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18 06:22杨元辰
运动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院校运动

杨元辰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杨元辰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无法体现高职体育的特殊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思路等方面进行研究,旨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高职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专高职教育是组成我国得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设生产第一线得需要,体智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实践表明,这种类型人才没有健康的体质很难顺应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康健情况和对体育常识、健身方式的掌握情况使人担心,体现在体能素质下降;虚胖学生较多,近视得病率高;体育常识枯窘同时缺乏科学的运动方法。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上很难表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加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常识的讲授。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院校造就人才的目的入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情况,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评价体系等做出分析,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10余所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高校,与10多位高校体育教学专家及体育教师和50余名大学生交流学习,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1.2.3问卷调查法 向50所高职院校散发问卷970份,其中向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01份,回收率为87.6%,有效问卷652份,有效率为93%。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2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8.8%。通过10名专家用五级量表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符合体育科研要求,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相关系数:Rxy>0.87,证明调查问卷具有极高可靠性。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

多数学生凭借自身兴趣参加体育锻炼,欠缺科学系统的体育运动知识。针对现在的学生不积极参加运动锻炼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从表1可知,教师和学生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多数同学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养成热爱锻炼的良好习惯,其次是由于没有场地和器材。表2显示,47%首选运动锻炼,34%的人认为遗传是主因,14%的人认为由于生活环境,还有5%的认为是由于营养。对当前体育课程是否满意的调查表明,8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这也凸显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2建构教学内容新体系

教学改革的焦点是教学内容的整改和变化。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高职院校很多是从中专学校升格上来的,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点的内容体系,因此,应创立恰当的高职学校特色教学内容系统。从根源改变以体育技术讲授为重点的内容体系,淡化竞技本质,着重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性为中心的新的规范内容。

表1 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2.2.1教学内容的创新 (1)加强体育文化和健身方法的传授。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对高职体育教育的侧重点有他们自身独到的见解。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应偏重在“健身常识要领”上,18%的人认为应侧重在“锻炼能力储备“上,32%的人认为应着重于“提高运动技术程度”上。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名不副实,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就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就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健康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社会人文学等。

(2) 精炼教学内容,创设更多的体育项目。应该说,能够强健身体的项目很多,我们不是必须去反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已经或将要设置可供学生筛选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舞蹈、国标舞、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24式太极拳等10多个项目。 图1显示,足、篮、排和乒、羽是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要求每个同学每学期依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选择1~2个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健身为主、弱化纯竞技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理想的运动项目提供宽松的条件。

2.2.2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1)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从前将中小学体育课中重复出现的所谓根柢和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内容再炒一遍冷饭,打击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失去新鲜感。当前的运动机制是:学生不是为

了提高体能而掌握运动,而是掌握运动技术的时候也要提高体能素质。这也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学生特意进行创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施男女合班上体育课。只要在内容的安排上和审核上尽量避免性别不同,会起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合班与分班有利有弊,学术界至今仍存争议,就合班而言,从分析角度看还是利大于弊,使得体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加之教师全心投入、合理安排。教师对合班上课态度。在推广合班课的院校,因为全部项目均不分男女,所以大部分项目均有女同学参与。除此之外,进行男女合班后,减小了班级男女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减轻了工作强度和教学压力。

2.2.3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 (1)淡化竞技,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加强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终目的,若一味用“高度、远度、时间”等指标去指导教学过程和衡量教学效果,很多学生纵然练很久也很难达到“合格”标准。所以,在拟定考核标准时,要突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尽可能避免由于性别、体质、身高指标的差异而带来考核成绩的优劣。(2)实施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和控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把控教学模式,我们对所设置的每一个项目,重新创设了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并创设健全了课堂评分制度和教学整改制度,要求教师课课有教案,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分,采取统一标准来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进程。

表2 学生对“增强体质”认识统计表n=701

2.3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误区

2.3.1思想上存在唯物体育观,把加强体质过度局限于体育锻炼中。体育学知识体系内容不健全,把个别单一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不系统的体育常识 、体育竞赛法则 、裁判法、体育信息、趣闻等,全部视为正式的“体育基础知识”,这是我们对体育课程知识体系的曲解。

2.3.2个人能力的衡量和运动技术的提升,被普遍认为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一到多,过分突出基本。其实运动区别于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之间,并不是拥有一个固定模板,这门学科是可以跨越式学习的。

2.3.3过分强调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显性指标,忽视了一些传授知识、发展个性、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能录以及强化思维的隐形因素。不注重繁荣文化和强化内涵,把物质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并不重视多数人的健康。

图1 学生选择项目图

3 教学改革预期效果与启示

3.1实施教学改革后预期成效

3.1.1增强了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改革,形成了教学体系,明确了方向。接受体育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仅需要体育知识来科学锻炼身体,还需要大量的娱乐、休闲、营养等知识来丰富生活。从理论课的形式、内容、手段上进行改革;在实践课教学中,不只是追求动作技术的学习,同时结合动作特点,教授有关的理论知识。

3.1.2原本教师可以凭借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足以应对体育课程。而今要改专项,以顺应教改过程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需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

3.1.3大量利用体育场地多开设运动项目,使上课区域相对分散,活动场地不集中,大大缓解了学生人多地少的矛盾。充分施展教师特长得益于多项目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积极性,强化了体育意识,养成了锻炼习惯。

3.2实施教学改革的启示

3.2.1体育教师自我观念转变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学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学校体育说到底是解决终身体育的问题,要着眼未来,不能总拿几项素质指标检验教学成果。

3.2.2强调所谓的打基础,应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进行大手术,学校的运动竞赛不应该耗去我们的主要精力,应在平时的工作中以群体活动为主,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受到学生喜爱的课程。

4 推进教学改革的思路

4.1体育教学环境还需改善

高职院校建设在扩大,增加招生人数,但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面积和经费相应降低,经费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影响学校体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问题。

4.2改变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

全面完善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而身处于教育工作的从业者,大部分是出自应试教育体质下,发展创新意识,要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若是教育从业者本身不具有创新素质,奉行素质教育本质上充满艰难。

4.3项目设置多样化

在高年级设置一些具有高雅情操的运动项目进入提升学校学生文化修养的行列,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创设各个体育项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5 结 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必须有一个特定过程。大多数人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初步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贯彻落实全面全方位素质教育思想,一改以往“老师会什么教什么”的传统思想做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的现代教育思想。

[ 1 ] 钟秉枢.应对高校体育转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65-66.

[ 2 ] 朱健民,等.关于大学生运动不应群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63-64.

[ 3 ] 张铁雄,等.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J ].体育科学,2003(3):29-31.

[ 4 ] 杜国如,等.对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科学,2002(6):34-38.

G807.4

A

1674-151X(2016)07-11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3.060

投稿日期:2016-05-06

杨元辰(1995—),本科。研究运动: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院校运动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