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价值

2016-10-12 02:54王华薇
世纪桥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王华薇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继承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内涵。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人为自然所缔造,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能动的劳动实践不断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一旦这种再产生发生异化,就将破坏人与自然乃至社会内部的和谐共生。当今中国正是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将反过来制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先导,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37-02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体可以解释为两个核心方面: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足点。人是自然的产物。就自然的本源而言,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马克思在批判荒谬的宗教创世理论的基础上,高度肯定了达尔文进化论关于自然发展、演化创生人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对于物质自然界的依赖。自然孕育了人类,是人类活动的基石,自然之母缔造了风、阳光、空气等为所有动物与人提供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无论是在人还是任何动物,都需要在自然界中获得生活赖以生存的养料,而与动物相比,人更加具有普遍性。“人靠自然界生活”,无机的自然界提供了人类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1](P.95)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人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自然属性,不仅人的追求、价值等必须受到自然的约束,人的智慧、意志等也是在大自然所赋予。“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都是人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P.95)如果说具有意识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本质,那正是自然界提供了使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的源泉。正因如此,人在试图改造自然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生产实践回馈自然的赋予、而非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正因为如此,人在试图改造自然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以生产实践回馈自然的赋予、而非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二)基于劳动创造人类的实践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超越传统生态观的界点,在于其从人与自然统一出发,进一步考察了人类生产实践视角下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态观。在马克思看来,人虽然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但却是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人是通过劳动的实践从而证明了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实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当自然孕育了人类,人就要同自然发生关系,在自然界打下烙印; 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从自然中外化出来,成为自然的对象,并使其成为自己的对象。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167)因此可以说,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本质纽带,人不仅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自身,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在这里反复强调,为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学会处理人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在再生产过程中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大工业生产形成的人化的、现实的自然界,实质是一种异化的自然,人们的自由、本性、劳动实践的一切天然权利将被异化劳动所剥削。追究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天然属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私有制与社会分工紧密相连,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层级利益的分裂与对立必然产生异化力量,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致命的是,它还会产生放射作用,蔓延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呈蜗旋状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今天中国的经济正在以举世瞩目的速度极速增长,但仍摆脱不了粗放工业模式生产下对自然的异化。经济发展对资源无穷无尽的掠夺和对生态日趋加重的破坏,其恶果已在近十年内日益凸显。生态系统退化,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质量持续下降,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十分严峻;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紧缺,耕地、淡水、天然气、石油、铁矿石、煤炭等人均占有量原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类资源的人均消费还将继续增加,资源消费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环境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粗放型工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难以控制,空气质量下降,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剧增,水污染致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对公民人身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不断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站在战略高度上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为之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回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或许能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方向

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考,深刻阐释了关于人类如何产生、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本质。马克思多次指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人只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分子,对自然的改造也只是这一系统运动中相互作用的一部分。追溯人类的历史,人通过劳动实践划定了与其他生命体的最终区分,从孕育自己的自然中获取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此时的人已具备了以生产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只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力有限,对自然界影响不足为虑。随着科学技术的数次飞跃,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急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开始试图征服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在此时走向激化。人类在尽情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所缔造的物质繁荣时,忘记了肆意索取的代价,直到开始承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恶果。马克思曾警告人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自然,无时无刻不受着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支撑和限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519)人在发挥能动性时那些高估自身力量的行为,将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唯有以“‘和解来理解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务必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先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资源限制关系的思想,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反对那种离开自然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强调在人类生存、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合理地开发自然,善待自然。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国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增长与生态损耗间的矛盾,人口压力与资源短缺间的矛盾,城乡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矛盾交错复杂。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和资源环境困境表明,如果不把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统筹,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深刻表明了当代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融和协作。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世界的两大关系,要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前提是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随着认识深化和实践发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表述也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深刻表达了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党的十六大之后,针对社会矛盾的增加,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建设理念开始产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随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紧抓意识形态领域,建立健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民众间重树绿色消费理念;其次要在生产领域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模式为集约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绿色生态的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最后在政治领域仍然需党和国家持续完善生态政策,应用政府职能调控法律法规,制约不当经济行为,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的强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