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岁月,以中医正骨之道辉煌祖国医学
——访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宏坤教授

2016-10-22 07:38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26期
关键词:郭氏正骨中医院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不负岁月,以中医正骨之道辉煌祖国医学
——访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宏坤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1936年出生的王宏坤教授,已届杖朝之年,虽须发皆白,仍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履矫健,脚底生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笑声朗朗。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精气神儿,老先生说,这主要得益于祖国医学近一个甲子的熏陶,得益于他60年来为千万患者解除病痛的欣慰和快乐,得益于他至今虽已81岁高龄,仍夙夜不懈地工作在临床一线,以中医正骨之道辉煌着祖国医学的千年荣光。

前段时间,电视剧《大国医》热播。这部电视剧是以河南洛阳平乐中医正骨的传奇历史为素材,以影视艺术展现了中医骨科的一段独特发展史。王宏坤教授60年的从医之路,就是从在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求学开始的……

工作中的王宏坤教授(左)

初涉医道,名师带出大医者

1959年,时年23岁的王宏坤考上了河南洛阳平乐正骨学院,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学生活。

尚未入学时,王宏坤就听说过有关“平乐正骨”的种种传奇,他知道“平乐正骨”也叫“郭氏正骨”,历经郭贯田、郭聘三、郭灿若等郭家族人代代相传,终使平乐郭氏高明而神奇的正骨医术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名震中华的一大中医学术流派,享誉中外;尤其是平乐郭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高云峰,更是一位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的女性。她是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的妻子。电视剧《大国医》的女主人公“云鹤鸣”,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

当时,身为洛阳平乐正骨学院院长的高云峰,与郭宗正、郭维淮被誉为 “正骨三杰”。王宏坤入学后,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意识到,要想当一名 “苍生大医”、“神医”,就必须从基础做起,不但要研习中医经典著作,还要涉猎更广泛的国学知识。那时,郭宗正老师常以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一段话教育他们。“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郭宗正老师还强调,大医首先是一个有极高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等,然后才能成为一位医学家。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王宏坤和同学们开始狂热地研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王宏坤都是在大学时熟读并领会的。

三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王宏坤带着被中医基础知识和典籍学养滋养后的身心,在洛阳正骨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

王宏坤教授回忆说:“临床实习与在校读书不同,跟着带教老师,每天都要接触患者。虽然自少年时起,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当这一天终于来临时,我才知道要想做一名称职的医生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刚开始实习的日子,我的心里整天充满了不安,担心万一治不好病人怎么办?但没过多久,我就平静下来了,因为正骨医院的大夫都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名医。有他们作为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我觉得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都不怕!为了真正掌握郭氏正骨手法,我几乎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为了真正领会老师示范的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如何用手法活筋、剥离粘连,旋转伸曲、松解挛缩,摆动摇晃、研磨盂臼的那一整套整复方法,一天到晚,不管是走着、坐着,甚至到了晚上睡觉时,只要手闲下来,就在自己身上扯、拉、点、按,练习各种手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了郭氏正骨手法的基本技法。”

王宏坤教授还说:“平乐郭氏正骨由平乐郭氏私家专有技术彻底成为国家宝贵的医学财富,由民间知识完全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中医骨伤科十分重要的学术流派。我和我们那些同学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既是第一批大学院校培养的外姓传人,可以说也是‘洛阳正骨学院’最后一批院校学生。”因为到了1962年7月,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洛阳正骨学院下马,更名为洛阳正骨医院。截至这一年,洛阳正骨医院共毕业了三个班的专科生和四个班的本科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中医骨科大夫235人。他们大部分成了新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杏林翘楚,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平乐郭氏正骨的宝贵医术,为无数的骨伤患者解除着痛苦……

术道并重,临床砥砺一甲子

经过三年理论和一年实践的学习,王宏坤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了,随后被分配到开封中医院,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医骨科医生。

“当时的开封中医院,只有六七十个医生,全院只有一个显微镜,根本就没有大型医疗器械。”王宏坤回忆说,初报到时,因为人才匮乏,开封中医院还没有开设骨科。他和一同分去的大学同学时兴武,便开始白手起家,共同创建骨科诊室。从此,开封中医院才算告别了没有骨科的历史。

