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言学 “习式演讲”的批评性隐喻分析初探

2016-10-09 22:33田良斌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识形态

田良斌

摘要:批评性隐喻分析(CMA)是综合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语用方法以及批评话语分析而发展起来研究语篇,并揭示其背后意识形态或语言使用者潜在意图和动机的有力工具,但和认知语言学家一样,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没有给予文化维度足够的重视。由此,本文试图结合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意象理论,对习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的演讲进行批评性隐喻分析,力图从文化角度给出概念隐喻类型使用的理据,并归纳出隐喻中潜藏的抽象概念和演讲者的真实意愿,从而可以使受众(尤其是外国友人)更立体、更全面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批评性隐喻分析;意象理论;概念隐喻;意识形态;方针政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是诗人独有的天赋。亚里士多德的这种隐喻修辞观对后世的“替代论”( Substitution Theory)、“互动论”( Interaction Theory)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隐喻的研究一直都停留在语言层面。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或语言的装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Lakoff& Johnson 1980)。英国著名的修辞学家理查德兹(Richards)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每三句话,就有一句可能是隐喻性的(1936);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也认为英语中四分之三的语言都是隐喻性的(2001),这都印证了隐喻的普遍存在。文旭(2014)认为莱考夫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已经内化在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建构着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因此我们对概念隐喻的理解是无意识的、毫不费力的,但这也导致隐喻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不易被人发现。同时,莱考夫等人对于隐喻的研究采用的大多都是内省式语料,忽视了隐喻的语用特征,隐喻分析应该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凤群 2013)。

而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新型隐喻分析框架,即批评性隐喻分析,采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纪玉华, 陈燕 2007)。莱考夫(2007)认为,隐喻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隐喻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构建不同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政党而言,不同的隐喻则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政策;对于受众来说,隐喻可以将较为抽象的政治知识简化为更容易被他们理解的信息包(Jeffery Scott Mio 2009)。由此可见,隐喻和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Thompson(1996)就将隐喻和政治的关系形象的比作水和鱼的关系,可见二者关系的重要性。Charteris-Black(2004)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英文中的政治语篇、新闻报道、宗教语篇等进行了分析;纪玉华和陈燕(2007)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英美政客在跨文化语境中做的讲话进行了分析;郭超(2011对中美的政治演讲进行了批评性隐喻的分析;林莉莉(2013)对美国总统竞选的政治新闻进行了批评性隐喻分析等。然而,在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对语篇中的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文化维度在隐喻中扮演的角色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例如,Charteris-Black在其著作《批评话语分析的语料库方法》一书中,讲到英国政治语篇和美国的政治语篇相比更多的用到“植物隐喻”,而美国的政治语篇中更多的用到“物理环境隐喻”时,他认为这是由于在英国的日常生活中“园艺”是英国人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因此在日常语言中就多体现“植物隐喻”;而美国由于历史文化体验的不同,他们在日常的语言中会用“峡谷、地平线、丛林、山脉或沙漠”等作为隐喻意象(2004),Charteris-Black 并没有在文化因素上着墨太多;郭超、林莉莉等在其文中论述分析概念隐喻时,也只是主观臆断的认为某些隐喻类型是由于文化的影响而为人们使用的,但是也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理据加以论证,缺乏说服力。

以帕尔默为先锋的文化语言学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将文化因素引入其研究框架,创立了意象图式理论。因此,论文结合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对“习式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试图弥补批评隐喻分析中的文化维度研究不足,从而使其更加完善,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2 文化语言学及CMA概述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基于对美国三大传统研究语言和文化学派的不足而提出来的,这三大学派主要包括博厄斯学派语言学(Boasian linguistics)、民族语义学(Ethnosemantics)和会话民俗学(ethnography of speaking)。在帕尔默的代表作《文化语言学理论》中,他肯定了三大传统学派的优点以及对于语言和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但同时他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并认为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对于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董广才等 2010)。由此,出现了三大传统语言学派和认知语言学的结合,帕尔默称之为“文化心象理论”(a theory of culturally defined mental imagery),其中心象即心理意象,是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概念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意象是中度的抽象,是人类各种感知能力与抽象认知过程交汇的结晶(董广才等 2010)。因此在帕尔默看来,意象已经不单纯指我们脑海中能出现的图像,同时也包含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器官所获得的经验,比如冬天腊梅的幽香、寒风的刺骨以及悦耳的鸟鸣等。对于意象、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帕尔默给出了典型案例——美国有些地方印第安语中关于手掌的意象理解。对于那些印第安人来说手掌是“手背的面”,而对于非当地人来说只有“手内的面”才被称为手掌,这就可以说明对于意象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具身体验决定的,且由特定文化中产生的意象也必然需要独特的语言表达。Palmer的文化语言学将美国语言人类学和认知领域的成果有机结合,摆脱了客观主义范式对传统语言人类学的束缚,同时又创造性的将意象作为研究民族语言的核心,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意象的作用来规约语言的使用,构建一个基于民族思维方式的语篇研究框架来描述民族语言的结构、分析民族语言的语义、解释民族语言的具体使用。

