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交流与发展

2016-09-26 07:36袁昌齐张卫明束成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年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植物

袁昌齐,张卫明,束成杰,单 宇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2.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2)



“一带一路”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交流与发展

袁昌齐1,张卫明2*,束成杰2,单 宇1

(1.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2.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42)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本文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交流与发展,并就这一议题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带一路;植物资源;交流与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主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发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东、中、西互济,海陆统筹的全方位开发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同时,“一带一路”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植物走向世界,也使世界经济植物来到中国。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为悠久而有差异的传统文化交流借鉴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1 “一带一路”的路线和内涵

古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之间贸易、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行走的路线也比较发杂,主要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1.1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从狭义上讲,陆上丝绸之路是从敦煌、河西走廊到达阿拉伯世界再逐渐延伸,扩展为北中南三条通道。北道楼兰—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伊宁—伊利,西去里海沿岸;中道楼兰—库车—阿克苏—喀什,西去伊朗并沿地中海沿岸至罗马;南道楼兰—且末—于阗—莎车,南至印度;西南去阿富汗方向。早在4 000年前,四川盆地就有几条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西南丝绸之路至少比北方丝绸之路形成早两个世纪。

1.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发展,有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两条,是以东部沿海城市为起点,向东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向南通向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是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南亚、北非等联系的海上重要通道。其中,南海航线是丝路的主线,东海航线为次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自汉朝起由中国东南沿海经东海、南海,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西非、东非以及中东、欧洲等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海上交通路线。历史上,以丝绸、陶瓷、香料等贸易著称,因此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开辟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是人类文化交流和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往的重要地位,而且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

国务院授权,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与沿线国家一道,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及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参加。 “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 丝绸之路上的植物文化和植物资源的重

要作用

丝绸之路国家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丰富了沿线国家经济植物种类,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各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各国经济繁荣和发展,改变了各国人民的衣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中外植物交流,各国人文精神的深入交流与融合,提升了各国的精神文化水平。

丝绸之路上许多重要经济植物种类通过交流,其起源中心已不再是生产中心,通过生产中心的迁移,比原产地发展更快、更好,形成了新的生产中心,见表1:

表1 重要经济植物起源中心与目前生产中心

3 丝绸之路的植物交流对我国的深刻影响

通过“一带一路”引入我国的食药植物种类极多,已经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与生产建设中。植物名称中含“西、胡、番、海、洋”的字样均带有舶来之意。如西瓜、西洋参、西番莲等;胡瓜、胡荽、胡麻、胡桃、胡椒等;番木瓜、番石榴、番木鳖等;海葱、海枣、海巴戟等;洋地黄、洋葱、洋金花等。重要经济植物种类如来自东南亚的薏苡、甘蔗、粟(小米)、赤小豆、肉豆蔻、白豆蔻、丁香、阳桃、橄榄、柠檬、榴莲、冬瓜、丝瓜、苦瓜、树棉、马钱子、木桔、安息香、沉香等;来自南亚的重要经济植物如黄葵、黄瓜、绿豆、魔芋、茄、胡椒、姜、龙眼、芒果、香蕉、胡黄连等;来自中亚与近东的经济植物如洋葱、蒜、韭菜、葱、蚕豆、菠菜、苜蓿、燕麦、大麦、胡桃、葡萄、无花果、海枣、阿月浑子、石榴、甜菜、罂粟、红花等;来自欧洲与地中海地区的重要经济植物如芹菜、萝卜、胡萝卜、花椰菜、芫荽、芦笋、甜菜、草莓、黑莓、欧洲越橘、亚麻、油橄榄、留兰香、薰衣草、迷迭香、牛至、番红花、胡芦巴等;来自非洲地区的重要经济植物如黄秋葵、西瓜、葫芦、

禾参、高粱、蕹菜、咖啡、苏丹可乐果、丁香、乳香、阿拉伯胶、油棕、小葵子、芦荟、非洲李等;来自北美地区的重要经济植物如美国山核桃、向日葵、大果越橘、甜玉米、美洲薄荷、菊芋、西洋参等;来自南美与中美地区的重要经济植物如花生、番茄、笋瓜、番薯、马铃薯、西葫芦、辣椒、小米椒、玉米、红豆、甜叶菊、玛咖、巴西可可、鳄梨、香荚兰、番木瓜、腰果、凤梨、番荔枝等。

近千年来,我国第二个粮食生产革命始于16世纪,美洲四种农作物花生、番薯、玉蜀黍、马铃薯传播至中国400余年来对沙地、瘠壤、丘陵、高寒地区的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明初时期,全国人口从6 500万到8 000万,增加到1953年的58 300万人。由于吸收美洲农业优秀成果并与中国传统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紧密结合,使明清时期人口增长9倍,保持了相应的农业增长水平。解决了耕地面积仅增加4倍,人多地少,粮食供应缺乏的问题。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这些作物的传播,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在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引进增加了食用油原料的种类,丰富了我国食用油的品味。汉代以前,主要使用动物油脂,通过丝绸之路,芝麻传入中国,因其含油量高,作为油料作物用来榨油;宋代,油菜和大豆作为主要油料作物;明清时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丰富了我国食用油品种,成为我国五大油料中的两种。向日葵在我国成为超过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番薯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83%;是仅次于美国的玉蜀黍生产国,是仅次于俄罗斯的马铃薯生产国,是仅次于印度的花生生产国。我国玉米产量已成为仅次于稻米和小麦的第三重要粮食作物。

表2 美洲作物引入与人口增长概况(1400—2015年)

