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2016-10-11 12:42苏隆中刘宇阳
高教探索 2016年8期

苏隆中+刘宇阳

摘要: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一种有效的通过多元筹资渠道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举措。我国高校基金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推进仍很迟滞,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经验,以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着手,通过对影响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迟滞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的五项对策,为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走向成熟提供裨益与启示。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问题掣肘;发展要务

政府教育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需求,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在先进发达国家,高校大都成立有教育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一种有效的通过多元筹资渠道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举措。然而我国高校基金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着手,通过对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研究,提出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①。高校教育基金会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由各高等院校或社会力量依照国家法律出资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我国当代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发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在2003年之后进入了高速成长阶段,到2015年底已经发展到了414家,净资产规模2014年为256亿元,公益支出超过40亿元②,成为高校继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创收之外的第四大教育经费来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结合2014年统计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后,发现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基金总体规模不大

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地区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我国各地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不均衡,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排名前五位的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其净资产总额占全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80%以上,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净资产总额是排名第十的湖南省的二十多倍;从数量分布方面看,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基金会比较多,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广东、上海和湖北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总计218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有半数省区基金会数量在10家之内。2014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分别以4389亿元和3467亿元的净资产排名高等教育基金会净资产的前两位。净资产排名前列的都是国内名校。除去这些名校之外,其他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净资产规模并不是很大。2015年底统计高校基金会发现有一所高校设立多个基金会的情况,实际上只有16%左右的高校建立了教育基金会,从数量上看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缺乏自身“造血”功能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所筹集的基金多数来源于各种捐赠,其中校友捐赠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基金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基金会以“坐等”捐赠为主,在管理上过于强调资金安全,没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运作基金的意识,一般将基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除了清华、北大、人大、浙大等基金会以外,大多数高校基金会从公开数据方面分析并不擅于进行投资运作。统计结果显示,在2014年仅有89家高校教育基金会产生投资收益,其中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超过2亿元,其余7家投资收益在千万元之上,28家在百万元之上,52家不足百万元,说明大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不重视基金运作,缺乏实现基金增值的手段,依靠“输血”为主,多数基金会缺乏自身“造血”功能。此外,投资收益排名前10位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仅有两家,与国外相比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

(三)基金会主体地位不明确,人员配备专业性不足

尽管高校教育基金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理事会是决策机构,但是国内多数高校的基金会都是隶属于高校的二级职能部门,理事会成员多由校领导兼职,实际上还是高校管理层掌握着决策权,基金会不能作为独立法人进行市场化运作,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基金会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基金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基金会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由高校的行政人员转行而来,既不具备基金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基金会工作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给基金会工作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基金会运作不透明,社会公信力不高

财务公开、透明运作是基金会的立足之本。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应该树立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自己的经营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自己的社会公信力。然而,部分基金会并没有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在目前的414家高校教育基金会中有180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一些基金会虽然建立了网站,并没有在网站上将信息及时公开,有的基金会网站疏于维护,链接失效多日也无人问津。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之所以赢得了较多的社会捐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社会上形象好、声誉高。国内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除了校友捐赠之外,没有一笔社会捐赠,说明其运作不够透明,没有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品牌宣传和公信力建设做得不够好。

二、主客观因由

(一)客观因由

1法律政策因素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激励高校教育基金会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近年来我国围绕基金会发展建设的法规不断完善,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基金会的经营范围存在限制。如教财[2014]3号文之中明文规定教育基金会资金不许投向期货、期权等领域。第二,捐赠优惠的可操作性差。《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有公益性捐赠支出免税的条文,但是审批程序十分繁琐,可操作性差。第三,法律对捐资助学者优惠不足以激励积极性。目前我国尚没有遗产税法,相比之下,美国对遗产税的立法对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四,法规限制了基金会的独立法人地位。虽然在法律上基金会是一个独立法人实体,但是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必须要经过高校同意;按照教财[2014]3号文规定,基金会在业务上还要接受高校的指导并且在财务上接受高校的监督,说明实际上基金会还不能完全独立,仍然在高校的行政管理范畴之内。最后,教育部的基金会发展政策向直属高校倾斜,使一批部属高校率先成立基金会并迅速发展,这是造成不同地区之间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不均衡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endprint

2经济发展因素

无论是从2014年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数量排名还是净资产排名上看,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广东都占据着全国的前五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2014年城镇人均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也是这五个省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具备向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的经济能力。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开始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包括为体现自身价值而回报社会,这其中就包括对大学基金会的捐赠。最后,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发展高等教育引起从地方政府到不同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为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发达的经济环境为基金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基金会带来了较多的捐赠收入,所以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教育基金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资产规模上都领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因素并不是影响高校基金会发展的绝对因素,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发达的省,省内高校数量很多,但无论是基金会的数量还是净资产都排名靠后。

3社会文化因素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捐赠文化环境发展不成熟,国内企业和个人缺乏慈善捐赠意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接受的捐赠75%来自境外,15%来自境内的富人群体,剩下10%来自普通百姓,而在美国则有70%的家庭参与慈善捐赠 ,这是他们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圣经》中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想死后进入天堂必须舍弃身上的一切,“富人原罪”的观点在基督教徒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无论是卡耐基还是比尔盖茨都将自己的财产大量捐赠给慈善事业。而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也提倡“乐善好施”,但那只是赞赏富人的褒义词,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勤劳节俭,而且习惯于藏富不露,注重财富的积累并传承给子孙后代,这种传统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东西方之间捐赠意识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自然也不例外。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经商是“君子不为”的,觉得“唯有读书高”的民众对高校带有商业气息有抵触情绪,使高校基金会像国外一样进行冠名捐赠会收到负面效果;对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深的基金会决策者而言,募集资金等同于向别人要钱,自我感觉“低人一头”,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

