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及特点分析
———以华中、东北产区为例

2016-10-09 09:41邱楠
当代经济 2016年25期
关键词:总成本华中产区

邱楠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及特点分析
———以华中、东北产区为例

邱楠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生产成本与农民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以我国华中与东北两大粮食主产区1995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近20年来两大粮食主产区三种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为优化粮食生产成本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东北产区;华东产区;粮食生产成本

一、引言

随着粮食不断能源化和金融化,其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要保证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则要解决粮食生产高成本、低收益农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粮食生产成本的结构及其发展的趋势进行探究。华中产区和东北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本文通过分析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省在内的华中产区以及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构成的东北产区三种粮食生产成本变动规律,找到华中和东北产区粮食生产成本的结构特点和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粮食生产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粮食的生产成本是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金与劳动力成本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服务费用与人工成本两个部分(具体见图1)。物质与服务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农业生产资料费用、各项服务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实物或现金的支出[1]。其中为粮食生产而直接支付的费用称为直接费用,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农膜、机械作业费等,在粮食生产中间接产生的费用称为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税金、保险、管理、销售、财务费用等费用。而人工成本是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成本,主要包括雇佣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两大部分。家庭用工折价是指在家庭生产中所耗费的家庭用工所折算出的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家庭进行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而雇佣费用顾名思义则是雇佣其他劳动力所支付的费用。

图1  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

三、华中、东北产区粮食生产总成本的变动

1、华中产区三种主粮生产总成本的变动情况

华中产区玉米种植的总成本由1995年的192.82元/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1019.77元/亩,增加了5.29倍,年平均增长9.28%。小麦种植的总成本从1995年的221.36元/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967.63元/亩,增长了3.43倍,年平均增长8.54%。稻谷种植的总成本从1995年的307.91元/亩增长到2014年的1047.13元/亩,增加了3.4倍,年平均增长7.26%。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4年这20年间华中产区的三种粮食生产总成本呈上升态势,其中玉米增长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大,稻谷的单位总成本最高,而小麦和玉米的单位成本则呈现出胶着的态势。

2、东北产区三种主粮生产总成本的变动情况

东北产区玉米种植的总成本由1995年的226.27元/亩提高到了2014年的1065.79元/亩,增长了4.71倍,年均增长10.46%。小麦种植的总成本从1996年的189.42元/亩增长至2014年的619元/亩,增长了3.27倍,年均增长8.32%。稻谷种植的总成本由1995年的379.98元/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1357.33元/亩,增长了3.57倍,年均增长7.81%。由图3则可更为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趋势,东北产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总成本从1997年开始有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但从2004年开始实现稳步增长。其中稻谷的总成本最高,其次是玉米,而小麦种植总成本的增长幅度相对温和。相较于1995年,2014年三种粮食作物的总成本差距逐渐增大。

图2  华中产区三种粮食总成本变动

图3  东北产区三种粮食总成本变动

3、华中产区与东北产区粮食生产总成本的差异比较

(1)东北产区的稻谷生产总成本高于华中产区。东北产区稻谷种植的总成本要明显要高于华中产区,这是由稻谷的种植条件以及两个产区的地理特征所导致的。水稻属于亚热带粮食作物,华中产区是传统的水稻栽培区,种植历史悠久,雨热同期,精耕细作,华中的水稻种植具有比较优势。东北是传统的耐寒的旱作粮食作物栽培区,大规模栽培水稻的历史不是很长,受到气候、水资源的约束,所以不具有成本优势。

(2)东北产区的小麦生产总成本低于华中产区。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东北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其耕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且东北地区的土地较为平坦辽阔,因此能够大面积地实行机械化种植。而在华中产区,耕地多为丘陵,必须实行精耕细作,机械化种植较难实现,因此其种植成本要高于东北产区。

(3)东北产区的玉米总成本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华中产区。从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产区玉米的总成本在1996—2003年间要低于华中产区,而在2003年之后则超过了华中产区。其年均增长速度也要高于华中产区。东北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但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水分需求较大,而东北产区属于传统的耐寒的旱作粮食作物栽培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受到气候水分的影响,因此东北产区玉米的总成本要高于华中产区。

四、华中和东北产区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变动情况

1、华中产区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变动情况

2004年华中地区玉米的土地成本为36.81元/亩,到2014年增加到232.31元/亩,年平均增长21.39%。小麦的土地成本由2004年的 39.7元 /亩增长到2014年的231.87元/亩,年平均增长20.96%。水稻的土地成本由2004年的42.49元/亩增长到2014年的154.18元/亩,年平均增长14.79%,其增长幅度较为平缓。从绝对量来看,华中产区三种粮食的土地成本的差距并不明显,但从其增长速度来看,玉米和小麦的年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而稻谷的增长速度则相对较低。

