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2016-10-13 01:57党永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考释儒林外史

党永丽

摘要:在阅读我国名著《儒林外史》时,“土仪”这个词很难理解。通过查询工具书,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对两个词的考释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意。本文借助于《汉籍检索》,很好地论证了“土仪”一词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儒林外史》中所应具有的具体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土仪;考释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出现了“土仪”一词,文例如是:见了卢华士的母亲,叫小厮拿出火腿、茶叶土仪来送过来。——《儒林外史.三十三回》。这个词对于整个句子的理解造成了困扰,这里的“土仪”应该如何解释呢?

通过汉籍检索,我们发现,土仪一词不仅仅是在《儒林外史》里运用,同时代的其它典籍里如《隋唐演义》、《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也有多处出现。同时通过汉籍检索,统计发现清代典籍里“土仪”一词共使用了154次,可谓使用频率不低。那么“土仪”一词是清代产生的呢,还是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词呢?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土仪”一词在宋代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了,只是使用频率并不高,共出现了4次。文例如下:

①乙酉,习祀后土仪。——《宋史.卷八》

②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东京梦华录》

对所检索的元代文献统计,这一词共出现了2次;对所检索的明代文献统计,这一词共出现了30次。选取文例如下:

①杜景山道:“我安南回来,没有土仪相送,这权当土仪罢。”——《今古奇观》

②叫秦淮看船,带了秦京,拿了些湖广土仪:细篦、莲肉、湘簟、鲟鳇鱼鲊之类,一路来访石不磷。——《三刻拍案惊奇》

对所检索的民国文献统计,这一词共出现2次。文例如下:

①宣宗见这些土仪很不差。——《明代宫闱史》

②麦尼备了些兽皮和土仪。——《明代宫闱史》

通过统计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土仪”一词宋代开始使用,清代使用最为频繁,清以后使用的频率已经很小了。通过文献检索统计,我们对“土仪”一词的使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土仪”一词应该如何理解呢?通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查询与“土”有关的词时,我们发现了“土宜”一词。《汉语大词典》对“土宜”一词的解释为:

一、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

①《逸周书.度训》:“土宜天时,百物行治。”

②《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孙贻让正义:“即辨各人民鸟兽草木之法也。”

③《晋书.石苞传》:“州郡农桑未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皆当均其土宜,举其殿最,然后黜陟焉。”

④《明史.孔友亮传》:“古者赋役,量土宜,验丁口,不责所无,不尽所有。”

二、指故乡

①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穷途仗神道,世乱轻土宜。”仇兆鳌注:“轻去土乡。”

三、土产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至于果蔬、羹酒……粉餌、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

四、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

①《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近日有个钦差内相谭稹,到浙西公干,所过州县,必要献上土宜。”

那么“土宜”和“土仪”是否有关系呢?若是有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查询韵书《广韵》,我们发现:“宜”韵在上平五支,有11个小韵,而“仪”是11个小韵中的一个,表明两个词是同音词,可以同音通假。因此“土仪”可能是“土宜”日后产生的同音通假词。

若是“土宜”和“土仪”是同音词,那么“土宜”四个义项中某个义项是否是“土仪”也具有的呢?“土宜”的四个义项是否都适用于“土仪”呢?带入例句验证我们可以发现,“土宜”的第四个义项能够使《儒林外史》里的例句理解起来很通顺,结合上下文语境也很能讲得通,代入同时代含有“土仪”一词的例句中,意思都可以疏通。但是“土宜”的其它三个义项在例句中则是讲不通的。同时通过汉籍检索,我们发现“土宜”一词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在汉籍检索先秦文献中“土宜”一词共出现了9次。文例如下:

①故明王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土宜天时,百物行治。——《逸周书集训校释一 》

②以辨土宜土化之法。——《周礼.夏官司马》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含有“土宜”一词的文例都只具有“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这一义项,并不具有“土仪”后来所具有的义项。同时通过汉籍检索,“土宜”一词在秦汉共出现了17次。文例如下:

①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全后汉文.卷五十六》

②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全汉文.卷二十五》

通过比较分析,这一时期含有“土宜”一词的文例也都只具有“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这一义项,并不具有“土仪”后来所具有的义项。通过汉籍检索,“土宜”一词在魏晋时期文献里共出现了6次;在南北朝文献里出现了28次;在隋唐时期的文献里则出现了70次;文例如下:

①粱、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隋书卷八一》

②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隋书卷三三》

③其风俗土宜。与吐火罗国同。——《唐会要卷九十九》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前两个文例其所用义项与之前的“土宜”义项是一致的,但是第三个文例则似乎就说不通了,我们发现倘若我们选取“土宜”的第三个义项“土产”就会很合适。那么“土宜”的“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的这个义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检索宋辽金时期的文献,“土宜”一词共出现了94次。文例如下:

①此香不是戒定慧香。亦非旃檀沉水。只是汝州土宜。——《金史卷一三四》

②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金史卷一三四》

③至于邻国岁币,诸属国岁贡土宜,虽累朝军国经费多所仰给,然非本国所出,况名数已见本纪,兹不复载。——《辽史卷六》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个例句中“土宜”当做“土产”来讲,第二个例句中“土宜”与之前的义项是相同的,第三个例句中“土宜”理解为“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比较恰当。只是作为“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这一义项的文例并不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土宜”的“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义项与“土仪”一词产生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元代这一时期的文献,“土宜”一词共出现了29次,明代时共出现了113次,清代时共出现了665次,且作为“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这一义项的“土宜”使用比率也变得多了。民国时期18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作“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的土仪与“土宜”是并行的,两个词在表达这个义项是可以通用的。土仪一词在《儒林外史》中应释为“特指专作礼品用的土产”。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出馆,1992.

[4]陈彭年.宋本广韵[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考释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