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是隐喻分析新的理论框架,其旨在通过对隐喻的分析从而揭示语用使用者的隐秘意图或意识形。卡梅伦(Cameron)和洛(Low)(1999)详细的阐述了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步骤,“隐喻分析方法应首先收集文本中用来阐释主题的的隐喻表达,然后从中概括出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最后通过结果分析找出其社会语用功能。”,也就是Charteris-Black概括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三个步骤,即隐喻识别( identification)、理解(interpretation)和阐释(explanation)。而根据意象的特性其必然在隐喻的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因此从文化语言学意象性出发,运用批评性隐喻的分析方法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3.文本分析

此次研究的文本,即习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的讲话,来源于官方网站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om),主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涉及字数3239。根据Jonathan Charteris-Black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精读文本,根据隐喻关键词识别确认其中的隐喻表达,发现在文本中出现的隐喻类型主要有“病人隐喻”、“心的隐喻”、“引擎隐喻”以及“战争隐喻”等,其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病人隐喻”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9%;“心的隐喻”、“引擎隐喻”以及“战争隐喻”所占比例分别为18%、33%和10%。鉴于“战争隐喻”所占比例较小,且以往对其研究较多(程浩 2005;陈勇,刘肇云 2009;孙亚 2012等),人们比较熟悉,因此在论文中,将就其他三种类型的隐喻进行解读。

3.1“病人隐喻”

“治病救人”,作为人类熟悉的一种认知体验,是整个人类探索自然和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事业,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中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中医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475-221BC);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就源于这一时期的另一部医学经典《难经》。“中国传统文化是决定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气质特征的根本基因”(郑晓红,王旭东 2012),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来说,其独特的意象、体验必然也会体现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并建构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例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仅蕴含了治病、养生的医学理念,同时也将做人的道理概括其中。

在演讲中一些跟病人相关的关键词共同构建了“病人隐喻”,主要有“把脉、良方、病灶、恢复、对症下药”(在隐喻表达中加下划线)等,其相应的隐喻表达如下:

(1)一是“怎么看”,要精准把脉世界经济形势。二是“怎么办”,要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开出良方。

(2)这就是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已经7年,世界经济恢复仍然缓慢、增长仍然脆弱的原因。

(3)中国古代先贤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究其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

(4)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要确定目标、指明方向、发挥领导力。

(5)我们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落实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识;既要采取国内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由以上隐喻表达可以发现,都是以“病人”这一概念域作为始源域来理解构建“世界经济”这一较为抽象的目的域,其所包含的隐喻映射有:“世界经济是病人”、“世界经济问题是病灶”、 “判断经济形势是把脉”、“好的经济措施是良方”、“二十国集团是医生”。其映射过程如图2所示:

在例(1)中,习主席在谈到当前形势下亟需回答的两个问题中,他分别用中医的“把脉”和“良方”这两种意象将回答有机地、呈递进地联系在了一起。“把脉”也称“切脉”主要是指中医医生按病人的动脉,并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在病人体内部的变化情况。据传“把脉”这种意象最早由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创立;他把经络的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而创立了四诊,其中尤以“望诊”和“切脉”尤为著名。相传赵简子病重“五日不知人”,众人皆相信无药可救。但经扁鹊把脉后,他认为“血脉治也,而何怪?”(意思为根据脉象可以治好)后来赵简子果然康复了(孟庆云 2007)。“良方”这一意象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指好的治疗方法,如在唐朝柳宗元的《与李建书》中就出现过这一意象,“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忽得良方偕至,益善。”通过使用这两个认知意象,习主席希望二十国集团应首先精准判断世界的经济形势,尔后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正确的经济方案,采取正确措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在例(2)中,习主席用到病人“脆弱”和“恢复”两个意象。传统中医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目前发展滞缓,经济状况不佳。一方面,习主席希望告诉大家,世界经济要想尽快恢复活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团结奋进;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习主席迫切希望二十国集团,尽快根据当前经济形势,采取综合有效措施,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在例(3)中,习主席借用古代先贤欧阳修的名言,来说明找对问题所在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对于“治病救人”的相关认知体验具有普遍性和延续,医生在治病中,必须首先发现症结所在,方能有效救治。同理,二十国集团也必须找到世界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而不能仅凭表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4)和例(5)是例(3)表述的延伸。在例(4)中出现的 两个和“病人”相关的 意象是“病灶”和“对症下药”。“病灶”在医学中的意象,跟病因是不一样的;病灶不是指发病的原因,而是指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内有病原微生物(近现代辞源)。而“对症下药”就是要针对病人发病的部分用药,从而提高治病的效率。在演讲中,习主席就通过这两个医学中的认知意象词,表达了自己希望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应发挥其领导力,找准世界经济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例(5)出现“治标”、“治本”两个意象,可以概括为“标本兼治”。这一中医术语意思是指医生在治疗中不仅将疾病的表面病症治好,还将病症的源头根治。这就表达了习主席希望采取相应经济措施,不仅能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一些表征问题(如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等),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从而使世界经济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稳定发展。

