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
——以陕西榆林地区剪纸为例

2016-10-17 02:14岳跳跳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榆林地区窗花榆林

岳跳跳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海 西宁 810000)

剪纸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
——以陕西榆林地区剪纸为例

岳跳跳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海西宁810000)

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是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国剪纸”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但是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紧迫的。剪纸艺术进入非遗就真的能够将其传承与保护下去了吗?让各个省市的剪纸艺人上研修班、培训课就真的能将古老的、传统的、民俗的文化传承下去保护起来吗?本文以陕西榆林地区剪纸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为例,试图揭示该地区剪纸传承与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性。

剪纸;榆林;文化自觉

剪纸也叫做“窗花”、“纸样”或“剪花”,在榆林地区剪纸被叫做“铰花花” 或是“旋花花”或“剜花儿”。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是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大众文化,为人民大众所共享的。“陕北剪纸起始于陕北文化的真正发源地是榆林,然陕北剪纸却因对于艺术后知于先觉的延安人而抢先占领了书面传播的权利,一而再、再而三地编辑出版陕北剪纸方面的书籍,被人们错位地理解为陕北剪纸似乎只出在延安。”①

榆林位于陕北的最北部,处于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的交界处,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壤的地带,属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是陕北文化的发祥地。榆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和战争频繁发生的地区,历史上在这一地区居住的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戎、狄、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羌、折掘氏、蒙古、回族等马背上的游牧民族。[1]榆林文化不仅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产物,也因为边塞战争和内地戍边战士不断的迁入,形成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和交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剪纸艺术不仅具有北方民族的艺术特色,融有南方民族剪纸的艺术风格,还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传承的遗迹。[2]榆林剪纸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分为“三边”剪纸、“绥米”剪纸、“神府”剪纸。②

剪纸三大艺术流派。三边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地方,有蒙人、回人、满人、汉人,所以产生的文化也不一样,产生的与剪纸相关的俗规禁忌也不一样。无论是造型上、色彩上还是题材上、审美观念上都有较大的区别。以定边、安边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由于明代定边来自南方驻军的家眷带来了家乡的剪纸艺术并与当地的剪纸艺术相融合,使得剪纸工巧秀丽,玲珑剔透,柔中见刚。绥、米民间剪纸则保持着浓厚的黄土地艺术特色,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具有浑厚圆润,洗练夸张的特点,素有“地下的汉画像石,地上的民间剪纸”③的美誉。神、府地区,由于与内蒙古毗邻,剪纸风格更显得粗犷豪放,自由奔放。

榆林的定边、靖边两县分别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定边的剪纸艺术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2009年9月以陕西剪纸为申报主体的“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录的传统美术类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陕北榆林地区一些村落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审美观念的改变,正在全面彻底地改写着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艺术功能与文化内涵。

一、榆林剪纸的传承现状与传承方式

笔者于2014年8月前往榆林,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等田野调查,对民间剪纸艺人及民间剪纸存在的现状进行了长达15天的实地考察并发现在倡导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今天,无论是剪纸群体还是传承与保护,依旧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1.剪纸传承主体

在旧社会,剪纸艺术被贬为“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后来又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如今剪纸的群体正在发生着变化,在榆林地区,无论是农村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还是城市中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城市中的文化工作者都不乏会铰花花(窗花)的人。从剪纸艺人的性别上来说,剪纸一直被认为是女性的艺术,其实男性中也有不少铰花花的人,如米脂的马春云、清涧的黄建雄、绥德的郭宏雄等;从年龄上来看,小的有几岁的孩童,而年龄大的也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年长者中周平英90多岁、郝国兰80多岁;从就“铰花花”者的职业来说,较以前也多元化了,例如文化馆的干部马春云,神木某集团的员工二十几岁的小伙许瑞,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胡文飞等。如本文表1[3]所示:

剪纸的类型被一些学者大体分为原生态型,传统型,创新型。从事原生态剪纸的作者,现今健在的都已年事已高,她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自己真正的名字;从事民间传统型剪纸者则是中年人居多,她们是将创新与原生态剪纸结合的中坚者;从事创新型(现代)剪纸的则多为年轻人,大胆创新,在技法开始剪、刻并用,不但丰富了剪纸的内容,还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2.传承方式

