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看楚花艳满疆

2016-10-18 02:20邱丹妮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楚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邱丹妮

摘 要: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奠定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基础,由此也掀起了湖北援疆的热潮。2015年是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1周年,以及武汉知青援疆5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辛亥革命博物馆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梦 军垦魂》历史文物展,其中有一张特别的黑白照片,讲述了楚国儿女与新疆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楚剧团;楚剧;西琳与帕尔哈特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有47个民族成分,13个民族世居于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从巩固边防、捍卫政权和建设新中国的高度出发,创建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奠定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基础,由此也掀起了湖北援疆的热潮。据记载,从1959年2月到1966年8月,湖北省共组织了三批大规模援疆活动,共有12万余人援疆,形成了持续 8 年、涉及全省的援疆热潮。仅武汉市,从1964年至1966年就有7900名知识青年唱着“打起背包走天下,我们都听党的话,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样的歌,满怀豪情地奔赴了新疆。

2012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文博工作者赴武汉,征集到大量的武汉知青的文物、图片、文史资料,采访了50多位知青,整理出25位有代表性的知青的访谈实录。2015年是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1周年,以及武汉知青援疆5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笔者所在工作单位辛亥革命博物馆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梦 军垦魂》历史文物展。开展当天,数百位武汉老知青齐聚一堂,打起手鼓唱着歌迎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朋友们,他们一同在老照片中找寻自己的身影,在坎土曼的展柜前畅谈青葱岁月。

其中,有这样一张特别的黑白照片,在上方有一首诗:

离校万里赴新疆,党育七年永难忘;

若问我们何所报,待看楚花艳满疆。

下面的小字是:赴疆毕业生53至60年9月15日。照片中这25位年轻人,目光坚定、朝气蓬勃、神采奕奕,他们就是武汉市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生。这群极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文艺尖子,1959年分配到武汉市楚剧团;1960年,为响应祖国建设边疆艺术事业需要,他们毅然决定:放下在市楚剧团一帆风顺、步步高升的诱人“前程”,义无反顾加入到新疆“兵团楚剧团”,由此开启了他们艺术生涯中永不忘怀的艺术之旅。

新疆的冬天,气温基本在零下三十度,演出场地主要在广场,这对来自江南的楚剧人是极大的考验,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决心用无悔的青春和热血来迎接严寒的挑战。武戏演员冻得僵硬,要花许多时间在雪地里活动身体;文戏演员单衣薄衫,常常整场戏演下来周身还未转热;最苦的是乐队的伴奏员,两个小时的演出,他们必须坚守岗位,一分钟也不能离开,打鼓佬冻得拿不住手中的竹竿,只好改用笨重许多的堂鼓槌敲击。这群年轻的楚剧人,他们以坚毅而执着的精神,专业而精彩的表演,给湖北的支边青年带去了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可是,楚剧毕竟是地方剧种,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和声腔上的局限,很多外省人和当地少数民族都很少光顾楚剧演出,来了也反映听不懂。这可急坏了楚剧团的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剧目,期望能创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新作品。没想到,兵团艺术剧院创作室的编剧陈艰主动找上门来:“我来给楚剧写戏!”原来,陈艰看了兵团楚剧团的演出后,被这群年轻人的活力所感染,认为楚剧这个剧种年轻,表现力和适应性都很强,团员们朝气蓬勃,对事业有着饱满的热情,正对他的胃口。不久,根据维吾尔族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一气呵成创作改编出了大型古典神话楚剧《西琳与帕尔哈特》,讲述了古代艾尔曼国公主西琳与东方王子帕尔哈特在对抗强权中,产生的真挚爱情。这不正象征着各族兄弟团结友爱,在奋发图强中追求自由与幸福嘛!

为了演好这出戏,兵团楚剧团的领导们请来熟悉维族历史和生活的专家讲课,请维族舞蹈家手把手地教跳舞,让大家反复欣赏学习维吾尔音乐。许多人还到大街上、市场里去观察、去体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舞台大幕拉开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新疆风貌,引来无数掌声和惊叹,手鼓用到楚剧里,唱念做打中加入新疆舞,更是博得满场观众叫绝。新疆各族人民踊跃购票观看,甚至还出现了维吾尔族观众说服汉族人来看他们的西琳公主和帕尔哈特王子的故事。这部改编创作的古典神话楚剧公演,打破了乌鲁木齐市和平剧院售票的历史记录,此事惊动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同志,他携夫人赶来剧院,打算购票看戏,但售票窗口紧闭,挂着“客满”,剧院经理得知赶紧安排了加座。当晚精彩的演出使赛福鼎同志深受震撼,他热情地邀请演职人员到家中做客,细心的赛夫人发现西琳公主的服装不够精致,竟把自己的一件绣金坎肩亲手送给了“西琳公主”。后来的演出更加火爆,广播电台不停地播放演出录音,观众们的祝贺信也从四面八方涌来,新疆各族人民喜欢上了西琳,喜欢上了帕尔哈特,新疆楚剧也由此成了中华民族之间深厚友谊的有力见证。

后来,兵团楚剧团的年轻人陆续回到了内地,除了极少数人还在舞台上,大多数被派遣到了大江南北,各个岗位。2011年,这群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又聚到了一起,回忆青葱岁月,编写了《楚剧在新疆》一书。在书中,看不出他们对岁月流逝的哀叹,只看到他们用十年、数十年的青春融入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的历史进程中。

“待看楚花艳满疆”!照片中的这些青年,只是湖北援疆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青春和汗水留给了新疆这片美丽的沃土,把才智和激情献给了祖国建设发展的伟大蓝图!

猜你喜欢
楚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
——以武汉和孝感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湖北楚剧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开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场地实战 现场点评 加强环境执法大练兵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人民日报》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道的研究——以兵团60周年相关报道为例
一束“青莲” 香溢荆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放射卫生管理现状调查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