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文化符号的爱情经验

2016-09-26 14:16孔少生
西部学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符号经验爱情

摘要:爱情是一种需要不断被解释的经验。人类对爱情的向往使爱情经验被广泛传播交流,形成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人类文化交流依赖众多或显而易见意思明了或内涵隐晦意义不明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有关爱情的文化符号。结合对文学中有关婚内爱情的“围城”、 “手指”两个符号的考察,认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依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以文学书写为代表的符号文化活动是记录、传播交流爱情经验的最佳途径。有爱情,文学才能触动人类心灵,永恒存续;有文学,文化得以在中西之间沟通、借鉴与融合。

关键词:爱情;经验;符号;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爱情就是一种经验,爱情经验并不神秘莫测。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像这个年代更容易经验到爱情的了。如今泛滥的爱情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爱应该有的价值。“爱情直接织进我们的‘自我织物之中,渗进人的意识,促使延续种属的本能神圣化,是触及个人感受的基础。爱情从情感上美化人的精神世界,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痛苦和享受。”[1]376爱情之火燃烧了人一生中最有故事,并为之怀恋一生的岁月。在此必须界定一下这里所说的爱情是包容了客观看见、听到的爱情而不仅仅是自己亲身体尝到的爱情,而通常情况是交融在一起的。特殊年代里只有通过文学中的文字来经验到点滴爱情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爱情是一种经验

经验爱情的具体方式有亲身体偿、听闻于他者谈论、眼观于他者经历、阅读于无数文字记录亦或是观赏于影像表演艺术。简言之就是主观亲身经历和受客观爱情的刺激。二者都是一种对爱情经验的接受,这种接受是形成自己经验的必要途径。阅读是获得爱情经验最基础的方式,对爱情的启蒙大多是阅读的结果。阅读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经验爱情也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瓦西列夫的《情爱论》是一本全面解读爱情的书籍,他始终强调爱情的社会属性,让我们从社会属性而不仅仅从生理本能看待爱情。他在书中说:“爱情作为社会现象,它的实现总是采取特定、因人而异的形式。可以这样说,爱情对于每个钟情者来说都有其独特的形象。”[1]169同样是爱情研究的专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任何关于爱的理论都必须要从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出发。”[2]6这里看出了爱是人存在的证明,有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味道。学者的论述充满着理性思辨,更不要提弗洛伊德在泛性论的视野下看到的爱情了。相比之下,学者的思辨远没有文学家对爱情的描写给我们以美感。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在其家书中也有写给儿子的爱情箴言,他把爱情比喻成“美丽的花朵”,教育儿子要学会珍惜。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年轻人在面对感情时不容易控制,“年轻人没有恋爱经验的积累更难维持身心的平衡,”[3]171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经验到爱情。现实中自我的日常生活是不能建构在抽象的冥思苦想中的,个人的爱情更多也只能是以自我和爱的那个对象为中心,也即可以说爱情是自私的。于是让我们感受一下马克思在《致燕妮的信》中写下的情书经典:然而爱情——不是费尔巴哈式的爱——而是真正的人的爱,不是对物质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其亲爱的人,尤其是对你的爱,是一个人重新成为顶天立地的人。[4]121除了这些哲人学者的有关爱情的论述,文学是能经验爱情最为集中的领域。现代社会又多了影视这一大众文化对爱情的传播。

不管是哲人学者还是作家,或是影视导演,他们所传达的都是客观爱情经验。相比较而言,亲身体验爱情是个体人类能够经验爱情的最佳途径,无限高于通过听闻、观阅而得来的爱情经验。严格来说,后者只能算是通过健全人类都有的生理感官来获得的一种对爱情的感性表象,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只能算作是一种对爱情经验的启蒙。思想认知上的启蒙与亲身对过程的体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康德说过:“认识世界与拥有世界在意义上相距甚远,因为前者只是理解他所旁观到的过程,后者却参与了这一过程。”[5]2所以,虽然爱情经验在这个时代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但经验与经验之间往往是有着根本的差异。成熟且具有权威的话语必然需要亲身经历的铺垫。所以,不仅要多看别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故事。

经验是可以分成有效和无效的,“经验永远也不会给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而只是(通过归纳)给它们以假定的、相比较的普遍性”。[6]3获得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当面临新的爱情对象时,过往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少走些弯路,剔除不必要的成见。“成为有经验的人不仅通过经验而成为那样的一种人,而且对于新的经验也取开放的态度。”[7]502经验的开放性价值在于让人表现为一个彻底的非独断的人,善于从丰富的经验中学习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康德的知识学直言: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6]1我们对“爱情”的知识,也是一种对爱情经验的认知。可以说一切可以被认识的事物都是可以被经验的,区别在于事物是经验本身还是经验中的一个因素,以及经验方式的差异。对个体人生来说爱情经验的真正价值在于“爱情”本身。在所有经验当中,爱情的特殊性在于绝大多数个体人类对其无限向往。这种向往驱使人类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及创造艺术等等。爱情可以升华太多的东西来充盈人生,人生何能缺失爱呢?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决定爱情经验的有限性,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发现那个看一眼还想多看几眼,在一起就能一辈子的人,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生下来已成事实定局,死亡是任何人都不可逃离的未来必然,在生与死之间才是可以经验的人生,因为人无法通过自身来经验死亡。爱情是经验,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经验。