在榆林地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原生态的剪纸艺术,其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生态乡村社区传承、民间产业化作坊式传承、家庭传承和教育传承(培训班方式传承、社区乡村小学民间剪纸课方式传承)。原生态乡村社区传承与家庭方式传承是较早的一种传承方式,而教育传承在当下则是最为普遍的。

家庭传承:剪纸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剪纸都是必不可少的。长辈们剪窗花的时候,家中的孩子则会围在身边看着,听着有关窗花的故事,想象着窗花里的世界。剪窗花不需要过多复杂的程序,只需要一张纸,一把剪就足以。

如图1④所示,坐在炕边上的是陈艳芬,中间的那位是陈艳芬的妈妈郝国兰,而最右边的则是她的女儿胡文飞。郝国兰因为从小受其姑姑的影响,剪纸、刺绣、面花没有不会的。陈艳芬自小受母亲郝国兰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剪纸迷恋痴狂。曾荣获南京海外教育学院授予的“民间剪纸艺术家”称号和“德艺双磬”称号,并且于2014年冬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郝国兰的外孙女、陈艳芬的二女儿胡文飞如今是大四的学生了,也在跟着自己的母亲、外婆学习剪纸。陈艳芬的爱人由不支持到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自己婆姨“铰花花”,并且学会了剪纸作品的装裱。

图1 陈艳芬、郝国兰、胡文飞

教育、培训班传承方式:剪纸作为一项无形的文化财产,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将其一辈辈的传承下去,如今剪纸也走进了幼儿园、小学乃至大学,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在榆林地区的县上、区上都有自己的剪纸协会,或是收藏、展示剪纸的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民间剪纸,不仅仅是民间剪纸艺人们为自己家乡的人传授剪纸的技艺,剪纸艺人们也会参加一些大学教授们组织的剪纸培训班,为大家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表1

2012年陈艳芬老师自费办剪纸培训班,定期免费为田庄镇的妇女们讲授剪纸艺术,定期走进学校免费为学生们讲授剪纸的技艺。培训班里总共36人,不受年龄限制,班里最大的53岁,最小的只有9岁,陈艳芬老师说“我爱剪纸,我愿意将它传播到每个人心中,并为此倾尽一生。”。⑤“剪纸养活了我,我也要让村里的人和我一样,现在传统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了,俺现在也是属于创新的人,在俺妈的传统的基础上剪呢嘛”。2013年陈老师的剪纸走进了校园,2014年剪纸艺术以手工课的方式进入了小学和中学的课堂。像陈艳芬这样的民间剪纸艺人还有很多,带着自己的剪纸艺术走进高校进行文化艺术的传播。张晓梅也是一位典型的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她于2014年冬天,带着剪纸艺术进入了榆林师范学院。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人民大众传承和保护本土剪纸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榆林各地区、各剪纸协会举办各种的剪纸大赛。如2015年8月17日至19日在神木县举办了榆林地区12个县区的剪纸比赛(榆林市老区妇女手工艺品展演)。其中包括剪纸、刺绣、面花、布艺等的展演,参加展赛的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左右的青年男女,既有大学生也有乡村妇女(如图2)。

图2 榆林市老区妇女手工艺品展演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田野调查、对艺人的访谈发现,尽管当代社会人们在不断的传承与保护民间剪纸文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年老的民间剪纸艺人逐渐离世,剪纸的技艺面临失传,以及一些古老的、民俗剪纸的功用性、剪纸的纹样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鲜为人知,窗花的踪迹也很难寻见了。究其原因,以下几个问题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

