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探究

2016-10-21 21:01姚强龚涛郭丰姜乐
山东青年 2016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竞争毕业生

姚强 龚涛 郭丰 姜乐

摘要:本文从独特的角度,来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到发达沿海地区学校毕业后就业所遇到的困境。从客观因素当中,以及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困境,已经离开少数民族地区,外出求学后的就业困境。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49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年年递增的状况下,就业之难也成为了常态。结合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重视与开发,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学生,来到了沿海发达地区求学。本文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探究在经历了高等教育之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所遇到困境。

關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一、客观因素

1.入学政策与就业政策不对口

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为了能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提高整体人才水平、人员技能水平。针对民族地区进行扩招,对于民族地区考生给予较大幅度优惠政策。由此一来,造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差较大,知识基础相差较为疏远,尤其是英语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知识水平、竞争意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进入就业求职竞争的阶段,用人单位不会考虑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优惠政策,在面临此就业政策差异时,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此差距准备不足。在就业时,对于就业竞争压力,不能很好地预估就业形势与就业情况,造成无法迅速适应,延误良好就业时机,造成就业困难。

2.高校就业帮扶政策有待加强

首先,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契合度不够。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当中缺乏对毕业生竞争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匮乏。造成毕业生在求职阶段,与企业要求人才标准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针对这种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不适应,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求职困难。

其次,发达地区高校与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发达沿海地区较内陆民族地区较远,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本地企业对于发达地区学校的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在返回生源地就业时,由于地域与时空的距离,无法及时了解当地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也得不到企业的平等对待,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

虽然近年来也有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外省就业,但也仅仅局限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到其它地区就业的人数少之又少。而此类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全国各省区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们蜂拥而至,人才基本实现饱和,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竞争性,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竞争中无功而返或大大降低了就业机会,导致了局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过度饱和、过度竞争,从而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3.家乡企业竞争严峻

少数民族学生在外求学之后,由于民族观念,家庭理念等因素,往往都会将回家乡就业作为第一选择。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毕业生回乡就业往往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在民族地区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较为缓慢,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毕业生往往选择公务员“三支一扶”等项目进行就业,造成众人挤过独木桥的局面。由此,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严峻。

二、主观因素

1.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主动性

在就业的主动性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表现还是较弱,只有少数学生知道通过自己投递简历,提升就业技能来给自己争取就业机会,而依靠学校和亲友推荐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此现象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的一种依赖思想。那些亲友无法提供帮助的学生,由于害怕竞争,面对就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处于十分被动状态。害怕竞争,逃避就业在毕业生就业时时常出现。“因此在大学期间未能很好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有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为时晚己”。

而且,由于他们出生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边远贫困山区,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胆怯、孤僻等心理状态,缺乏自信、性格内向、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较弱。相对于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学生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靠“少数民族政策加分”照顾才上了大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此减少了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一些学生在求职与推销自己的过程中缺少耐心,多次遇到失败后,便丧失了信心。害怕失败,这也造成了他们在求职与就业中的被动心理,从而出现了心理偏差。

2.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

少数民族毕业生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机会较少。而且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平时又缺乏对于社会经验的积累,造成他们自我评价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来到离家较远的发达地区读书时,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团队协作

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发达地区学生有一定差异,所以无法把握住学校提供的职业技能锻炼机会,社会实践机会,加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基本技能。而且,这些学生独自锻炼技能方法有限,课堂传授针对性不强,加之,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长此以往,民族地区学生求职技能掌握状况,无法达到企业要求。

3.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

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比较窘困,在求学阶段花费,将占用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有的多子女家庭甚至借钱来供学生读书。家庭的期望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求学改变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寄希望于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但是就业竞争以及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往往使得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工资收入无法达到家庭乃至家族对其预期。这种情况下,主观意愿超越了客观事实,造成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难。

本文通过外界客观因素:国家入学与就业政策、高校就业扶持力度、企业用人意向等因素,以及毕业生主管因素:就业技能、就业主动性、就业期望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在发达地区求学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求职困境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论述,对仍在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所启示,帮助他们克服外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研究 韦海.

[2]川西南彝族地区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倾向调查 朱琳.

[3]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倾向研究 吴健强.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竞争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感谢竞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