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2016-10-08 16:40易中华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品意图道德

易中华

教学伊始,老师宣布:“今天我准备给各位同学重新取一个名字,你们原来的姓名作废。现在,大家拿出纸,我叫你什么你就写出你现在的姓名。”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叫嚷,表示抗议。叫了五个人的新姓名,学生然后在黑板上写道:“关于我给你们取新姓名的事,不是真的,请你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写出你现在的感受”。

学生写后,指名几位同学念一念,大部分学生写的很随意,与法律关联不紧。老师又说:“大家把书翻到59面,学学第16课后再写,行吗?”学生呼的一下翻到了59面。读了课文后,学生又写,这时候的情况就大不一样,都知道维护自己的姓名权。这篇课文老师没有任何说教,学生学得非常成功。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就意味着你的教育已失败。将此引申到思品教学也是如此,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道德教学,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思品教学中,不妨先隐蔽德育目标,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体验、内化,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进而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

一、在平等合协的对话中,提高思品教学之实效

新课程指出: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思品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初始,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段聊天式的对话,以缓解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意图不露痕迹地渗入其中,在民主、自由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转入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样,淡化了学生“被教育”的定势,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在自由的对话中,逐渐感受到隐藏其中的道德内容,获取正确的道德认知,激发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的道德需求,并与原先已有的道德经验发生碰撞,或推翻、或补充、或改进、或完善。

二、在真情实感的体验中,提高思品教学之实效性

“道德体验”即思品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道德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先暂时隐蔽课堂道德教学意图,以使学生信以为真的身份出现,将他们带入事先精心创设的道德情境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体验中,放松戒备的心理,无声中亲历了道德范畴的整个过程。等他们认同道德情境中所包含的道德教学意图,并产生某种道德需求,或道德冲动时,教师再出示预设的道德目标,继而使整个道德教学活动,显得轻松自如,道德目标的实现也事半功倍。

1.到真景实地进行体验

小学思品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这为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如《说变化、颂祖国》的课堂教学,可安排到附近学生的家里,并邀请其家长真情介绍这十几年来的变化,再通过照片、家具、家电、桌椅等变化,切身感受家乡人民家庭生活的变化,继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关于自家生活状况近年来的变化及村子、家乡的诸多变化。于是强烈感受到家乡的这些巨大变化,很自然地转入文本道德范畴的学习。

2.用模拟情境补充体验

“模拟情境”顾名思义是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创设形象逼真的道德情境,努力使学生感受类似于“实地体验”的真实的道德熏陶。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影视媒体,角色表演等方法模拟“现场”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逼真的体验。针对《说变化、颂祖国》中有些资料,很难在现实中展示。如果只用语言介绍会显得过于单薄,于是就可采用影视媒体的补充,给学生展现几年、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在声音、画面的共同影响下,学生的感受自然强烈而深刻。

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思品教学之实效性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小学生更是活泼好动。利用这一点,思品教学便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轻松、愉快的活动,将德育意图有机融入其中。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道德范畴的学习。

要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无意识间感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所设计的活动必然得经过精心思考的,它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思品活动前,教师要深入理解课文的道德教育内涵,把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品德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点,确定思品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将道德教学意图有机渗透于其中并暂时隐藏起来。最后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打开自己的心扉,用心去挖掘蕴含其中的道德内容,并产生相应的道德需求,认同其中的道德情感,进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即时反应,做好适时适度的引导、点拨,防止使思品活动变为单纯的课余活动。

如教学《说变化、颂祖国》时,可组织学生以主题队会的形式展开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向大家介绍或展示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实例。让学生在真真实实的数据面前,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而汇报者则更是被亲手收集的数据事例所感染。这其中再配以主持人动情的小结,让全体学生强烈感受到家乡的现在和以前的不同,进而为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自豪。课堂道德教学活动自然扎实有效,道德目标也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当德育意图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学生以自我建构的方式介入思品学习后,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显得更轻松,德育内涵会更丰富,教学效果也会显得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宇业力,王强. 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9).

[2] 张海玲.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 中华少年 2015年17期.

[3] 王秉环. 在新形势下,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J]. 吉林教育科学 1994年09期.

猜你喜欢
思品意图道德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