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史上两个亮点

2016-10-15 08:29张金锭
红土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先遣队红七军闽北

张金锭

方志敏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史上两个亮点

张金锭

方志敏遗照

方志敏,是一位被毛泽东点赞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

方志敏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用他的热血和忠诚奏响“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是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本文重点介绍方志敏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史上的两个亮点,以飨读者。

亮点一 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为中央军区)指挥,由方志敏等负总责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由方志敏缔造的赣东北红十军演变而来,并经历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两个阶段。它的根和情都源于赣东北红十军。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传承史,既要与研究方志敏为首创建赣东北红十军的光辉历程结合,又要与研究“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个阶段的主要战斗结合。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第一支工农革命军,树起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标杆。红十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由赣东北“三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弋横”(江西戈阳、横峰)暴动的革命武装为基础,积极开展创建工农红军队伍的。

1930年7月22日,赣东北特委根据中革军委长江办事处关于 “弋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红十军”的决定,方志敏在乐平县南界首村,主持了隆重的红十军成立典礼仪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全军下辖3个团,3000余人。不久,红十军扩大到3个旅和1个特务团,6000多人。此时,闽北红军55团和教导团1500多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开往赣东北编入红十军,成为红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红十军在方志敏等统领下,在闽赣边进行的著名战斗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红十军于1930年8月和10月,两入赣北攻打乐平、鄱阳、彭泽、湖口等县城,击败敌人多支主力,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壮大红军队伍,建立一批工农革命政权。

第二部分,红十军于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两进闽北作战。第一次入闽作战11次,取得“仗仗皆胜”,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筹措黄金3000余两,银元10万元。在军事和政治上,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以崇安为中心闽北苏区的围攻,对闽北苏区的恢复与巩固起了关键性作用。红十军班师回赣东北时,在崇安的坑口休整期间,将红十军特别能作战的特务营营长黄立贵留在闽北任独立团团长;方志敏还在坑口村的土墙上挥笔写下“中国红军万岁”6个大字,后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次入闽作战,首先占领崇安的赤石与星村,歼敌1个团和1个营,接着攻克浦城县城,俘敌600多人,歼敌2个团,缴获步枪700多支、轻重机枪38挺、迫击炮5门、电台2部、筹款50万元。红十军两进闽北苏区,对执行赣东北省委关于“从争取战争的胜利中来扩大闽北苏区,特别着重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个苏区的联系”的重大使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方志敏被俘后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毛泽东在瑞金主持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方志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授予方志敏红星勋章1枚。1932年10月,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分别改为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翌年,中共临时中央任命方志敏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主持闽浙赣苏区全面工作。

1933年1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十军调中央苏区,改编为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方志敏。同年6月7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十一军为基础,组建红七军团;10月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肖劲光,肩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一阶段历史重任。

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在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从中央苏区派出的一支红军先遣队,旨在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兵力,减轻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进行战略大转移,扩大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影响。

红七军团的北上行动,历时4个月,行程3200里,经历“进击闽中”、“福州战斗”、“进发闽东”、“北上庆元”、“进抵闽北”、“北上浙西”、“挺进皖浙”、“转战皖赣”,前后共进行各类有影响的战斗50多次后,进至赣东北地区,结束了北上抗日的第一阶段行动。

1934年11月上旬,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团与闽浙赣苏区(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肩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阶段历史重任。

红十军团的北上行动,历时2个月,行程2400里,经历“十九师外线出击”、“二十师外线出击”、“谭家桥战役”、“转战皖南”、“四次受阻”、“怀玉山血战”,先后共进行各类重要战斗40余次。最后在怀玉山失去了最后突围的时机。红十军团除少数冲出重围返回赣东北苏区外,大部分壮烈牺牲,红军指战员的鲜血染红了怀玉山峰。

红十军团第二阶段的北上行动,虽然只有2个月,但它对于推动全民族的抗日运动和策应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回顾先期红七军团阶段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后期红十军团阶段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两个军团的“政治基础”、“军事基础”、“群众基础”、“物质基础”的总根和总情,都是源于方志敏为首缔造的赣东北红十军。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研究,这种同根同源孕育形成的红十军、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它的主要缔造者是伟大的方志敏,它璀璨光辉的历史也属于英雄的方志敏。

亮点二 创建红色精神文化的贡献

红色精神文化指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的第二阶段,方志敏率红十军团浴血奋战两个月,因被七倍于我的敌军围困在怀玉山地区,在最后血战中弹尽粮绝,方志敏于1935年1 月29日在怀玉山被捕,同年8 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为国捐躯,时年36岁。

在狱中,方志敏心静如水,与国民党高官进行信仰的交锋,意志的较量。在他身陷囹圄的6个月中,用铁的意志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在狱中致全体同胞书》《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给党中央的信》等几十万字的红色文化瑰宝,特别是《可爱的中国》《清贫》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红色精神文化的不朽名作。“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当下中国,不就是这样的情景吗?在《清贫》一文的未尾,方志敏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的上述经典名言,是我们这一代人务必坚守的信仰。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财富观的持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方志敏一生一世的追求,是他舍生忘死、至死不渝的壮烈情怀。方志敏正是怀着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狱中写出“凸现一体现忠贞爱国,凸现二体现恪守清贫,凸现三体现富于创造”20多万字的红色精神文化精品,已全部收入《方志敏全集》,2012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吸取做人、做事的精神财富。

可贵的还有建立物质红色文化的贡献。物质红色文化指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遗(旧)址、纪念地、标志物等。方志敏在火红的苏维埃时期和烽火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阶段,从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始,在他发动“弋横暴动”等各个历史阶段,留下的上百个革命遗址、纪念地、标志物形成的物质红色文化群体,主要分布在闽浙皖赣4省的红土地上,有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列为省级、地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座座纪念碑、一个个遗(旧)址、一群群标志物,都成为4省中央苏区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开展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200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确认,福建武夷山的大安和赤石,与黄山—婺源—上饶—弋阳,并列为全国第1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第36个经典景区。

岁月匆匆,世纪更迭。方志敏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史上两个亮点的“红根”,在穿越时代的今天,必将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对于指引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坚守“三严三实”做人做事的准则,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鼓舞和教育意义。

(作者:武夷山市老促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先遣队红七军闽北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赴贺州市开展《红七军北上“小长征”史料汇编》编纂工作调研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