3.2“心的隐喻”

根据体验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sis),人们主要是通过人们自身的躯体器官和所栖息的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思维和概念组织(Evans﹠Green, 2006)。具身认知学派认为,身体在认知中是核心的,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中,“心”意象一直被看做人们身体器官的重中之重。《孟子》中提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句话是孟子在阐释人和动物的区别时给出的经典话语,强调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心之官则思”,即人有“心”,因此会思考。后世的陆九渊也曾说过“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他认为“心”是整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将“心”等同于宇宙,着重强调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统一和对应(Ning Yu 2009)。著名心学家王阳明更是将“心”看得无比神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Ning Yu(2009)通过研究中国古哲学和传统中医 “心”概念后,发现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心是认知的重要官能,统领着精神、智力、情感以及道德上的各种认知活动,因此心会思考,会感觉,会沉思,会检讨,会推断,会理解,会判断等”。 也就是说心被认为是人的思维器官,且一直以“心”作为脑的代称,因此心也是“意志”、“信念”、“注意”等的根源。

在习主席的演讲中,出现的几个和“心”相关的意象主要有“关心”(注意)、“信心”(信念)以及“决心”(意志)。其相关例句如下所示:

(6)近段时间,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经济。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7)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

(8)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

(9) 转方式、调结构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扩大开放的方针是明确的,不会有丝毫动摇。

在例(6)中习主席用到了意象词“关心”,可以理解为“重视或留意、注意”。其中“心”最有可能的隐喻意象为“门”,即“心是门”。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关门”通常意味着一种“保护”、“爱护”、“防御”等,比如《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这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关门了。”,关门在这里就暗含“保护商店里的财产”之意,体现对自己财产的重视;再比如:“由于怕把学生冻着,老师将门关上了。”这句话中就体现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护和重视;尽管“关门”有时候也意味着“与外界隔绝”,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自己的保护,说明“事件主体”注意保护自己。由此,可以推断出“关心”也可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一种注意、爱护或重视。在例句中“关心”这一意象就指,由于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且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愈加密切,因此各国都很注意、重视中国的发展。

在例(7)和例(8)中都出现了和“心”相关的意象词“信心”,其心理学概念可以理解为“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或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实现的心理。“信心”这种意象或认知体验,通常发生在人们追求成功或实现某个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在这里“心”最有可能的隐喻意象为“某个人或某种活动”,因此“信心”可以首先被理解为“相信或信任某人或某活动”。例如一篇搜狐体育新闻的标题为“纳瓦斯:齐达内让我们要有信心” ( 2016-01-10)。在这一例子中,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纳瓦斯(皇马门将)说的齐达内可以给他们信心,首先应是他们(皇马队员)信任齐达内,而之所以信任齐达内获得信心,其根本原因是齐达内可以帮助他们成功。由此,在例(7)中,鉴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处于困难的时候做出的贡献,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他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习主席相信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必定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习主席的信心也来源与此。在例(9)中,习主席用到了“决心”这一意象词,用来表述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Ning Yu(2009)认为“决心”应该将其字面理解为“to make up ones mind”,即“下定决心”。因此,“心”这一意象在此应该表示“事件主体”,可以被看做“拟人隐喻”。习主席通过使用“决心”这个意象词,就表达了尽管在改革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挫折,但是为了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意志坚定地做好了将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结构转变,推进结构性改革。

3.3“引擎隐喻”

“引擎”(由engine音译而来)这一意象始于西方的工业时代,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它是机器动力的真正源泉。随着中国的建国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和引擎相关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据央广新闻报道,“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300万辆,连续六年全球第一”;而且根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汽车的个人购买率就已经超过了50%(TINA 2009)。因此,跟“引擎”相关的意象或体验,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且影响着对其它相对较为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构建。在演讲中,习主席就运用了相关的隐喻意象来构建和理解世界经济中一些抽象的意象概念。其中主要有“动能、动力、失速、合力、引擎、高速运转”等,相关表述如下:

(10)”究其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

(11)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实体经济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12)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13)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

