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高考议题的报道研究

2016-10-11 11:32周胜榕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5期
关键词:北京青年报议题新闻报道

周胜榕

《北京青年报》高考议题的报道研究

周胜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研究以《北京青年报》2006年6月和2014年6月关于高考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新闻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北京青年报》对高考的新闻报道时间分布上集中于考试前和考试期间,对考后的报道不足;议题集中在高考实况、高考服务,高考政策和高考生话题,对高考结果和试卷分析报道不足;形式上以较短的消息和通讯等事实信息的报道为主,兼顾有中长篇的评论、专访等观点信息的报道;报道标题简洁严肃,基调客观中立为主,也有必要的赞扬与批判,与《北京青年报》办报理念相一致。

高考;内容分析法;框架分析;北京青年报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关卡。由于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加上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高考成为了许多青少年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更完善的社会人才选拔制度出台之前,高考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为了选拔出更多样化的人才,高考的选拔制度也趋向于多元化,包括给相应省份和地区自主命题的机会,高校开始自主招生。

议程设置理论指出,报纸对于一项议题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受众对其的关注程度。在高考期间,报纸对于高考议题的大量集中的报道不仅会影响到考生及其亲友,对于不参加高考的人来说接触到这样的信息也会认为高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加上个地方的政府和组织都会为考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于是便进入了一个全民高考的时代。

本文主要讨论报纸在报道有关高考的新闻时,是如何构建高考这个议题的。美国学者甘姆森在对框架理论的研究中指出,框架可以分为界限(Boundary)和架构(Building Frame),前者代表了内容选择的范围,即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则被删除了;后者代表了内容背后意义的建构过程,即新闻报道是如何搭建起高考这个议题的。

1 研究方法

1.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化的类目表进行编码,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出结果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首次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的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他通过分析一战期间各参战国的报纸、传单、海报等资料,最终将研究结果写入《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内容分析法可以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无结构的文本,适合进行现状分析、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对于《北京青年报》中有关高考议题的新闻报道,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编码类目如下。版面位置:头版、每日评论、本市·焦点、本市·新闻、本市·社会、国内新闻、本市生活、教育资讯、其他。报道篇幅:500字以下、501~1500字、1501~2500字、2500字以上。报道形式: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专访、新闻评论、图片报道、其他。报道议题:高考政策、高考实况、高考服务、高考生、专家分析、高考结果、试卷分析。报道基调:正向、负向、中立。

1.2样本的确定

《北京青年报》的定位是“以青年视角反映时代,面向社会最活跃人群的综合性日报”,相比较于其他综合性报纸来说,《北京青年报》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最高考这一特殊事件的报道更具有典型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进行现状研究,考虑到报纸在不断改版以及版数的不断增加,加上社会背景等原因,分析两个社会背景不相同报纸的版面也大相径庭的年份更适合进行对比研究。因此,在一开始的样本选择上,对2005-2016 这12年的年份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出2006年和2014年的报纸。

考虑到6月份作为高考月,报纸的大量其中报道更能分析其背后的框架构建如何,因此选择了2006年和2014年的6月有关高考的新闻报道,共133篇。

2 研究结果

2.1报道的呈现内容:新闻议题分析

新闻在生产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把关,最终决定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呈现在受众眼前的。对于高考来说,全国每年有数千万的考生参加高考,最终能被报道出来的新闻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也是媒体最想让观众看到的新闻。

表1 新闻议题分析

在这133篇新闻报道中,有关高考实况的报道是29篇。这其中包括对高考题目的第一时间报道《高考作文写北京“老规矩”》,对高考现场描写的《高考大幕拉开 老校长亲吻考生》等,对于现场的描写在报道的时候多附上图片,增加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关高考服务的报道是25篇,包括《长枪短枪钢叉守护考场》等有关政府对高考秩序维护,和普通民众为考生提供便利的报道。有关高考政策的报道是24篇,而有关高考生的报道是23篇(见表1)。这四种话题共占据了总新闻数量的约76%。其中对高考实况和高考服务的报道属于高考前和高考期间,而对于高考结果和专家分析、试卷分析则是考后所要关注的事情。

