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生活观察者

2016-10-11 01:14周甜
党政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五毛公知观察者

六六:生活观察者

六六不只是一名作家,更像一名“生活观察者”,对于当代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她乐于参与其中,感同身受,再把一切表达出来。

5月31日,六六编剧并第一次担任制片人的新剧《女不强大天不容》(以下简称《女强》)开播,旋即引发关注。

少妇闲来无事,网上溜溜

“《女强》这部戏,不是我的故事,是我的感悟。”六六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她从没想过要成为女强人,成为行业里被人注意到的角色。“有个男人爱我,有个美满的家庭,这就是我全部的生活了。”随着岁月的推移,她发现,生活远远不止这一点点。

六六当年没有考上她理想中的大学,学的外贸专业,毕业后,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份工作,都没能长久。高考失利后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低谷,那个时候她一方面已经习惯了自己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一方面又不甘一直这么平庸下去。

1999年,二十多岁的她来到新加坡,陪伴在那里攻读博士的丈夫。没有工作,也没有孩子,在家里待着,没事干就上上网,写点文章,就红了,成了职业作家。“少妇闲来无事,网上溜溜。”笔名六六便由此而来。

“我发现这世界上有一些人,不甘寂寞,有人选择打麻将,有人选择长跑,我选择了写书。这个就是我自己的陪伴。当我写出一篇文章,别人很感兴趣,觉得视点独特,这个就是我特有的功能。人这一辈子最怕的就是到死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她对记者说。

后来,她自己的婚姻出了问题,逼迫她开始思考,“以前父母那个时代,媒妁之言,都能一辈子相濡以沫,为什么到我们这儿,自由恋爱,还离婚呢?”带着疑问,她写下了《王贵与安娜》,2003年小说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之后,受网上一篇帖子的启发,她总结了自己身边很多人遇到的婆媳问题,怀着七个月身孕的时候,半夜还经常写到两三点,最终完成了小说《双面胶》,导演滕华涛看到后,在网上跟她取得联系,希望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电视剧。

“有一个人愿意拿他的作品让你来尝试,这是多么大的冒险,从这一点而言,滕华涛是很了不起的价值投资者。没有他,我就不可能走到现在,是他让我知道,我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这是六六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她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回报,甚至没有出现在编剧署名中,却在播出后,提名了第1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同一年,六六还出版了另一部小说《蜗居》,直面高房价给都市普通人带来的生存压力。两年之后,由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六六在编剧行业有了自己的位置——最热话题剧创作者。

“其实给不给钱,我都会一直写的,现在给钱了,还出名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结果了。”她说。她已经在为下部戏做准备了,这次她要写中医。

创作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三年一部戏,这是六六的创作节奏。“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会计专业,我真的会去考个会计证。”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早在2012年,六六计划写一部商业题材的戏,为了能够近距离观察企业家的行为,感受他们的思想,她去中欧商学院进修了两年管理类课程。没想过自己能毕业,最后却成了班里的优秀毕业生。这部戏至今仍未完成,她需要更多的素材。

为了写中医题材的戏,她已经拜了好几个师傅,学会了针灸和刮痧。“落到这个行业的痛点,只听别人口述是真不行,必须要亲自体验。”接受记者采访期间,她收到了一条短信,兴奋地读了出来,她被上海中西药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很快,她要飞法国一趟,为了上中医课。

这些年,她也发现了,观众其实并不介意这个作品是你花一两年写的,还是一两个月写的,更多时候,她的创作,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她有“不上课恐慌症”,每一年,除了三个月的寒暑假全部留给孩子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创作、体验生活和上课。这些就是她的“诗和远方”。至今,她们一家三口住在上海一套普通的三室一厅,平日她几乎不参加饭局。最忙的时候,她每天都像在打仗,而为照顾家庭提前退休的老公很悠闲地在钓鱼,然后熬汤给她喝。

捍卫话语权

“我是女人,但我有士大夫的魂魄。”这是《女强》剧中郑雨晴的一句台词,或许六六说的就是她自己。“我其实可以写简单愉快点的戏,不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也不见得收视效果会不好,这是选择问题,我今年已经42岁了,到这个年纪,真的是中流砥柱了,如果我不去写,年轻的孩子可能没有这个阅历和情感深度,年纪大的可能就没有激情了。”

经历过婚姻危机以及为一日三餐和房子发愁的所谓“苟且生活”,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求仁得仁”,她认为这是女性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被问到是否担心失去对现实题材的敏感度,她这样回答:我就是对人,对当下感兴趣,你只要生活着,就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

除了作品,个人自媒体也是她的发声阵地。她在微博上积极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时刻捍卫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权利。“我可以不当作家,但我必须要说话。”六六在书中这样写道。微博上,五毛喊她公知,公知喊她五毛,她至今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作家难道不应该参与社会话题吗?有了话语权,有了发声的渠道,难道不该用它来做正确的事情吗?”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21期 周 甜/文)

猜你喜欢
五毛公知观察者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你看不见我”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五毛特效
“公知”出没,请注意
委托与事件在观察者模式中的应用*
你有发财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