2、东北产区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变动情况

2004年东北产区玉米的土地成本为93.16元/亩,到2014年增加到349.2元/亩,年平均增长14.25%。小麦的土地成本由2004年88.12元/亩增长到2014年的286.58元/亩,年均增长13.3%。稻谷的土地成本由2004年的97.07元/亩增长到了2014年的453.57元/亩,年平均增长17.56%。从绝对量来看,东北地区三种粮食的土地成本均处于上升趋势,并且三种粮食的土地成本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而从相对量上来看,三种粮食的土地成本均保持较大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均在10%以上,稻谷的增长速度最高,年平均增长达到了17.56%。

3、华中产区与东北产区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差异比较

从之前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东北产区三种粮食的土地成本均要高于华中产区。这是由于东北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3],其耕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十分利于农业的生产。因此,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便要更高一些。但是,近年来,华中产区的土地成本也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华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机会成本也不断的增加。其中玉米和小麦的年平均增长均在20%以上,远高于东北产区。

五、华中和东北产区粮食生产物质费用成本变动分析

1、东北产区粮食生产物质费用成本的变动情况

1995年东北产区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81.35元/亩,2014年增加到365.65元/亩,年平均增长5.05%。小麦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从1996年的165.77元/亩增长到了2004年的299.54元/亩,年平均增长3.88%。水稻的物质与服务费用由 1995年的272.41元/亩增长到了2004年的531.12元/亩,年平均增长4.07%。从绝对量上来看,东北产区三种粮食的物质与服务费用1996—2003年都在下降,但从2004年开始便出现持续的增长,其中稻谷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最高,而玉米与小麦的差距较小。从相对量上来看,三种粮食作物从2004年开始的增长都处于一种较稳健的上升趋势,其中玉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小麦和水稻。

表1  东北产区三种粮食总成本及结构变化

表2 华中产区三种粮食总成本及结构变化

2、华中产区粮食生产物质费用成本的变动情况

1995年华中地区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04.42元/亩,2014年增长到了347.08元/亩,年平均增长7.01%。小麦的物质与服务费用由1995年的148.78元/亩增长到了403.19元/亩,年平均增长5.84%。水稻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从1995年的184.06元/亩增长到了449.49元/亩,年平均增长5.23%。在1995—2003年间,稻谷的物质费用成本是呈现下降的趋势的,而小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玉米的变化则趋于平缓,增长幅度并不明显,而2004年之后,三种粮食作物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则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中稻谷的物质与服务费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增长速度来看,玉米的年均增长速度最高,在10%以上。

3、华中产区与东北产区粮食生产物质费用成本的差异比较

东北产区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要高于华中产区,但其增长速度却低于华中产区,与之类似的还有稻谷的物质与服务费用。而华中产区小麦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不仅在绝对量上高于东北产区,其增长速度也要高于东北产区。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总成本的差异。从之前的数据可以得出,物质与服务费用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

图4  华中产区玉米生产成本结构

图5  东北产区玉米生产成本结构

图6  华中产区小麦生产成本结构

图7  东北产区小麦生产成本结构

图8  华中产区水稻生产成本结构

图9  东北产区水稻生产成本结构

六、华中和东北产区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变动分析

1、华中产区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变动分析

华中产区1995年玉米的人工成本为88.4元/亩,2014年增长到440.48元/亩,年平均增长9.93%。小麦的人工成本在1995年为72.59元/亩,2014年增长到了332.61元/亩,年平均增长达到6.79%。水稻的人工成本1995年时为123.85元/亩,到2014年增长到了443.47元/亩,年平均增长8.04%。从绝对量上来看,华中产区玉米的人工成本在2012年之前一直高于小麦和稻谷的人工成本,但从2012年开始,小麦的人工成本超过玉米。

2、东北产区良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变动分析

东北产区1995年玉米的人工成本为44.92元/亩,2014增长到350.94元/亩,年平均增长13.09%。水稻的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与玉米的大致相同,由1995年的107.57元/亩增长到了380.35元/亩,年均增长7.67%。与这两种作物不同的是,小麦的人工成本明显低于玉米和小麦,且在20年间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由1995年的23.65元/亩增长到了33.22元/亩,年均增长5.45%,但在2007年与2011年,上升到了50元以上。

3、华中产区与东北产区粮食生产人工成本的差异比较

从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出,华中产区三种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均要高于东北产区。东北产区耕地以平原为主,其中东北平原为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主要粮食的种植基地,耕地面积广,平坦开阔,粮食的生产多为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以及地区专业化生产。而华中产区的耕地多为山地丘陵,耕地较为分散,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较难实现,因此粮食种植所耗费的人工成本更高。