1.“变味”的传承

民间艺术是来自于民间的。不同地域的剪纸大赛过后亦被同化了,在内蒙古举办的(中国·和林格尔)国际剪纸艺术节第一次的剪纸大赛中可以看出剪纸的地域特色,第二届时已经大同小异了。大家都看着别人的剪纸好看,纷纷去模仿他人的作品。剪纸的趋同化不乏评委的口味,当然也少不了培训的“功劳”在里面,尽管在培训后使民间剪纸人发挥出一些潜质,但是也会使他们失去一些本真的东西。如,培训后的剪纸多了西方绘画的特点,丢掉了原生剪纸自身的造型特点。在榆林地区“冒铰”是指不用花样稿,就能剪出自己心里的所思所想。但在为了传承而传承,为了保护而保护的这种“尽义务”使得经过培训的剪纸者在“铰花花”的时候不打样稿就不会剪纸,使“花花”变成了另类的绘画,出现了不认同、否定自己本土的传统的剪纸文化。农民们不懂什么是剪纸艺术,只是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内心,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命的另一种的表达。正如马春云老师说的:“看一个人的作品,必须要看一个人的内心。一副剪纸在剪出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的起伏。”现在她们铰花花的目的是为了去迎合、招来更多的民间艺术收藏者、旅游者、各种展赛、艺术节的需求。

“民俗的东西不能违反民俗,在创作有关民俗剪纸的时候要尊重民俗,尊重传统,而不是想当然的去创作。窑洞门窗的构造影响剪纸的图案,并不是什么剪纸都可以随便贴在窗户上的。”在“三边”地区骆驼纹样被认为是送财的吉祥物,但在绥米与吴堡地区则被视为是腾财的不祥之物,在窗格子上禁止张贴。在定边窗花、府谷受满人和蒙人的影响,窗花的颜色不忌黑色,但在绥德、子洲一带黑色属于禁忌的颜色,被认为预兆没有后人。在当地,窑洞的窗户是剪纸文化的载体,很多艺人在创作的时候以此为载体,但是由于对民俗文化的不了解,创作的作品是违民俗的。例如,碾子在有些地方被视为青龙白虎之位——不能骑,结婚的时候,碾子、磨要盖起来,否则与新人冲突……有些民俗性的剪纸不可随便的添加东西,否则会有别的寓意甚至是“不好的寓意”。

2.民间剪纸艺人的生存问题

马春云,米脂县文化馆干部,对剪纸有着一种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民间剪纸极其的热爱。马春云老师告诉我:米脂的剪纸没有入非遗,现在入非遗非常难,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领导和资金的支持。米脂和绥德的剪纸并称为绥米剪纸,但是剪纸的发展却比不上绥德的剪纸。在米脂会剪纸的不少,但是不做的人多,因为对于农民来说生活是个大问题。马春云老师说以后也不会让孩子搞剪纸,搞剪纸不挣钱。靠剪纸为生得有名气才可以,会剪纸不代表就有名气,不代表你的剪纸可以卖出去。农村的农民会剪纸且剪得好的也都不愿意参加剪纸活动(展赛),并不是每个参加者都可以获奖,即使获了奖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也没有任何的改善,有搞剪纸的时间还不如去打工赚钱。有时候参加展赛不止一幅作品,一幅就得3至5天,像60*80cm的大小没有五六天是做不出来。对于一些剪纸传承人而言参不参加展赛已经不重要了。

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缺失

费孝通老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4](52-5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剪纸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原生态剪纸、传统剪纸的乡村剪纸人以及传承人逐渐消失。即使在还保留着传统文化基因的一些农村,人们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些仍然从事民间剪纸艺术的人们民俗观念衰落、审美观念转变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也在影响着民间剪纸艺术的功能,导致伪民俗的剪纸充斥着整个剪纸市场。并且,由于剪纸艺人们不断的相互模仿抄袭,使得剪纸的风格特色反而出现了趋同化,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图3 无人居住的窑洞