(二)主观因由

1经营理念因素

无论是高校教育基金会主体地位问题,还是基金会资金运作管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高校管理者对于教育基金会的本质作用和发展理念的认识问题。首先,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独立法人地位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高校管理层广泛认可,他们认为基金会都是学校出资组建的,接受的捐赠大部分也来自校友,而且基金会人员也都来自高校,所以管理层认为基金会钱和人都是高校所出而不肯向下放权。其次,出于对投资风险的顾虑,多数高校管理层不认可基金会进行投资活动,特别是一些资产不是很丰厚的高校认为筹集到的资金来之不易,存在银行里“保值”更稳妥一些,在反腐败的大背景和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前提下,很多高校管理层对基金会投资活动更为谨慎,只图稳而不求变。第三,部分高校成立教育基金会只是想暂时起到一个“形象工程”的作用,对于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规划以及高校的社会形象并没有进行切实的思考,从而给高校的公信力带来了不良影响。

2管理运作因素

影响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运作机制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资金来源渠道方面。目前在国内高校教育基金会中,接受捐赠仍然是多数基金会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最大的资金来源也是校友捐赠。有的基金会仅限于借校庆机会向校友募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渠道窄成为限制基金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投资运作方面。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大多数规模很小,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所以在管理上过于强调资金安全,从而在投资方式上多数以存入银行获取利息和购买国债之类的稳健投资为主,不懂得分散风险进行组合投资,缺乏对于资金的投资运作能力,从而使不少高校教育基金会缺乏“造血”功能。目前除了清华、北大等高校很少有敢于进行风险投资的基金会,缺乏丰富的投资方式限制了大多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第三,社会公信力方面。尽管《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有披露信息的要求,但是通过浏览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门户网站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些基金会的网站就是在应付,还有很多基金会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源对基金会进行广泛的宣传,信息披露不足,项目监督不力,轻则使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每况愈下,难以取得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和信任,重则滋生腐败案件,使基金会名誉扫地。

3专业人才因素

高校教育基金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基金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专业特长的人才。例如基金会筹资活动策划需要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劝募筹资的时候需要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进行投资运作则需要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法律、经济、教育、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基金会。基金会本身属于公益行业,除了对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之外,还对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能力方面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沟通能力。尽管对人员提出的要求较高,但是实际上基金会从业人员的薪酬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这样就使高校教育基金会难以寻求到优秀的可用之才。受高校人员编制的制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都由校内行政等部门的员工转行而来,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在工作中因为对岗位业务不熟悉,只能听命于领导的安排,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给基金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建言与谋策

(一)完善法制保障,优化外部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是为慈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一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征收遗产税吸引社会捐赠,另一方面立足于简化公益捐赠的审批程序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的层面上为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平衡发展。针对各地区之间的基金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考虑对基金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采取政策上的扶持,如为了鼓励教育基金会的发展,采取减免税收等税收政策优惠。第三,加强机制建设,将基金会发展纳入高校评价和校长考核机制。一方面将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情况纳入高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另一方面将高校校长的考核指标与基金会发展挂钩。endprint

(二)转变发展观念,规范管理体制

高校领导要对基金会发展有正确认识,不要简单的认为基金会只是一个接受捐赠的组织。国际和国内的知名高校不是因为缺少教育经费建立了基金会,教育经费紧张的地方高校更有大力发展基金会的必要。在重视教学与科研之外,对基金会的发展也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重视基金会的发展并不是等于事必躬亲,要将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要以市场为中心,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到“责、权、利”完全分清,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果断放手,让基金会进行市场化运行。同时,基金会也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依法合规运行。为了促进基金会健康发展,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按照教财[2014]3号文件规定认真执行,地方高校也应该参照此文件精神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三)抓好队伍建设,拓展投资形式

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基金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基金会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来自校内的其他部门,无论是经营管理理念还是专业素质都难以适应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习,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二是注重选拔,将社会交往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有管理经验的人选拔到基金会工作;三是注重人才引进,针对基金会发展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投资专业人才、风险评估人才和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四是要注重在公益事业中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有了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基金会就有了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基础。基金会进行多元化投资一定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之内进行,同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为了防范风险,基金会投资要采取分散投资的投资策略,不要将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同时对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的新领域投资项目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四)凝聚母校情结,盘活校友资源

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公益意识滞后于西方国家,社会公益文化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的公益意识宣传要立足于对在校学生的公益理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捐赠意识,增进学生对高校的情感,以此来打造校内的公益文化,从在校生中培养潜在的捐赠对象。从国内高校的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实践中看,校友捐赠在知名高校的接受捐赠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一些地方高校中却是主力军,校友对母校的捐赠不仅仅体现于物质上,更重要意义在于是对母校的认可,体现于精神和舆论之中。校友会作为连结校友和母校之间感情的平台,在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要积极倡行凝聚母校情结,“情字领先,利益随后”,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有学者在研究中建议基金会与校友会不在一起办公,笔者认为不但可以一起办公,而且在一些人员不足的高校还可以兼职,将基金会与校友会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对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更为有利。

(五)主动接受监督,提高社会公信力

《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要求基金会将年度工作报告、公益资助项目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地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从高校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基金会也应该经常性的主动向社会媒体披露相关信息,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公众监督,以公开透明的运作换来社会上更广泛的认可,提高社会公信力,为吸引捐赠奠定好社会基础。在“互联网+”的时代,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加强门户网站和微信平台建设,并且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基金会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按照规定及时发布基金会的活动信息、接受捐赠情况和使用情况,使捐赠人通过门户网站和微信平台就可以与基金会进行沟通并进行捐赠,实现基金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基金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运作是基金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要务。随着我国教育经济的发展和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将逐渐走向成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更有力的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