七、结论和政策建议

1、华中和东北产区粮食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动及对比

(1)华中和东北产区玉米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动及对比。2004年之前,粮食的总成本由物质费用以及人工成本构成。华中产区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与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中物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由1995年的54.14%下降到了2003年的50.76%。而人工成本的比例则有所上升,从1995年的45.85%上升到2003年的49.24%。而东北产区物质费用与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则有较大的差距,1995年物质费用所占比例高达80.15%,但到2003年下降到56.05%,下降了21.45个百分点,而人工成本在1995年仅占19.81%,到2003年则上升到43.95%。2004年之后土地流转开始活跃起来,因此土地成本构成了总成本的一部分,且占总成本的比例不断增高,华中产区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12.53%上升到2014年的22.77%。而物质费用在近几年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由44.76%下降到34.03%,下降了10.72个百分点。人工成本的变化并不大,从2004年的42.79%下降到2008年的34.71%,但之后又上升到43.19%。而东北产区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26.8%上升到32.76%,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45.34%下降到34.31%,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由27.86%增长到32.93%。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两个产区粮食生产成本结构的差异:东北产区的土地成本占比要高于华中产区,而华中产区人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较大比例,这与两个产区玉米种植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华中和东北产区小麦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动及对比。2004年之前,华中地区小麦的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67.21%下降到了61.65%,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由32.79%上升到38.35%。而东北产区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87.51%下降到86.25%,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则由12.49%上升到13.75%。从2004年开始,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断增加,华中产区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13.42%增加到24.21%,而相应的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56.25%下降到42.1%,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却有所增加,由30.32%增加到33.69%。而东北产区的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36.17%上升到46.27%,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52.37%下降到48.36%,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由11.46%下降到5.36%。由之前的数据和图6、图7也可以看出两个产区小麦生产成本结构的异同:两个产区物质费用均为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华中产区的土地成本与东北产区的人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较小比例。

(3)华中和东北产区水稻生产成本的结构变动及对比。2004年之前,华中地区水稻的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59.78%下降到了51.65%,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由40.22%上升到48.35%。而东北产区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71.69%下降到69.11%,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则由28.31%上升到30.89%。2004年之后,华中产区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10.57%增加到14.72%,而相应的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59.78%下降到42.93%,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由39.54%增加到42.35%。而东北产区的土地成本所占比例由20.35%上升到33.42%,物质费用所占比例由50.91%下降到38.56%,人工成本所占比例的变化则并不明显。从图8和图9可以看出,东北产区水稻种植的土地成本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华中产区,而人工成本则略低于华中产区,但却远远高于东北产区小麦的人工成本。

2、政策建议

(1)对粮食生产进行精准补贴,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粮食作物的低效益性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种粮收入、增加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就必须加大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但国家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所以为了做到物尽其用,必须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精准补贴,使得补贴资金落到实处。诸如在土地广阔的东北产区,加大对农机、化肥的补贴力度,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加大对农业用水工程的补贴力度。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地形平坦开阔的东北产区较容易实现规模化的粮食生产,但是在地块零散、人均土地面积较低的华中产区,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则较为困难。这样的自然条件也就使得发展农业合作社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通过粮食种植合作社,可将零散的地块整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土地面积,统一运用小型或大型的种植机械,合理地运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从而达到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目的。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可将粮食种植的专业技术,诸如优质良种、优质肥料、滴灌等运用到粮食生产中。除了生产方式的专业化外,更可以利用合作社的集群化优势,与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根据企业要求,生产具体种类、品质的粮食作物,以实现种植目标的专业化。同时,与企业结合,也能解决粮食作物的销售问题,从价格上提升粮食作物的经济收益。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已进入“十三五”时期,两型社会的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农业已不再是之前粗放式的经营,规模经济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研投入以及人才培养,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1]蓝海涛、姜长云:经济周期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及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9(6).

[2]于洪婷:基于不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差异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农业生产成本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7).

[4]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邓大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结构演化及发展趋势[J].中州学刊,2008(4).

[6]贾兴梅:中国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完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7]姜长云、张艳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成本变化的特点、原因及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责任编辑:刘冰冰)

猜你喜欢
总成本华中产区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新四军华中抗战
2020年中国棉花种植成本调查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华中特水养殖蓬勃发展,那些年转型的水产人都过得怎样了?
江西澳华正式竣工,剑指华中300万吨水产料市场
以顶级专业的眼光选择顶级品质的产区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数据驱动下的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