人们认为自己的文化土气,崇尚现代化的艺术,摆脱传统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是年轻人的梦想。在榆林一些偏僻农村,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去大城市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村落人口的流失导致窗花的载体——窑洞,变成了真正的“洞”,窗户纸也已经随风不见了(图3)。住人的窑洞基本上也改为了玻璃的,炕围画也被带花的瓷砖取代了,更不用说墙花等剪纸的其他表现形式了。如今窑洞里贴的是80年代的油光面的画,或是现代的明星的海报、报纸。对于铰花花只有年迈的老人舍不得丢下,偶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排解生活的困苦。铰出来就压箱底,用不了多久就烧了火。一位老爷爷说“现在还有谁往窑里贴窗花哩,自个铰出来的又不好看,现在街上买花花绿绿的不比铰出来的窗花好看?再说了,现在谁还爱这哩!你铰出来的已经没人喜欢了,人们也不会再过来找你要花样子了。现在也就是自己画画,铰铰打发时间而已”。

三、榆林剪纸艺术遗产的保护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如何让当地铰花花的农民们意识到到自己的文化虽然“土气”但是土的大气,土的美艳,也正是因为这土气的文化养育着一代代的子孙?如何让民间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不失其本土的传统文化基因?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保护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拥有者必须对自身的文化有自主权利,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自觉”的思想。[5]

“‘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面对自己的文化盲目自卑,也不会盲目的自大。”[5](51)有些地方为了保护传统的本土的原生性的文化,提升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将一些民间剪纸能手纳入县、市举办的培训班,但是通过培训班真的能将本土文化的剪纸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新(创新型)剪纸是从民间剪纸中来的,欲搞好剪纸创作,必须向民间剪纸学习,研究民间剪纸的特点,加强剪纸的传统特色,加深对剪纸表现规律的理解。‘识最为先'只有深刻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觉它。”[6](2)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生活,是渗透在人的生命、血液与特定地域的文化表现。对于遗产保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生际需要来进行,既不要盲目地去制止,也不要盲目地去倡导,首先要理解中国民众的真实生活,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特点。”[5](181)“文化是辅导不出来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往往是这一地域人们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有意义的符号储备,这类符号不仅是当地人们生物、心理、社会存在的表达、工具或相关因素,而且是前提条件。”[7](129)民间艺术不是为了审美而审美,它是产生于劳苦大众的一种实用艺术,是精神灵魂与生命相结合的艺术,它没有现代艺术的矫揉造作,更多展示的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活态的传承,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行动起来,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社区民众的参与才能使其重回人们的生活。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榆林民间剪纸人才的发掘、培养,剪纸艺术的保护与继承、创新,尚任重道远,保持剪纸的文化记忆、艺术精华和基本血性,保持本土文化本真性,需要时间的考验和人们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http://www.ylhtwhw.com/bencandy. php?fid=32&id=825

②“三边”是定边、靖边、安边的简称,其中定边、安边为县,安边则是属于定边的一个镇;“绥米”是绥德县、米脂县的简称;“神府”是神木县、府谷县的简称。

③2014年暑期访谈米脂文化馆干部马春云对与当地剪纸的描述。

④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⑤陈艳芬博客:http://blog.sina.com.cn/ s/blog_6730de7f01018afz.html

[1] 榆林地区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榆林地区志[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2]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陕西剪纸·榆林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张芳.榆林剪纸精品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马蓉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5]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6]仉凤皋.谈剪纸创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7]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J].文艺研究,2003.5.

【责任编辑贾玉宁】

Investig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ofPaper-cut Art——Take Paper-cut of Shanxi Yulin as An Example

Yue Tiaotiao
(Department of Arts,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810000)

Folk paper cut is the carrier of folk culture and is one manifestation of folk culture. Chinese paper-cut is listed in UNESCO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 but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per cut urgently needs our protection. Does paper cut inter into the UNESCO list really protect its inheritance? Asking paper-cut artist take part in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course, can this really inherit the old,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his passage takes curr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curr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paper-cut art as an example and tries to disclose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paper-cut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paper-cut, YulIin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G122

A

1672-9838(2016)01-103-06

2015-11-15

岳跳跳(1988-),女,甘肃省天水市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榆林地区窗花榆林
榆林感怀
剪一朵窗花
走榆林
剪窗花
榆林抿尖
剪窗花
剪窗花
保护林业资源 发展榆林经济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榆林地区植树造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