美洲作物的传播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增加了优良饲料的种类,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了做出了贡献;丰富了我国蔬菜瓜果的品种,改变了瓜果生产的供应结构,增添了人们的食物营养和饮食情趣;增加的植物食用油料种类,丰富了我国食用油的品味,从而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今后,还将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阿拉伯香药大量输入中国,为阿拉伯医学的渐入及与中医学融合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回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阿拉伯香药丰富了中药品种,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各科的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有重大影响。阿拉伯香药中常用的中药品种有砂仁、白豆蔻、荜拔、荜橙茄、丁香、小茴香、补骨脂、腽肭脐、沉香、木香、檀香、龙脑香、苏合香、乳香、没药、降香、血竭、藏红花、龙涎香、阿魏、苏木等23种。唐《新修本草》收载阿拉伯香药20余种,宋《图经》收载阿拉伯香药30余种,明《本草纲目》收载源于阿拉伯地区的药物80余种。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就有东海和南海航线,西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就有药材传入我国。《本草经·集注》(500年),收集了来自朝鲜的药材,有人参、细辛、五味子、款冬花、芜荑、昆布、蜈蚣等。据《本草拾遗》(713—741年)和《海药本草》(907—925年)收载有由朝鲜产的白附子、海松子、延胡索等。当时由朝鲜输入的药材还有人参、牛黄、昆布、芝草等。隋唐时期,中国从越南输入的药物有白花藤、庵摩勒、丁香、詹糖香、苏枋木、白茅香等。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香药植物主要有龙涎香、胡椒、肉豆蔻、白豆蔻、降真香、安息香、檀香、乌香、丁香、蔷薇水等。药材有犀牛角、芦荟、没药、苏合油、紫胶、硫磺、龙脑、片脑、乌木、黄蜡、大风子、阿魏子等。

4 中国植物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中国有高等植物30 000多种,其中有经济植物14 851种(包括国外引入种)。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三大起源地之一,世界主要栽培作物1 500余种,近1/5起源于中国,著名的如大豆、绿豆、赤豆、水稻、大麦、莜麦、粟、稷、荞麦、甘蔗、油茶、油桐、茶叶、大白菜、青菜、紫菜苔、芜菁、芥菜、榨菜、水芹、葱、蒜、茭白、莲藕等。水稻,源于中国,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 000多年,中国的水稻从长江下游传到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后传到全世界,从而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秦汉以前,在黄河流域一带有栽培。美洲最早从我国引种大豆是1804年,近50年来开始大量栽培,目前已占世界产量第一位。茶,原产中国,1848年,英国人福琼带走茶的植株和种子,在印度建立茶园,现在印度已成为茶叶出口大国。

中国在世界园林花卉中,拥有的种类占世界总数的60%~70%,超过7 500种,有“世界花园”的称誉。世界上很多名花均原产中国或以中国为原产中心。梅花原产于我国,15世纪中叶,传至朝鲜和日本,现欧洲、美国都有栽培;牡丹原产我国西北,8世纪左右传入日本,17世纪引入欧洲,19世纪引入美国;菊花原产于我国,已有1 600年以上历史,唐末经朝鲜东传日本,1688年西传至欧洲、荷兰,1789年传至法国,1843年引入英国,并传入欧洲各国;玫瑰,原产中国西部和西亚,后传遍世界,玫瑰是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保加利亚号称“玫瑰之国”,每年6月初,定为传统节日—玫瑰节。18世纪,中国玫瑰传入法国,与法国玫瑰杂交,育成世界名花。我国草本观赏植物中有一些是世界的原产和主要产区,见表3:

表3 原产中国的草本观赏植物属数和种数

我国盛产的木本观赏植物约有100个属,有些属的种类占世界的首位,见表4:

表4 原产中国的木本观赏植物和属数和种数

我国有药用植物11 146种,包括传统中药1 000余种,其中常用药材约500~600种。民族药4 000余种,其中有藏药3 000余种,蒙药2 300余种,维药600余种,壮药700余种,傣药1 000余种。民间药5 000余种。

表5 药用植物分类统计结果

5 “一带一路”植物文化和经济植物的交流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文化与资源。通过相互交流,将大大促进生物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业、文化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能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更能增强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世界经济植物的交流与贸易必将日益频繁。合理开发利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植物资源潜能巨大、任重道远。

为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植物工作者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1. 建议植物资源有关单位协调中央及地方相关机构与组织,成立“一带一路”植物资源研究组,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统筹领导和组织有关工作;

2. 从国家与时代的角度出发,制定“一带一路”药物资源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交流、开发、应用等相关方针政策;

3. 在国家和地区合作方面,建立并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机制,促进以经济植物资源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论坛、洽谈合作项目,互相访问,人才培养与交流等;

4. 立足当前实际,找准定位,制定 “一带一路”植物资源与文化的研究方向、重点课题和有重大科技创新和经济意义的项目及其实施方案;

5. 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收集整理并总结“一带一路”植物资源与文化的历史和经验,为普及丝路精神及“一带一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建议。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Culture and Resources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

Yuan Changqi1, Zhang Weiming2, Shu Chengjie2, Shan Yu1

(1. Institute of Botany, 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14,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Nanjing 210042, China)

One Belt and One Road(OBOR) , with abundant plant resources in this area, possesse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culture and resources of plants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Meanwhile, w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for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culture and resources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

One Belt and One Road; plants resources;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6-9690.2016.04.001

2016-03-18

袁昌齐,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分类和资源方面研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共性技术研究(2012BAD36B01)。

张卫明,研究员,博导。E-mail:botanyzh@163.com

Q949.9

A

1006-9690(2016)04-0001-04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植物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