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招魂”习俗探讨

2016-10-17 12:45胡娟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招魂魂魄

胡娟

【摘 要】招魂作为一种古老习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本文从屈原《招魂》章出发,就什么是招魂,招魂的目的、类别及招魂的方法作一个系统概括,并探讨招魂仪式逐步消亡的原因。

【关键词】魂魄;招魂;招魂葬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59-02

从屈原《招魂》章可以看出,在古老的湘楚大地上,存在着招魂现象,且各类经书、史书中也多次提到了招魂这一习俗。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招魂这种古老习俗的神秘面纱。

要探讨招魂,必须首先了解古人的“魂魄”观。“出入之气谓之魂,耳目聪明谓之魄。”[1]“魂者,身之精也。”[2]魂魄在古人眼中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还具有一定的唯物性质,“魂飞魄散”也就是人的呼吸停止,思想、耳目不聪明,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与魄相比,魂是较虚幻的东西,南宋朱熹说:“人死虽是魂魄各自飞散,要之魄又较定,须是招魂来复这魄。”[3]所以人们通常说“招魂复魄”,而没有招魄之说。

“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4]从这可以看出招魂这一习俗,不仅用手招人之魂来,还需口中念念有词。《九章》中的《招魂》篇就是一篇优秀的招魂之辞,它“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5],以言辞打动魂之归来。值得注意的是,人死了自然要招魂,人没死时也可以招魂,所以招魂又可以分为生招和死招。

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招魂”一直流传了几千年,这主要与招魂的目的相关。在古代,招魂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人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下需要招魂。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精神不振,是因为魂离魄而去,所以要招魂,这就是生招。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6]“《招魂》者,屈原之所作也。”[7]如果这样,《招魂》便是一篇生招之辞。“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8]他想通过招魂这种形式,来振作自己的精神。杜甫在《彭衙行》中也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也是为自己招魂。另外对《招魂》的作者还有另一种说法:“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9]是宋玉为被放逐的屈原招魂,是他人为活着的人招魂,这也是生招的一种。

其次,人处于刚死状态时,其子孙想通过招魂使其复活过来。人有时处于一种假死状态,如溺水后出现心跳停止状态,通过某些手段,有可能使他复活过来。正因为人“死”之后会有复活的可能,其子孙后代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其复活,招魂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寄希望死者能够复生,这恐怕是“死招”最先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立认为:“尽人力的招魂活动成了伤悼的一种代偿形式,于是理性开始介入情感,让伤悼者理智地接受这一不幸的现实。”(《中国文学主题学一一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子孙后代想通过招魂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招魂者,……盖孝子竭心尽哀耳。”[10]这个时候的招魂,就只能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寄托一种哀思罢了。久而久之,招魂由一种偶然的形式转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礼仪,它的过程也越来越程式化了,招魂的本来目的也淡化了许多。

由于招魂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招魂分为生招和死招。“盖人无贤愚皆有魂魄,魂魄分去则病;尽去则死。故分去则术家有録人之法,尽去则典礼有招魂之义。”[11]在死招之中,还有一种易引起争议的特殊情况,即招魂葬。人死在外地,其家人出于某种原因,迁其坟于其故地。当然,不是仅迁几根骨头就可以了,还要把其魂魄也一同迁来,这就是招魂葬。有时,其家人连死者的骨头也找不到,仅迁其魂魄。下面,就招魂的这三种形式分作论述。

一是生招。这种招魂法少见于儒家经典、史传文学等,就连屈原所作《招魂》篇也有人认为不是生招,并提出了较为有力的证据。“招魂作于屈原既死之后,张凤翼之言是也。今观其词云,去君之恒干,又曰像设君室,夫苟未死,何云去干?又何云设像也?玉慜其师沈于汨罗,其魂必散于天地四方矣,故托巫阳招之,无非欲其魂之反也,其危苦伤悼之情可想矣。”[12]就认为《招魂》是宋玉“慜其师”而作,是死招,但如前所述,也有人认为是生招。可见,生招在招魂中也是存在的。

二是死招。在各种经典之作中,对死招是介绍得比较详细的。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招魂对象:刚死不久之人。

死者衣作:“言其招魂,用税衣上至揄狄也。狄税素沙言:皆以白纱縠为里。”[13]应为黑衣白里。当然,在丧服方面,平民和王侯之间的等级是不可逾越的。

招魂目的:“自上坠下曰崩,王者死如从天坠下,故曰崩也。复招魂复魄也,精气为魂,身形为魄。人命终毕,精气离形,臣子罔极,犹望更生。”[14]“呼名招魂,令复体魄冀再生也。”[15]希望死者能复生或是寄托亲人对死者的哀思。

招魂方位:“凡招魂皆北面而招,以西头为上。招魂冀生气之来,生气为阳,又北面言之南,方是阳,左在西方。”[16]

招魂方式:招魂时的动作是:“云招而左者,以左手执领还,以左手以领招之。必用左者,招魂所以求生。左阳,阳主生,故用左也。”[17]招魂时所呼死者名字还有所区别:“故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还复身中,故曰:复也。男子呼名,妇人呼字,令魂识知其名字而还,王者不呼名字者,一则臣子不可名君,二则普天率土一人而已。故止呼天子复也。”[18]

三是招魂葬。招魂葬是属于死招的一种特殊形式。人死于外,亲人或朋友出于同情或哀思,迁其坟于其故地,为使魂与魄合一,故沿途作招魂之举。这就是招魂葬。“招魂复魄也,书铭书死者名字于明旌也。”[19]“今在路死,则招用旌旗之绥,亦冀魂魄望见识之而还也。”[20]于旌旗之上书写死者的名字,然后在迁坟之时把魂也招来。对于招魂葬这种习俗,许多礼学家是持反对态度的:“今招魂而葬,无尸而殡,或无殡而窆,各任近情以长虚事,非礼所许。”[21]“招魂葬,非古礼也,汉魏之术皆妄也。葬之为言藏也,仁人于其亲掩藏归穴,不丰不俭必约于礼焉。延陵季子曰:‘魂无不之,此言葬形非葬魂矣,禁之礼也。”[22]虽然反对的人多,这种习俗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唐代韩愈、李商隐都曾有过招魂葬之举。各种史书、传记中也多次出现。

“郝氏曰:招魂,俗礼,近诞。……非礼之经。”[23]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招魂这一习俗的荒诞性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魂魄观越来越具有唯物性质,迁坟之举在今天虽然还存在,但招魂这种仪式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思想根源,招魂葬早已不存在了,生招如今也很难找到,只有死招,但那更多的是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罢了。

参考文献:

[1][宋]魏了翁.仪礼要义(卷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明]胡居仁.易像钞(卷十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4][5][7][8]屈原,宋玉.楚辞(卷九)[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清]马骕.绎史(卷一百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21][22][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八十五)[M].上海:汉华文化,1971.

[11]同[1],卷三五.

[12][明]陈第.屈宋古音义(卷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3][16][20][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一)[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14][18]同[13],卷十一.

[15]圣祖仁皇帝.日讲礼记解义(卷四)[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17][清]李光坡.仪礼述注(卷十三)[M].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19]同[15],卷三六.

[23][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二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胡 娟(1980-),女,汉族,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与现代技术。

猜你喜欢
招魂魂魄
夜 居
夜 居
插秧
心中无鬼安魂魄 脚下有根正影身
招魂(短篇小说)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楚辞·招魂》与安徽滁州招魂风俗
风不能,雨也不能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