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解放军借据的岁月沧桑

2016-10-15 08:29林慕理
红土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存根收据人民解放军

林慕理

一张解放军借据的岁月沧桑

林慕理

林建岩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福建安溪西坪三洋村。清末民初,安溪土匪肆虐,民不聊生,12岁的他独自离开父母亲,到华安、南靖、平和等地谋生。上个世纪30年代他与妻子杨淡到平和县双宝乡宝野(现坂仔镇所在地)圩内开了“建岩茶庄”小店,主要经营安溪茶叶和日用小商品,婚后共育六男四女,全家12口人,生活过得相当艰辛。

全国临近解放,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战斗在闽粤赣边的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活跃在闽南等地的游击队成为这个纵队的闽南支队。1948年5月2日深夜,人民解放军闽南支隊二位战士深入仍为敌占区的宝野圩,向建岩茶庄店老板林建岩先生借了伪币二亿万元、鞋一打(12双)、布二匹和药品八卦丹2打(24瓶)、万金油2打(24瓶)、济众水2打(24瓶)、面布(即毛巾)一打12条等,后留下收据(图1)並讲明待全国解放后,将按借条如数归还。与其他老区人民一样“坚信共产党总有一天要回来”的信念的林建岩先生将“收据”妥为保存。“文革”开始,红卫兵打、砸、抢、烧行为,建岩家也受冲击,正在平和一中读书的林建岩先生儿子暗地里带着“收据”,向南下干部、原平和一中校長王顺咨询。校长告诉他说“这是一件很珍贵的革命文物,要妥为保存,最好先寄在别人家里,以免抄家时被毀……”。随后,便寄存出身好的陈钦海同学家中。林建岩1971年过世前,又用红布包着这珍贵文物,交给他的儿子林先生,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管好。去世后由林家后人珍藏至今。上个世纪80年代,林先生将“收据”原件展示笔者,亲眼见到这张借据是用毛笔和钢笔书写在一张较薄的纸上,纸色泛黄,但保存比较完整。内容为“兹收到双宝乡建岩先生帮助本军二亿万元……人民解放军闽南支隊部”,时间为“卅七年五月二日”,骑缝编号用毛笔书写“南字第伍号”,盖有解放军闽南支队部的公章。

1988年林建岩先生家属持“收据”向福建省博物馆咨询,经馆人员监定后开出证明(图2):“本馆收藏人民解放军闽南支队部收据存根一本,内确有向双宝乡建岩先生筹款存根一页,所列款项、物品、数目和骑缝编号、公章均与其家属保存的收据相符,时间为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日)原件应属革命文物。”195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曾发[五二]老据秘字第 00088号文通知:对民众借款物的,可持有关收据于“统限至本年(1953) 11月底兑换与清偿完毕”,在规定时间前到人民银行兑现,通知还指出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持有苏区票卷及游击队借粮借款条据一律不予收兑”。因林建岩先生土改时被评为工商业地主成分,所以失去“收据”兑现的机会。

图2

家属随后持收据与福建省博物馆开具的证明,向当地民政部门反映。1988年,中共平和县委、县政府以林建岩先生“1948年参加接头户为祖国解放亊业做出一定贡献”颁发革命《五老荣誉证书》,(图3)家属按革命“五老”待遇落实。

图3

经一甲子岁月的沧桑,这一张略显破旧、泛黄的收据,又仿佛将人们带到了历史的那一刻。我们不能忘记,当时平和苏区群众生活虽很困苦,但还是倾力支持人民解放军,直至全中国解放。

(作者:平和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存根收据人民解放军
一张火车票
——中国铁路客运发展的记忆“存根”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苏州河畔的畅想
“半条被子”与“三张收据”的异曲同工之美
珍档盘点 温岭土改时期土地房产档案简介
浅析专利收费收据办理方式
铁路回收车票自动核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系统”太浪费了,我们可以作出改变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