间结构的分析,从街道的角度印证了旧城的整体框架,也传递了城市运行信息.前文分析显示,以商业街为主的“5横4纵”决定了旧城九宫格式框架,设定了棋盘式格局,为“结”、“簇”空间提供了生成依据和联系骨架.以这一空间体系为载体,人们因血缘、业缘或地缘聚群而居,以捕鱼晒盐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祈福文化为主题(以妈祖信仰为代表,其他还有信奉观音、玄天上帝、三山国王、北帝、土地神等)[14],演绎着祈佑、祭祀、酬神、戏剧、演艺等特色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构成了多元丰富的社会生活状态,营造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2)旧城空间形态顺应自然地理环境

旧城建设体现“靠海吃海”,选址和建设追求最大化地利用湖海湾资源,城市集聚于渔业、港口条件最好的近海湾区域.这正是汕尾传统商业空间成因于滨海商埠,因渔业生产生活产生的交易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因为接港临海需要,旧城街道自然地垂直于或平行于海岸线.

旧城位于品清湖西岸,面湖背山,利用内港湾保护减少海洋灾害影响,附近的海水、淡水、海淡水资源丰富,孕育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适合建港,清末即成为对外贸易繁忙的港口,早期城市发展主要依赖港湾.依托海淡水环境孕育的丰富水产资源,旧城以渔业捕捞、海盐晒制、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养殖及其技术研发以及相关商品贸易等为主要生产活动,形成特色渔港城市.

垂直或平行于海岸线的街道构成的棋盘式格局不仅顺应了海岸地形,也迎合了汕尾的气候特征.受海洋环境影响,这里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季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风向不定,以东北风为主.主要街道与海域平行或垂直布置,利于城市在各方向的通风通畅,也保证城市向海的视线通透.纵横交互的街巷有利于城市排水防涝.商业街大量采用骑楼建筑,街坊内部多为封闭半封闭院落式的建筑组合形式,都适应了多雨与台风频繁的气候特征.

(3)人文因素深刻影响旧城空间形态

人是城市发展的依据,人的需求、技术、文化、习俗等决定或影响着建筑和公共空间等城市建设.汕尾渔业发达,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海洋文化与疍家文化[15].前文分析指出,围绕渔业和港口需求商业空间得以发展.此外,渔业需要多人一起在海上航行多日,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与高危性,一方面促成人们团结互助的交往组织方式,另一方面促成敬仰神灵祈佑平安的祈福文化.这些源于“靠海”生产生活的传统民俗,塑造了旧城的生活形态,进而塑造了城中大大小小的祭拜、酬神和戏台舞台空间,影响了民宅的组合形式.祈求平安的心理也反映在建筑形式和空间布置上,如五行学说符号化于建筑的山墙陂头设计,门头悬八卦镜、贴符箓,墙头、门口种仙人掌……都意在化解环境的不利影响,祈祥求福[14].

3.2.3检验:汕尾旧城空间生成历程

对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的分析,可从旧城空间生成历程得到检验.

旧城建设始于西北侧的坎下城.明初,旧城位置上仅有2座沙丘,后来逐渐连为一体,明末形成小聚落.1636年(明崇祯九年),为抵御倭寇海盗,皇帝准奏筑建坎下城并驻兵,坎下城建设推动了汕尾港的发展.当时城前方一带还是海,有一条沙坝从坎下城往南延伸,经潟湖不断冲积形成大片陆地后,始在城东南(现三马路东南段)建关帝庙,庙前建港口码头.舶来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搭建棚寮货栈和住宅,商埠商住格局初现[11].17世纪中后期,较早形成陆地的牛头港至卓厝井及凤山和鼎盖山一线区域最先发展起来,关帝庙前是当时最繁荣的地方[12].1779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潮商、客商和广府商与地主联盟,形成百商开泰的汕尾港商埠.经济发展促成越来越多的小聚落,聚落之间竞争合作,最终以中巷(现友谊路)为界,分为东西两社.1922年,建二马路,成为政务商务等各类业务最为集中的路段;随后三马路、二马路规划建设骑楼,渐成潮汕、客家和广府文化交汇的“小香港”,此时大马路一带还是海沙滩.1950年代起,大马路一带陆续建成一些办公、仓库和门市,成为渔业后勤保障供应的重要场所,1960年代初逐渐建成大马路[16].1988年,汕尾设市,旧城周边新建设日新月异,旧城建设基本停滞.可见,汕尾最初因海防而筑坎下城,但其后的商业却围绕着“港”和“渔”发展,港、渔、商没有在坎下城内或周围发展,却逐海发展,逐条建成服务并依托“港”、“渔”的街道,吸引汇聚商家和住家,日积月累,最终远离坎下城形成旧城——一个生产和生活之城.

4 结 语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资料与历史资料,分析旧城商业的业态成因、总体分布格局及各功能性街道的形成机制,研究旧城空间形态的生成机制,再以旧城空间生成历程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汕尾旧城商业主要为零售类商业,业种和业态依据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发展,“渔”和“港”的需要是其商业发展的原初和主要动力.

(2)商业网点分布有2个明显特征:①一类业种的商铺集中于一个或几个街段;②一条街道主要发育一类或几类业种的商铺,形成有一定规律的功能性街道.商业受到城市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与地域人文活动共同作用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肌理.

