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6-10-21 14:36林永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林永利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保护也更加受到重视。本文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分析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措施,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79-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从我们身边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若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我们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起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于人而存在的,它以声音、形象及技艺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通过身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于世纪之交启动的一个新项目,在这一项目中还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01年公布了世界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有四项,其中中国的昆曲入选。根据教科文组织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被列入其中的作品,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杰出艺术价值的非文字形式表现的传统民间艺术,突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而又因种种原因濒临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科学资源和经济资源,它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一方面我们在告别古老的农耕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正迅速追赶着西方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每当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到某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便是该地域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其他的如物质方式、价值观念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及不同生存价值被忽略,被强势文化所统辖和垄断。但实际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带来的却是幸福的概念被物质化,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平衡被严重打破。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以及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存在与可持续发展。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和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当前许多国家已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潮,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30届大会决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并于2000年在巴黎总部召开首次“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委会议以来,我国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许多高校己开始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之中,從而揭开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原因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许多或正面临失传的险境。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出现“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上珠”的现象,这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重在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并组织专家队伍监督执行,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乔晓光先生认为:中国进入WTO经济发展的前20年,应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国策,并指出中国作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应有自己的国家文化遗产学院,应全面整体地对国家文化资源进行考察评估、统计规划,应在法规制定、遗产管理、人才培训、社区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有力的作用,建立起国家文化遗产信息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智能与技术信息支持。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教育价值,它是保持和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各级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的政策支持和一些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组织行为。

其次,各级各地的文化部门要制定特定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同时要营造维系各类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再次,政府应积极地宣传与扶持民俗艺术的现代传承。措施的落实不仅能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能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

最后,应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级各地的文化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相关部门和人员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认识,及时发现和利用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规律,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个性,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中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不仅是本民族性格的一种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她更有着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顯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具体说来,我们抢救、保护、弘扬、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号召广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增强凝聚力,从而能够使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我们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是从较高层次的抽象角度和历史的高度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它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想意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从而推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于思文.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