研究发现,《北京青年报》在对高考话题进行报道的时候,集中在高考前期和高考期间的报道,而对高考后的持续关注度不够,这也可以从新闻报道的数量折线图看到(见图1)。由此可见,“全民高考”的热情其实只是在高考的前期和中期,到了高考后,全民对高考的热情只剩下对高考结果的好奇。《北京青年报》的主要受众是普通市民而非特殊的考生群体,因此在对高考的关注上也是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出发,至于对试卷的深度分析和有关试卷具体内容的新闻专访并不多,一方面普通市民并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真正对这些话题关心的考生群体也有自己的渠道获知信息,并不需要通过一份面向普通市民的报纸来获取。

图1 新闻报道的数量

此外,在高考生这一话题的报道上,两个年份的新闻数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议题的选择上,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2006年有关高考生问题的报道是8篇,而2014年有关高考生问题的报道是15篇,原因是在2014年一位高考替考生揭露出了一起大规模有组织的高考替考事件。由此引发了2014年6月对于高考替考事件的深入思考,包括深入替考组织进行暗访,以及从政策的角度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

2.2报道的呈现方式:新闻体裁、篇幅、基调分析

在新闻体裁(见表2)以及篇幅(见表3)上,多采用消息和通讯的形式报道高考,并且篇幅多较短。消息和通讯类的新闻一共占到新闻总数的58%,其次是需要耗费更多精力去阅读和思考观点的新闻评论和新闻专访,共占新闻总数的27%,最后是对高考某一个特殊瞬间的图片报道和新闻特写,占13%。

高考作为一个全民性质的、绝大多数人青年时期不可错过的重要一环,而且是一年一度的,因此每个人对于高考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观点。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出发,报纸所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事实信息,告知读者媒体对于高考的重视程度,从而让受众也对高考重视起来。在观点的表达上,媒体能够做到的只是加强受众本身已有的观点,要做到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评论来改变受众观点是困难的。在观点的改变上,人际传播往往比大众传播有更强的效果。

表2 新闻体裁分析

表3 新闻篇幅分析

对于高考这一话题更多的是使用传递事实信息的消息和通讯的形式报道。虽然图片报道虽然只有9篇,但是在消息和通讯中也使用到了大量的现场图片(见表2)。在事实信息的告知上,短篇文字提炼了最关键的部分,能够让受众高效率把握住信息的主干。如《救护车全天陪护术后考生》用了不到百字报道了医疗系统为高考学生提供的便利服务,至于该生做手术的原因这些枝叶的信息则只字没有提及。而在标题的使用上,放弃了过多修饰,采用简洁的标题为主,如《城管交警送考生》《大树压断高压线 考点停电一小时》。

此外,有20篇对于高考话题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中有正向的赞扬,将对高考的执着视为对梦想的追求的《震撼我心的“第12次高考”》;也有对于高考荒谬现象的批判,和对当下高考政策的思考。在新闻的报道基调上,90篇新闻是立场中立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负向观点。而由于发生了替考生揭露黑幕这一特殊事件引起了大量关注,负向观点的报道要略多于正向的报道。《北京青年报》由于其“用青年的视角关注社会”的办报理念,在报道的时候敢于去揭露高考的不足之处,不仅体现在它的消息和通讯体裁中,还体现在表达观点的新闻评论中。《勇夺高考状元不是一个好的励志故事》一文于6月25日刊载于《北京青年报》,与报纸中其他版面里对高考状元的赞美相比,这一评论无疑是在发热的氛围中注入了冰水。此外,还有《限制“高考移民”应从“移民”环节开始》《别让“高考商战”演变成“不道德经济”》,即使是在观点呈现的新闻评论中,标题也是以简洁严肃指出自己观点为主,没有过多的修饰。详细的报道基调数据见表4。

表4 报道基调

《北京青年报》在对高考进行报道时,遵循多元化和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涉及各方面高考情况的同时,又对高考前中期的消息有所侧重;新闻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兼顾新闻评论与专访,达到传递事实信息和加强观点的效果;新闻基调上以客观中立为主,同时兼顾了社会监督的责任,能够发出理智和清醒的声音。

[1]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4).

[2]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婧.当前我国媒体高考报道的框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鲍海波.教育新闻报道的“厚重”与“单薄”——从报纸媒体对“高考”的报道谈起[J].新闻战线,2005(8).

猜你喜欢
北京青年报议题新闻报道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北京青年报》
都市报头版设计创新探析
北京青年报:杭州:先发布出租车改革方案 专车草案已做好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