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看中国早期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2016-09-22 03:27杨绍浩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近代化辛亥革命

杨绍浩

摘要: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虽然革命的初衷在于实现近代化目标,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代化道路依旧步履艰难,其原因何在?革命的方式本身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破而不立的社会秩序是这一时期近代化失败的关键,同时国际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辛亥革命;近代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44-01

一、近代化与辛亥革命

近代化的含义学界已有多种说法。主要认为所谓的近代化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资本主义化。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①但对于中国而言,虞和平认为“所谓中国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从现代化的一般含义来讲,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民主化是它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下展开的,因此它的核心含义还应增加一个民族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②可以说近代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国家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近代化也因国家而异。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虽然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但是却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从近代化的角度讲暴力革命方式来促进历史变革本身就是极端的。资产阶级具有的两面性就决定了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即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变化。因而其通过革命方式实现近代化的目的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二、破而不立的社会状况

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了革命的序幕,随着革命军政府的成立,湖北宣布脱离满清政府独立,一时间各个地方相继推翻封建走向了独立的道路。到11月中旬,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宣布脱离清政府。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形成南北对立之势。但是,作為新生的革命政权,缺少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为保住革命的果实迫而进行南北谈判,并最终妥协。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窃取。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代表国内汉族官绅势力的利益。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密切。而北洋军阀各派系又都有自己的军队,军阀首领视军队为私产。他们靠着自己的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所以造成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并不如从前。正如刘再复所言“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他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过去,我们以为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把希望力量都放在革命上,结果社会本身的组织机能、管理机能和建设机能就退化了。”③所以革命的破坏性往往大于建设性。而辛亥革命打破原来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建立强大政府,成了此后乱局的导火线。

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分裂、军阀混战之局势。革命后的10多年里,各派军阀互相倾轧,相互征战,造成了持续的政治真空,在这短时期,军阀以争夺地盘和资源为己任,何谈建设和发展经济?近代化的步伐似乎越发艰难。革命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他不仅打破了原来的秩序,同时也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局势。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近代化,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形式应该是推陈出新而非简单的取而代之。革命的结果确实推翻了原本摇摇欲坠的腐朽王朝,但是却没有带来新的生机,原有的秩序不在,新的秩序却无法维系,破而不立的尴尬局面始终主导着北洋时期的政治局势。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近代化的步伐只能是止步不前。

三、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

当然,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治、经济、文化上都采取了一定的积极措施,也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伴随着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欧洲各国相继卷入了世界大战,而这期间,正是民族工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使得中国有机会发展工业,1912到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工矿业由698家,资本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50062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④由此可见,在这期间近代化的步伐有所加大,但是我们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中国才有了发展的空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两年,中国民族工业即开始萧条。原因在于一方面本身结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却不堪一击,发展明显变缓。其次,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但是新政府依然承认满清政府对外条约有效,这也就意味着原先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更有甚者,旧约未废新约又起,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以及后来的华盛顿条约确立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些条约进一步出卖了中国的主权,更加便利了列强对华掠夺。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大大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所以,辛亥革命后的20年里,中国依然饱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虽然国人在不断探索近代化的出路,但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又怎能成功呢?

四、小结(20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近代化的历程上同样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正是辛亥革命打破了旧的秩序却无力建立新的秩序,使得革命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出现了军阀混战、政治真空,那近代化的道路在动荡的社会中只能越来越偏离轨道。其次,旧的国际关系依然制约着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新旧不平等条约加在一起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化之路必然走向失败。

注释:

①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近代史研究,1990.6.30

②虞和平:《论中国现代化的概念含义》,社会学研究,1991.5.1

③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天地图书2004年版,第一辑,第64页

④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三联书店 1961 年版, 第一辑, 第 55- 56 页。

猜你喜欢
近代化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