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4 难忘童年

2016-09-28 00:13赵丽宏
中学生 2016年24期
关键词:小堆豆浆馒头

◎赵丽宏

◎周俊文

◎晁如波

主题4难忘童年

[导言]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童年,因为无所顾忌而美丽;童年,因为满怀憧憬而充实;童年,因为充满欢乐而有述说不完的故事……

追“屁”

◎赵丽宏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我认为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就是汽油味,比那种绿颜色的明星牌花露水气味要美妙得多。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于是跟大人走在马路上,我总是拼命用鼻子吸气,有汽车开过,鼻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因为做这件事很方便,走在马路上,你只要用鼻子使劲吸气便可以。后来我觉得空气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纵即逝,闻起来总不过瘾,于是总想什么时候过瘾一下。终于想出办法来。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摩托车尾部有一根粗粗的排气管,机器发动时会喷出又黑又浓的油气,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我很耐心地在弄堂口等着,过了一会儿,摩托车的主人来了,等他坐到摩托车上,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天哪,这难道就是我曾迷恋过的汽油味儿!等我趴在地上缓过一口气来时,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乐的小丑。猛烈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得一片乌黑。我的模样狼狈而又滑稽……

从此以后,我开始讨厌汽油味,并且逐渐懂得,任何事情,做得过分以后,便会变得荒唐,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选自《中国作家人生历程·童年》

点读

童年的故事千奇百怪,啼笑皆非。文中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一个奇怪的爱好—闻汽油。汽油的味道有的人确实喜欢闻,可谁也没想到要趴到摩托车后面去闻,这样一来原来美好的味道全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厌恶。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否则结果恰恰相反。

盼年

◎周俊文

孩提时的我,对年总怀有一颗期盼的心。但对我们的父母来说,过年前的那段时间却是忙碌的,为了过好年,得做许多准备工作。这段时间的忙碌,乡下人叫做忙年。

忙年是从拾草开始的。东台堤西地区地少人多,那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不仅庄稼收成少,就连烧锅做饭的草,也难保周全。堤东沿海土地空旷,荒草多,杂树多。刚进腊月,父亲便和生产队的十几个壮劳力,乘五六条大船,浩浩荡荡,驶向人烟稀少的滩涂边。两三周后,五六条大船便载着五六座小山,停泊在场头的河边。船上,父亲们个个衣衫褴褛,却个个满脸欢喜。河岸上的孩子们,欢快地蹦跳着。一是为见着了久别的父亲,二是为夹杂在荒草中的“猫耳朵”。“猫耳朵”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剥开猫耳状的外壳,里面躺着无数的小种子。抓一把在手,用嘴一吹,便似无数个小降落伞,如蒲公英种子一样,在天空飞扬着。伴着种子飞扬的,是数十个孩子欢乐的心。

有了充足的柴草,大人们便开始置办过年的食物了。蒸馒头、做年糕,是必不可少的。磨面粉、舂糯米粉、做馒头馅,是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小孩子是插不上手的。和面粉时,我们可以帮助父亲打下手。在父亲的指挥下,把加热了的酵头,舀到他和面的缸里。面团发酵的过程是漫长的,一笼馒头蒸熟的过程也是需要耐心等待的。父亲脱年糕的过程虽然有趣,但他一点儿也不让我们插手,生怕我们弄散了刚从模具中倒出的还未蒸熟的小方糕。奶奶总是在一边看管着我和哥哥,不准乱蹦跳,不准乱说话。生怕恼了灶神,让缸里的面团发酵不起来,让蒸笼里的馒头永远蒸不熟。往往第一笼馒头还未出锅,感到十分无聊的哥哥和我,便趴在发酵面团的缸上睡着了。

蒸好馒头和年糕,接着便是磨年豆腐。家里没有做豆腐的工具,磨年豆腐需要到豆腐店才行。磨年豆腐时,父亲推磨,一推一拉,循环往复,石磨便飞快地旋转起来。母亲左手拗磨,右手执一把铜勺,将泡好的黄豆舀进石磨中间的小孔里,混着豆渣的豆浆便从两块石磨间的缝隙里流出来。有时我会兴奋地帮父亲推上几把,但总是跟不上父亲的节奏,反而影响父亲推磨的速度。黄豆磨好后,要用沙布滤去豆渣。刚滤好的豆浆是不能喝的,得放到大锅里煮开。豆浆煮好后,父亲总是先舀两大碗,放上糖,一碗给我,一碗给我哥哥。其实,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不是豆浆,而是父亲点卤的过程。煮好的豆浆倒入缸后,父亲将配好的盐卤也倒入缸中,几番搅拌之后,豆浆就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

