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因为生活而有灵性

2016-10-21 04:20虎丛莲
未来英才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习惯生活

虎丛莲

摘要: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必须树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导小学生习作,寻找生活与写作的契合点,探索一条有效的习作指导途径。如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适时创设情境,拓宽写作思路;用想象去改编生活;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习作;生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世纪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学生作文便失去了基础。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一定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一定的顺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可以写出一篇好作文。因为,这是真实的,有感情的,绝不是胡编乱造的。应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每天上学、回家,只要稍稍注意一下,便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路旁的小树突然长高了许多,池塘里的荷花开了,街道旁新开了一家商店,看门的大伯换了一副新眼镜,那块废墟地上盖起了一幢新楼房……这种观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去述说曾经的见闻,让习作因生活而有灵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树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导小学生习作,寻找生活与写作的契合点让学生习作充满灵性。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对随处可见的事物和现象熟视无睹。由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观察不细致,即使对某事物感兴趣,但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断,难以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取生活的实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选择观察对象,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我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观察起,如:文具盒、书包、一棵小草、一只小虫、雨、雪、一处景物、一件小事等让学生懂得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要强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

如果说观察只是表象的感知,那么体验生活就会使学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仅仅依赖课堂四十分钟,要反映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应该让大自然成为他们写作的天地。而小学生一天的黄金时间大都在学校度过,他们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多种生活,感知社会。如:领着学生到校园和社区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春天到了,到校园或郊外去找春天;结合学校的“游戏节”开展各种有趣的、有益的游戏活动;班内派小记者去其他班级采访,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展故事会和主题讨论会;当“小烦恼热线主持人”解答同学们的烦心事;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办手抄报;为班级发通知书;向校长写建议书;自拟竞选班干部等。放学后、星期天,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买采烧饭,或打扫卫生,或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总之,有了五彩缤纷的学校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就具备了做饭的“米”,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三、适时创设情境,拓宽写作思路

习作训练中有一篇写一种动物的作文。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在一个星期之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记录。写作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写的作文存在三大通病:一是凭空编造。有很多同学写的是小白兔,而拒我所知,班里养小白兔的人家很少;二是写法相同。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写的;我家养了一只小白兔,它有着长长的耳朵。两只眼睛红红的,像两颗红玛瑙。尾巴短短的。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可爱极了。语言贫乏,没有特色。这不尽人意的结果让我很伤脑筋,该怎么启发他们进行写作呢?在课余的时候我就和学生拉家常,问他们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最喜欢的动物是狗,因为它忠诚;有的说是猫,因为它把家里的老鼠消灭光了;有的说喜欢小鱼,因为它可爱。听了他们的言语,我突然想到了可以把我养的那一条小金鱼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们说说,畅所欲言,然后再动笔写。第二天,我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情境,整节可以装在鱼缸里两条小金鱼为诱饵和纽带,设计了认识金鱼,问候金鱼,亲近金鱼,观察金鱼,展开联想……等现场生成的活动,激活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为学生创造了适合自己表达的平台,为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瞬间进行精彩描写,写之前为自己的作文取一个新颖的题目,作文形式不限,让学生自由选择作文的抒写形式。这样的作文教学充分地尊重了学生自主作文的主观意愿。就如黄亢美老师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中说,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引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恰当地把学生作文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向广阔的空间,触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动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能使学生进入作文的最佳境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之道在于后积而薄发”,这句古话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要想“后积”就必须开阔视野,广泛阅读,多背多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雄厚的文化积淀,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因此,我利用早读,让学生背诵许多古诗和现代诗歌,讲一些文学家的小故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养成每天看电视新闻、读一张报纸,每周读一本书(文艺的或科技的),准备一本语言积累本,随时记下文中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断,并鼓励他们背下来。班级定期召开记累成果交流会。

培养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随时注意摄取生活的一点一滴,在日记中及时记录自己的一瞥一闻,学生看见啥就写啥,想写啥就写啥。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每周利用一堂课进行日记交流,讓学生朗读自己的“大作”,大家进行点评,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一块“日记专栏”,登上好的学生日记,激发动笔的热情。现在,很多学生已经把记日记由原来被动地完成任务,变成了每天必写的一种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作文之“树”植根与生活肥沃的土壤之中,汲取生活的丰富营养,才会根深叶茂,才能盛开出绚丽之花,习作也因此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1] 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作文教学研究.2007(5).

[3] 李家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习作习惯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