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姜夏合用方剂钩玄

2016-10-11 09:37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指导老师赖新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仲景干姜方剂

陈 铭(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指导老师赖新生

理论探讨

仲景姜夏合用方剂钩玄

陈铭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指导老师赖新生

半夏;生姜;干姜;小半夏汤,类方

经方系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尤以医圣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笔者每览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未尝不慨然叹其匠心之独运,用意之深邃。区区姜夏二味药,却因病机的变化组成了不同方名,不同剂型甚至不同煎煮、服用方法的方剂,于是欲一探其究竟,偶有一得,求证于同道。

1 药物药性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随四时更替而流迁,天地万物生长收藏其间,故其形、其状、其性、其味无不禀天地之气以成,故药物之偏性可以纠正人身体之偏。

1.1生姜生姜味辛性温,素有“呕家圣药”之称[1]55。姜五月生苗,感长夏之气以发生,其形如列指状,其色黄。湿气乃长夏之主气,黄乃中土之色,故姜气之横散、之入中焦脾胃,之可御湿不虚也。

1.2干姜干姜味辛性大热[1]239。干姜乃生姜之老者炮制而成,采收于秋季,感秋之金气较多,故生姜主走,而干姜则兼收敛之功,温中散寒而主守。

1.3半夏半夏味辛性温燥[1]347,亦为治呕之要药。半夏二月生苗,成熟于五月(农历),正当夏季之半,故得其名。物之热者不畏寒,物之寒者不畏热,物之燥者不畏湿,因其自身之气足以御之也。半夏喜生阴暗潮湿之地,故其温燥之性可知也;生于阳长之际,成于阴生之交(夏至一阴生),故其助正气之从阳入阴、下气之功可推也。人体气机升降失常,阳升而不降,气逆则呕,半夏引阳入阴,故治其呕。

2 方剂比较

呕吐乃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及生姜半夏汤三方的共同特征,却缘何所用药味、剂型、剂量乃至煎煮服用方法皆各不同?原因在于导致该呕吐的虚实病机有别。具体见表1。

表1 小半夏汤及其类方鉴别表

3 病机虚实分析

三方皆以姜夏二味成方,取姜之横散,夏之降逆以治之。夫呕者、喘者、哕者,虽同属气机上逆之病,然呕吐者有声有物而病性属实,干呕及哕有声无物而病性属虚。小半夏汤之“呕吐,谷不得下”系气逆而实,半夏生姜散之“干呕,吐逆,吐涎沫”乃气逆而虚。实者用半夏佐以生姜,取其之走而不守之性,以散实邪;虚者用半夏佐以干姜,取其守而不走之性,散寒温中,祛病而不伤正气。此外,在姜夏的药量上也能体现虚实的差别,半夏之性燥烈,但生姜适足以制之,故实者半夏倍于生姜,虚者则姜夏等量,以制约其燥烈之性,虚者仅服用方寸匕,且用浆水煎煮以和药性,仲景用药之慎跃然纸上。

若干呕及哕较之呕吐为虚,则生姜半夏汤背后的病机为何呢?正如阴阳的无限可分,虚实亦不例外。干呕者,其气动而不宁;哕者,其气定而相搏,故前者为虚中之虚,后者乃虚中之实也。“似喘不喘、似哕不哕、似呕不呕”等等全在患者的意中,属主观感受,迷闷之极,但呕、哕、喘等症状却丝毫不见,断不能如其余两方以降逆为主解其心中愦愦然之无奈感,只能转而倚重生姜之横散冀其发越,故生姜的用量乃半夏的一倍。

其实,前两方皆以半夏为首而成其名,小半夏汤中甚至不见生姜之迹,本方名为“生姜半夏汤”,则仲景在该方中对生姜的倚重从方名便可一窥究竟。再者,煎煮的方法亦能体现仲景辨证用药的丝丝入扣。生姜捣取其汁,先煎半夏而后内之,先煎久煮半夏欲其气缓而醇,后入少煎姜汁欲其气锐,如此便可得横散之力迅疾,下降之力缓柔,其方意与小半夏汤用意大相径庭,不可不察。

4 结语

近年来,中医时受诟病,许多医生并未深入地研究过中医,却根据现代医学的量化标准声称中医不够准确、不够精确,该观点本身已有失公允,更遑论其可信度。正如本文所述,同以姜夏二味成方,针对不同病机,或为小半夏汤,或为半夏干姜散,或为生姜半夏汤,仲景用药的准确性及巧妙性可见一斑。

中医与现代医学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以其中任何一方作为标准来评判其他一方都免不了落入牵强附会之嫌。总之,作为沉淀了古代先哲无数智慧的经典方剂,其审证用药,审药定方,无不如丝丝之入扣。我辈等浅学后生需能以锱铢必较的精神咬其文,嚼其字,洞彻其遣药组方的底蕴,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方能在临床中真正做到有是证,用是方。

[1]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

(编辑杨继峰)

R254.1

B

2095-4441(2016)01-0070-02

猜你喜欢
仲景干姜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