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新设计

2016-10-20 09:08徐志宏周正祥李大成
化学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徐志宏 周正祥 李大成

摘要:在分析已有的钠与水反应气态产物检验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制教具设计出更安全、更简约、操作更简便的实验新方案。新方案有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作和携带方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等优点。设计实践过程还能引导学生在创新实验中展现和提升学科能力。

关键词: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9–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要求“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不仅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落实这一要求的良好载体。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1]要求,“根据生产、生活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因此,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改进钠与水反应气态产物的检验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钠等活泼金属性质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课题研究现状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钠与水反应的气态产物是氢气还是氧气的疑惑,完整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也做过不少尝试,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案。

方案1 在图1[2]所示装置中,用刺有小孔的铝箔包裹小钠块,然后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面,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反应结束后,取出试管,用爆鸣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

方案2 在图2[3]所示装置中,先在矿泉水瓶中装大半瓶水,然后用手挤压至水面接近瓶口,迅速将扎有小钠块的橡胶塞塞进瓶口。反应结束后,取下塞子,迅速用爆鸣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

方案3 在图3[4]所示装置中,在带玻璃尖管的橡胶塞上,插一根大头针,扎一小块钠,塞到注射器针筒上口。打开弹簧夹,向漏斗中注入滴加有酚酞试液的水,调节漏斗高度。在水与钠接触的瞬间,迅速关闭弹簧夹,固定漏斗。反应结束后,点燃收集的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

方案4 在图4[5]所示装置中,在U形管左端连接去底的倒置小矿泉水瓶,右端连接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控制部件。实验时,先向U形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水,至右侧液面刚好与管口齐平。再用固定在橡胶塞上的细针扎住钠块,迅速塞住右侧管口。反应结束后,挤压玻璃小球,用点燃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

方案5 在图5[6]所示装置中,先向矿泉水瓶中加入50mL煤油,然后加入边长为0.5cm的钠块,塞上带有漏斗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再通过漏斗向瓶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水,直至瓶中气体排尽,关闭活塞。当漏斗中溶液接近盛满时,打开活塞,用点燃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氢气。

五个方案都能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并且进行检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见表1。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进一步改进该实验的几点思路:第一,应该选择具有较大反应空间的反应容器,并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让气体和热量迅速释放出来,确保实验安全。第二,优化排水方法,是关系装置简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方案1的思路值得继承。第三,钠与水接触操作的简便性,是提高实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案4的方法值得借鉴。第四,由于该实验中没有产生其他可燃气体的可能性,所以爆鸣法是此处检验氢气的最好方法,方案1、2的方法值得保留。

2 新设计方案介绍

基于以上分析,对该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多次尝试,设计出一个更简单、更方便、高成功率的实验方案。

2.1 仪器及用品

镊子、小刀、滤纸、钠、水、酚酞试液、仪器A、仪器B、仪器C

2.2 实验装置及其制作

仪器A是反应前固定钠块的仪器。可用钳子截去大头针的顶端,将剩余部分戳入橡胶塞中制成。

仪器B是排水收集气体的容器。可用剪刀截取饮料瓶顶端6~7cm高的瓶颈部分制成。

仪器C是接受排出液体的容器。可用剪刀截取饮料瓶底端7~8cm高的瓶底部分制成。

2.3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1)将仪器B放入仪器C中,加水至液面离仪器B上边缘1cm左右,滴加1~2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

(2)用小刀切取绿豆或黄豆大的钠块,用滤纸吸干钠块表面的煤油。

(3)用仪器A上的大头针,轻轻扎住钠块,迅速塞到仪器B的上口。此时可以观察到钠块熔成球状,在仪器B中四处游动。仪器B上端逐渐出现一段无色气柱,液面不断下降,液体逐渐变成红色。

(4)反应结束后,轻轻提起仪器A,平移至酒精灯火焰侧面。

(5)迅速将仪器B的下口向斜上方翻转。此时可以听到非常明显的爆鸣声,火焰同时迅速偏移。

2.4 实验注意点

(1)饮料瓶要选无色透明的,瓶体最好无花纹。

(2)仪器C可以用烧杯代替,最好比仪器B高1cm左右,避免反应中液体溢出。

(3)向仪器B中加水时,以液面与橡胶塞下边缘刚好接触为宜。

2.5 新实验的优点

(1)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作简单。

(2)装置简约、小巧,携带方便,可以反复使用。

(3)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师演示,而且可以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4)现象明显,成功率近100%。在移动仪器B的过程中,由于有空气进入形成爆鸣气体,点燃时爆鸣声很响,教室的每个角落均能清晰听到。

3 结语

改进后增加了钠与水反应所得气体产物的检验实验,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机会,加深了对金属主要性质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初步尝试了基于已有理论进行大胆预测、细心求证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规律的理解,逐步养成主动运用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渗透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9~30.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高级中学课本·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0~101.

[4]陈彦国.金属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1):31~32.

[5][8]向太平.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演示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2006,(6):56~57.

[6] 叶永谦.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47~48.

[7] 吴林冬,黄庆珊.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安全性改进[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6):36~37.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论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