忙忙碌碌中,就进入了年三十,我所期盼的年也就到了。母亲做的新鞋穿上了脚,姑姑缝的新衣也穿上了身。年夜饭当然是十分丰盛,但处于年饱状态的我,对吃已少了几分兴趣。我和哥哥凑在一起,悄悄盘算着压岁钱的花法:礼花很好玩,供销社里的那本小人书也心仪了好长时间了……

选自《成长阅读》

点读

提到过年,人们所想到的常常是热闹场面、美味食品,以及家乡独特的过年习俗,这篇文章却从“忙”的角度来叙写过年的往事。文章主要写了忙年过程中的拾草、蒸馒头和年糕、磨年豆腐这三件事,以及“我”在忙年过程中的活动和感受。那时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我”依然很快乐,这些快乐正源于父母的“忙年”过程中的操劳。

徒手钓鱼

◎晁如波

学校和家之间有许多条往返路线,可我最喜欢的和妈妈最不让走的就是顺着小堆河回家。因为小堆河两岸走的人少,不是有蜜蜂就是有蚕豆……一路走下来步步有惊喜、处处见乐趣,这给童年的我带来无尽的诱惑。那天放学后四顾无人,同村的小朋友都已先走了,估摸着不会被人看见而向妈妈告密,所以我一路蹦着顺小堆河回家。走到中段的时候,发现河边有气泡向外冒,立即停了下来趴在河边看,原来河边有一个洞,泡泡就是从洞里向外冒的,以我多年跟随爸爸和哥哥提壶篓的经验判断,洞里应该是一条长鱼(学名黄鳝)。当时就急了,回家喊人来不及了,不喊又可惜。

情急之下用一根树枝乱撅一气,好不容易捉到半条蚯蚓,没有钩只能用青草条把蚯蚓系在树枝上,长鱼可能看我人小,瞧不起我,一口咬下去连钩(树枝)带饵全拉下水了。想想天快黑了,只有放弃,再不回妈妈又该发火了。可是长鱼在此时把头蹿得老高,大有挑战的意味,于是顽性不改的我又折回来,坐在河边,准备徒手跟长鱼斗几个回合。我把小手伸到长鱼嘴边,它一张嘴我就把手缩回,它不张嘴我又把手伸过去撩它,一来一回,一回一来……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不知过了多少个回合,突然长鱼一大口将我的手给咬住了,我竭力一甩把它给甩上了岸。上岸的长鱼飞快地想逃走,我拿起书包欲按住它,可是哪里按得住啊,于是手脚并用,用书包打,用脚踹,好容易把它弄得不动了,自己却成了一个小泥人,书包带也被拉断了,就用它系着长鱼拖回家。

一个小姑娘穿着哥哥旧衣改小的蓝布衫,用书包带系着一条长鱼走过黄昏的薄暮,那样的时刻仿佛她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屠龙高手。夕阳下的乡村是唯一的证人,炊烟笼罩下的河流是不可多得的好友。

我清楚地记得妈妈是在看到我后,才做出急着到处找树枝要揍我的样子,如果我再有半个小时不回,我想她一定是会哭的。爸爸一看我这个样子,就对妈妈摆手。“你怎么捉到的?”我不回答爸爸的问话,却把小手向后缩,爸爸拽过我的手一看,又红又肿,就什么也不问了,把他平常喝的白酒倒在我的手上消毒,那时没有什么消炎药,离诊所又远,爸爸把妈妈用来喂小鸡吃的土霉素也喂我一颗,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质问爸爸妈妈逢人就说如何如何娇惯我,可就让我吃那个!那可是小鸡吃的呀!爸爸妈妈却只是笑从来不争辩。

第二天醒来后我跟爸爸说:“关键是甩上岸后我弄不走它,长鱼太滑了。”爸爸笑着说:“你可以把小蓝褂子脱下来兜着它啊。”“不行,它游得太快,脱褂子的时间刚好够它逃走。”妈妈听到我们父女俩的对话,生气地对爸爸说:“你能不能教点别的?”爸爸并不理会。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我从爸爸那里拿走的是生存的本领和取胜的技巧,而妈妈考虑的仅仅是她孩子生命的安全和人生的平安。

选自《雨花》

点读

本文描述童年的一段徒手钓黄鳝的经历,极富情趣。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有无尽诱惑的小堆河;原因是发现长鱼(黄鳝)不愿放弃,试捕不成反遭挑衅;于是顽性不改童心大发,忘掉妈妈的警告,也不在乎长鱼会咬人,用手指做道具与之玩起了游戏。与其说是钓鱼,不如说是玩鱼,是沉浸于大自然的忘我的快乐。作者童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栏供稿/王鹏飞

猜你喜欢
小堆豆浆馒头
俄罗斯与加纳组建小堆联合工作组
英罗罗将分别与捷荷企业开展小堆部署合作
英首座小堆设备制造厂候选厂址数量缩减至6个
英国首座小堆有望2029年底前并网发电
“馒头办”没了吧?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
买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