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2016-09-28 10:08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意大利语民族语言口型

路 赢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路 赢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美声唱法是一种获得广泛认可的歌唱形式,本文简单介绍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解决咬字、发音、口型的问题,提出了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采取“松”“开”结合、求同存异的方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是意大利,是一种声乐艺术学派。这种唱法之所以获得“美声唱法”的称谓,是因为它具有用花腔点乐句的特点,而且各个音之间衔接非常自然、过渡也比较灵活,还具有音质稳定又均匀的优点,音色非常美。美声唱法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得到了全世界音乐界的认可。我国在歌唱方面也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着非常璀璨的歌唱文化,演唱的风格也各具特色,但根本的性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美的追求[1]。因此,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本土的民族唱法,都具有追求美的共性,那么,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实现民族化,让这两种唱法相互影响和促进,最终能够共同发展,带给人们更美的艺术享受。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历经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歌唱家、声乐家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美声唱法”已经具备了系统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是一种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目前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世界上多数声乐家的认可,他们认为美声唱法是最高理想的歌唱技巧,同时也是歌唱家的最高追求目标。美声唱法自二十世纪20年代末传入我国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声歌唱家,但是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美声唱法的完全民族化还需要一定的过程[2]。

二、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语言咬字的问题。基于不同的语言基础发展起来的唱法,是影响美声唱法民族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我国民族语言与意大利语之间差异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咬字的问题。意大利语在发音舌位高低方面与我国民族语言不同,意大利语重视元音的发音,开口大,舌位低,声音清脆、悦耳,而且声音较大,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借助麦克风扩音。但是对于我国民族语言来说,以汉语为例,舌位偏高,强调具有清晰且结实的字头辅音喷口。

(二)解决语言发音的问题。意大利语相比于我国民族语言,母音归韵存在差异:意大利语元音相对较少,发音比较简单,只有a、e、i、o、u五个元音。但是我国民族语言,仍以汉语为例,发音非常复杂,基本都含有韵母、声母、声调,而且语调和语气还会对发音产生影响。高难度的汉语发音要求歌唱家在歌唱时要对每一个字都完成一套咬字、归韵以及收声[3]。因此在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进程中,解决发音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歌唱口型不同的问题。我国传统的戏曲、民歌唱法在声音的造型上和口型的开度上都有一种“竖”的感觉,这一点与美声唱法不同。大师的示范演唱精妙绝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声乐学家发现了我们美声唱法的教学与大师的教学有不同之处[4]。大师在教学中强调口型要随着字音变化,还特别对面罩共鸣提出要求。

三、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方法

(一)“松”“开”结合。我国传统歌唱的口型是“竖”,而美声唱法以“横”为特点,直接进行纠正,既不现实也容易失去美感,不妨采取“松”“开”结合的方式。歌唱训练中,发声要求放松,但不是真正意义的放松,而是一种似松实际为紧的积极放松。吸气时竖开口型,同时牙关放下、喉咙松开,保持身体舒展。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可以融入横开,稍微拉紧声带,咽腔横向用力,缓慢提亮歌声,但是横向用力不能过头,否则容易失衡导致声音过亮,失去美感。

(二)求同存异。挖掘演唱者最美的声音是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但身体状况和嗓音特点存在个体差异,音色明暗也各不相同。对不同的歌唱家、不同的唱法进行评估时,首先要确保歌唱状态是正确的,也就是歌唱具有科学的发声结构。另一方面,歌唱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肌体活动,应该是一项系统的艺术创作。发声方法是否好,是否能获得美感,是与歌唱者的音乐感觉,以及他们的艺术功底和文化素养有关系的。因此,对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我们不可生搬硬套,而是应该求同存异,在借鉴美声唱法发音技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持民族歌唱的优点。

四、结语

美声唱法民族化作为一个老命题,同时又是个新课题。要真正实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充分借鉴美声唱法发音技巧同时,还必须“接地气”,符合中国的发音习惯、审美方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心理审美要求。总之,借鉴美声唱法特点,保持民族特色,符合国人审美,是实现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素云.艺术教育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异同[J].成才之路,2007(3).

[2]宋永全,何团喜.浅议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廖宁杰.试论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J].作家,2008(06).

[4]郭克俭.新中国60年声乐学术热点追溯与反思[J].音乐研究,2010(3).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47-01

通讯作者:

王冬弘(196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东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

猜你喜欢
意大利语民族语言口型
学唱意大利语作品的基本环节
轮胎挤出口型参数化设计与加工
MG动画中制作角色声画同步口型的研究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意大利语在美声演唱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浅谈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与气息运用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意大利语”学习热潮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