(3)传统商业空间形态与成因.除了围绕几个农贸市场的近乎面状的商业网域外,旧城商业网点以沿主要街道线性分布为主,形成4横4纵的传统商业空间骨架,各类商业依托骨架蔓延发展.其成因是依托滨海港口,在渔业、渔产交易、海上及内河运输业的推动下,面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邻近公共服务设施并沿路聚集,逐渐发展成线性商业街.

(4)旧城空间形态及生成机制.基于传统商业空间奠定框架,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并深受人文因素影响,塑造了旧城空间形态特征:街道走向平行或垂直于海岸线,纵横交错成九宫格型棋盘式格局,以线为骨,结、簇珠联的户外公共空间体系,容纳并催生了多元丰富的社会生活状态,创造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5)汕尾传统商业空间与旧城空间形态的关系.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构成了旧城的空间骨架,决定了城市棋盘式的格局形态.商业业态结构联结着城市的生活脉络,商业的成因机制传递着城市的基本运行信息,商业活动与地域人文活动相辅相成,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文化肌理.旧城空间生成历程验证了这一关系,城市伴随着商业脱离坎下城逐海发展,商因港、渔而兴,城赖港、渔、商而建.

[1] BENJAMIN A.‘Marketization’and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inner-city redevelopment:Acommentary of Lu Junhwa′s Beijing′s old and dilapidaged housing renewal[J].Cities,1997,14(2):71-75.

[2] 吴春.大规模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重构——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0. WU C.Socio-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process of large scale urban renewal: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renewal in Beijing [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10.

[3] 郑憩,吕斌,谭肖红.国际旧城再生的文化模式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1):63-68. ZHENG Q,LV B,TAN X H.Patterns and inspiration of the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 overseas[J].Urban Plan Int,2013,28(1):63-68.

[4] MILES S,PADDISON R.Introduction:The rise and rise of culture-led urban regeneration[J].Urban Stud,2005,42(5):833-839.

[5] GRODACH C,LOUKAITOU-SIDERIS A.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urban revitaliztion:A survey of US cities [J].Int J Cult Policy,2007,13(4):349-370.

[6]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WU Z Q,LI D H.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M].(4 Edi).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0.

[7] 张良皋.“朝”与“市”——论商业对中国古都面貌的影响[J].建筑学报,1995(2):41-42. ZHANG L G.“Chao”and“Shi”: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usiness on the Chinese ancient capital[J].Archit J,1995 (2):41-42.

[8] 李小波.古都形制及其规划思想流变[J].城市问题,2002(3):10-13. LI X B.The shape and evolution of planning of ancient capital[J].Urban Probl,2002(3):10-13.

[9] 陈玉慧,陈剑健.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内部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以厦门市中山商圈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104-114. CHEN Y H,CHEN J J.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city-level commercial center:A case of Zhongshan district[J].World Reg Stud,2008,17(4):104-114.

[10]汕尾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汕尾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Shanwei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Shanwei Log[M].Beijing:Fangzhi Publishing House,2013.

[11]郑冰利,黄吉庆.繁华商旅精彩人文——回眸汕尾市区二马路三马路厚重的商业文明[N].汕尾日报,2014-11-29,3 版. ZHENG B L,HUANG J Q.The bustling business,the bonderful humanities-review the profound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of Ermalu and Sanmalu in Shanwei[N].Shanwei Daily,2014-11-29,3 Edi.

[12]王芳辉.神庙系统与社区结构变迁——基于广东汕尾的田野调查[J].文化遗产,2012(2):130-137. WANG F H.Temple system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Shanwei,Guangdong[J]. Cult Herit,2012(2):130-137.

[13]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J].城市规划,2008,32(5):31-37. LUAN F,WANG Y Y.Concept framework to explain causal mechanism of urban form[J].City Plan Rev.2008,32(5):31-37.

[14]黄汉忠,彭秀鸳.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八)民间风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HUANG H Z,PENG X Y.Haifeng-Lufeng history and culture series(vol.eight)folk customs[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3.

[15]魏伟新,黄广蓬,翁江山.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人文志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WEI W X,HUANG G P,WENG J S.Haifeng-Lufeng history and culture series(vol.one)humanities history[M].Guangzhou: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3.

[16]黄吉庆.“百载商埠”汕尾港街路巷名掌故[C]∥政协汕尾市城区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汕尾城区文史(第五辑). 1995. HUANG J Q.“A hundred-year commercial port”:The anecdotes of street or lane name in Shanwei[C]∥Shanwei City CPPCC Study Historical Data Committee.Shanwei Literature and History(Fifth ser),1995.

【责任编辑:孙向荣】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pace and old city forming mechanism in Shanwei

LI Jian-jun,LI X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onstitution and space layout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composition in old Shanwei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Figure-ground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research the old city’s formal characteristics.At last,the paper presents the caus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paces and the old city’s space for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①The commerce in old Shanwei main streets are in linear distribution and some regular functional streets are formed;②The commerce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determined by the city’s geographical location,and it also works together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to form a unique city cultural texture;③Shanwei old c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quared chessboard pattern and unique culture reinforced by god worship,which are jointly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n this locality.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pace;space form;formation mechanism;old city;Shanwei

TU 984.13

A

1671-4229(2016)03-0088-08

2016-03-01;

2016-04-25

广东省“扬帆计划”市级资助项目——汕尾市“人才驿站计划”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李建军(1968-),男,副教授,博士.E-mail:Lijianjun@gzhu.edu.cn

猜你喜欢
汕尾旧城商业空间
汕尾开放大学
气氛营造下的商业空间与展示策略有机结合——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商业空间装饰装修设计方法及相关问题分析
当代艺术观下的商业空间体验设计探析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