二、爱情经验符号化

人们不仅经验爱情,而且解释爱情,其实就是对经验的解释。个体爱情都是极具个性的,解释个性可以归纳众多个性中的普遍性从而凝结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符号。这里的文化符号既是可视的,也可以是观念中的符号,一种人类共同的记忆,在文化交流当中常常被使用。罗兰·巴尔特给符号学的正式定义为“作记号的科学或有关一切记号的科学,它是通过运作性概念从语言学中产生的。”[8]12交通指示牌就是最常见的可视符号标志之一,抽象且具有广泛认可度是可视符号的最大特色。符号的存在不是为了使人们停留在符号本身,而是通过读者与符号之间的交流指向一种深层的思维中的东西。交通指示牌指向了现实的道路和车辆,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依赖于交通规则的公布。交通标志就是对规则的浓缩可见式的表达,对这些可视符号的解释需要了解规则。至于可视符号本身设计得多么吸引人、多么漂亮好看都非主要的。常见的“丘比特之箭”以及文学作品《围城》、《麦琪的礼物》等等,不论什么层次的读者也都会明白,这些都是表达爱情的作品。阅读不在于对具体“箭”、“围城”、“礼物”的接受,而是符号背后的情感喻意,也就是说,读懂了符号就读懂了爱情。

一个符号就是一个文化故事,具体爱情经验可以看作是某个文化符号的具体显现。阅读中外具体文学作品,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内涵丰富复杂,或浪漫抒情,极力引诱读者坠入爱河;或悲观泄气,警世相劝要慎重对待。其中对婚内爱情的书写多借助爱情经验符号的使用,隐晦且富有内涵。人们为了说婚内爱情的性质,又为了避免赤裸裸的谈论爱情这一相对敏感的话题,使用了众多符号。众所周知的如“坟墓”、“围城”,由于强调爱情的消失和逃避,而显得比较悲观泄气;相比之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手指”符号就足够给人以感动,现实而又不失理想。

从普遍流传角度看,人们广泛接受的“围城”符号源自钱钟书小说《围城》。在《围城》里我们看不到爱情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有的是爱情的“陷阱”,婚姻的悲哀,婚后夫妻生活的不幸福。生活本身就是平凡而实际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爱情长跑需要忍耐力。当方鸿渐夫妻二人的家庭生活在平静中按部就班地进行,二人以程式化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人生,很快就导致没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了生机。另外,婚前过高的幸福期望值引发失落感。这点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后爱情生活中尤其明显,婚前对婚后小家庭生活的浪漫幻想,在婚后一旦无法实现,便会心态失衡,情绪低落,继而对生活缺乏信心。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夫妻二人极易表现出与婚前不一样的一面,甚至是暴露出因婚姻而压抑的内在缺点。《围城》中方鸿渐就对孙柔嘉在婚后表现的心机重重感到惊讶,他感慨说:“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现实相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9]358结果必然是互相折磨,真正硬生生将温馨家庭构筑成冷冰冰的牢笼,谁不想往外逃呢?

婚内爱情除了形而下的物质这一重要的层面之外,还应有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深信并坚守的爱情理想。“围城”符号所喻指的太过现实痛苦,没有哪对夫妻的理想是把各自关在冰冷的“围城”里;同样的,作为追求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也不会愿意把自己束缚在男人的归宿里甘当“肋骨”。但列夫·托尔斯泰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婚内爱情理想,即他的“手指”符号。在《战争与和平》里,长得不漂亮的玛丽嫁给了英俊的尼古拉伯爵。自惭形秽的心态总使她觉得丈夫冷淡她。当她向丈夫说出她不安的原因时,丈夫说:“可爱的不是美,使我们认识美的是爱情……我爱我的手指头吗?我不爱它,不过试一试切掉它吧!”[10]1834“手指”符号准确地道出了婚内爱情与其他各种类型爱的不同内涵:真诚的夫妇之爱,其味类似自己对自己的爱。这是人类在探索婚姻爱情实质方面的一大进步。

婚内爱情的符号化表达总结出无数前人的感受,同时又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存在于当下无数婚内夫妻中。人们感受、总结、传播自己的爱情经验供后人警醒,后人有所选择的认同,坚持不懈地追求当下的美好生活。也希望当人生暮年,回首与老伴一起走过的岁月时,定会感受到近黄昏而夕阳无限好。

综上,爱情是一种经验,除了具有其他人类经验的可获得性、认知性以及开放性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情感交流价值。爱情经验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我们对主客观的爱情经验的接受与研究,其实准确说是以“爱情经验”为地基与其他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可以交流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对“我是谁?”的哲学问题进行回答,就是:我是我自己,因爱而存在。“我感受到什么?”[11]3经验,一切都是历史。一切值得思考的关于人的问题,无不被反复思考,重要的是你思考。“何处去?”肉身死亡,唯有被爱浸染的灵魂才值得后人追忆。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依旧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以文学书写为代表的符号化活动是记录、传播交流爱情经验的最佳途径。因为有爱情,文学才能触动人类心灵,永恒存续;因为有文学,文化得以在中西之间沟通、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1](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3]傅雷.傅雷家书[M].傅敏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4]吴群芳编译.西方经典情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

[5](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9]钱钟书.围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四册)[M].董狄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11](英)霍尔(Hall,S.)编.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孔少生,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符号经验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