(14)因此,重振贸易和投资,让世界经济这两大引擎重新高速转动起来,是二十国集团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以上的这些表达式就是习主席在运用和“引擎”相关的意象概念来解读建构较为抽象的和“世界经济”相关的 概念。其中“世界经济是机器”、“创新是动力”、“贸易和投资是引擎”、“经济发展是高速转动”、“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旧引擎”等。根据隐喻表达,可以构建下图3隐喻系统。

在例(10)中,习主席用到了“动能”这个意象,“动能”作为物理词汇意为“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在例子中,“物体”指的是“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或者也可以称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根据相关认知体验,如果“引擎”无法运动产生动能,那么机器就无法运行,应该更换引擎或者修理引擎从而恢复其运动机制产生动能。因此,在演讲中,习主席讲到“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也就意味着如果要让世界经济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必须进行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开发新型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在例(11)和例(13)中,都出现了“动力”这一意象词,其本意为“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由“动力”的意象即认知体验可知,动力的好坏决定了引擎运行的速率,从而影响机器的产能。在演讲中,习主席强调说“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通常动力不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一,燃料供给系出现问题。二,气缸的压缩压力过低(由于气缸部件磨损,导致彼此间隙增大,气缸漏气,气压变低)。三,发动机过热(某些原因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导致积炭过多,发动机散热不良,影响动力)等,因此要想重新让发动机有充足的动力,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解决。那么对于世界经济的动力不足原因,习主席认为主要是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无法提供更多的动能,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潜能消退,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相关的经济治理机制体制出现漏洞。在例(13)中就给出了新的“动力”源于创新,因此必须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在例(12)中,习主席又用到了和“引擎”相关的意象“合力”。根据“动力不足”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发动机来说,只有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最后才能产生最佳效能。同理,对于世界 经济的发展,二十国集团也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和执行上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 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恢复活力。在例(14)中,习主席将“贸易”和“投资”看做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理论上,同等条件下两个引擎定然要比一个引擎产生更大的功。因此,习主席希望二十国集团不仅要相互协作,创新经济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也要将投资和贸易这两个重要的经济措施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更好地 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4总结

基于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本文结合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对习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演讲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了文化视角解读。通过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在演讲中确认识别了三个隐喻类型,分别为“病人隐喻”、“心的隐喻”以及“引擎隐喻”,并依次对其进行了文化视角的解读。本文确认,“病人隐喻”中的相关意象都是基于中国传统中医的一些体验认知得来的,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建构和理解较为抽象的“世界经济”意象。通过对“病人隐喻”的意象解读,可以得出习主席希望二十国集团,团结协作,尽快解决世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心的隐喻”相对 比较特殊,和人们的身体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在隐喻类型中也更为基础,其中更是蕴含着中国人对“心”的独特理解。“心”隐喻在演讲中的意象体现,表明了习主席对世界经济的关切和重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自信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引擎隐喻”中的相关意象尽管最初源于西方,但随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进步,其相关意象也逐渐为国人熟悉、使用,并逐渐被用来理解其他较为抽象的意象。在演讲中,习主席就是利用中西方较为理解的这些和引擎相关的意象来建构理解世界经济中的一些意象,表达了他希望二十国集团充分发挥领导力,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措施,拉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最后,我们发现,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可以很好地和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结合,不仅论证了隐喻类型的来源理据,表明文化意象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同时结合语篇更好地揭示隐喻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Richards, I.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文旭. 语言的认知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凤群.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8-22.

[6]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Y: Palgrave Macmillan,2004.

[7]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7(6):.

[8]Lakoff, G, 高 远, 李福印.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9] Mio Jeffery Scott. Metaphor and Politics[J]. Metaphor andSymbol,1997(2).

[10]Thompson, S.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C] //Mio&Katz(eds).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Mahwah, N.J.:Erlbaum, 1996.

[11]郭超.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之批评性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2]林莉莉.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新闻为例[D].海南大学,2013.

[13]Palmer, G. 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

[14]董广才,冷慧,刘佳.吸纳、修正、与重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体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3).

[15]Cameron, L and G. Low.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6]程浩. 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5(6).

[17]陈勇,刘肇云. 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1).

[18]孙亚. 基于语料库工具 Wmatrix 的隐喻研究[J]. 外语教学,2012(3).

[19] 郑晓红,王旭东.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医杂志,2012(4).

[20]孟庆云. 隔垣洞见一方人——中医四诊鼻祖扁鹊[J].中医药文化,2007(1).

[21] Evans, vyvyan and Melanie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6:27.

[22]Ning Yu. The Chinese Heart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ulture, Body, and Language[M].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9.

[23]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300万辆 连续六年全球第一[EB/OL]. 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50112/t20150112_517396158.shtml

[24]TINA.数字记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J].中国汽车界,2009(22).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意识形态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