开封中医院骨科初创之时,只有两个年轻大夫、两张桌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更没有X光机等骨科必须的检查设备,所以,每次遇到行动不便的骨伤病人,王宏坤都要领着病人或抬着病人到其他医院拍片;有时因病情需要,他还经常在X光线下随时正骨。就这样,在科室初创阶段,王宏坤硬是和同学时兴武凭着一个听诊器、叩击锤,两双手,一把用来削竹片的刀具,自治的固定骨伤的架板,开始艰苦创业,逐渐使开封中医院的骨科诊室有了名气,吸引了更多的骨病患者前来就诊。

在此期间,最令王宏坤难忘的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灾过后,很多伤员转到开封救治。当时,王宏坤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病,莫名其妙地发烧,最后居然瘦得皮包骨头,面容憔悴,四处求医一年了,病因也没找到,病情却一天天恶化。被疾病折磨了一年多的王宏坤,连他的家人都认为他“可能活不长了”。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王宏坤不顾自己也是垂危的病人,硬撑着从郑州家里返回开封中医院,投入了抢救工作。那时的王宏坤发着烧,大便带血,每天只能喝点儿稀汤维持生命。就这样,他本着要为唐山人民尽最后一点儿力的初衷,几乎是拼着性命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职责。那段时间里,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经他的正骨手法得以整复。一门心思扑在救治唐山伤病患者的工作中忙碌了一个月后,他在每天只能喝三次稀汤的情况下,在无数患者得到康复的同时,自己所患的那场“无名疾病”竟渐渐减轻,最终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王宏坤说;“人类的骨骼出了问题,一般都深藏在皮肉里。对于患者的骨伤病情,哪怕是在大白天,也相当于‘在漆黑的夜里寻找亮点’,这就要求骨科大夫不仅要细心,还要谨慎,不能有丁点儿的马虎。对于病人来说,却是伤在骨头、疼痛的折磨深在肌肉,而且,患者的病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鉴于许多病情的复杂性,中医骨科大夫在诊治病情时,不仅需要望闻问切,还要借助片子来进一步找准伤处,尤其是大夫使用正骨手法时,更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使患者尽早康复。”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凭着这样的深刻认识,王宏坤已经记不清经他的正骨手法治愈了多少骨伤患者了。20多年过去,到了1985年,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开始创建;1989年10月,该院开始创建骨伤科诊室,急需一位学科带头人,王宏坤从开封中医院调回了省城郑州,出任河南省中医院的骨科副主任。自此之后,他才算结束了长达27年与家人两地分居的漂泊生活。事实上,这已经是他接到的第五次调令了。由于开封中医院骨科的工作离不开他,前四次调令都被他瞒着家人偷偷压下了。然而,五次调令背后,却意味着长达27年的两地分居的坚守。但是,人生短暂,能有几个27年?

王宏坤在河南省中医院初任骨科副主任时,每天忙忙碌碌地带着十几名青年大夫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过近半年的辛劳,河南省中医院骨科诊室正式建立;但在科室初创时,为迎接外宾参观访问,他们搞卫生搞到深夜10点,王宏坤差点儿把命搭进去。那天夜里,在医院劳累了一天的他心脏跳动开始不太规律,感觉非常难受,上吐下泻,一检查才知道,原来他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情况危急,他当即住进了医院,直到一个多月后,他的身体才慢慢得以康复。

就这样,王宏坤凭着一颗大医之心,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到退休。他医术、医道并重,修身、修业兼济,为中医骨科的发展,奉献了大半生的光阴。

传道授业,让中医正骨薪火绵延

在近60年的杏林生涯中,王宏坤在继承郭氏正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融汇诸家,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正骨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正骨诊疗方法和方剂。在治疗筋伤时,王宏坤强调局部病变要结合全身变化;临床上,他采用伤科用药三法即“破、和、补”及手法整复,四诊合参、手摸心会、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药与手法相结合,将推拿手法作为治疗筋伤的主要方法。诊余时间,他还著书立说,在全国和省医学刊物,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40余篇,著书两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他还获得了两项省科研奖项;他研制的“脊得舒”、“熏蒸一号”、“熏蒸二号”方剂,专治颈肩腰腿痛;“栀黄止疼散”专治软组织损伤,热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60年间,王宏坤教授医治过数万名患者,他自己也从青年、中年,迈向老年。如今,年届八十高龄的他,仍然行走在医院与家庭之间,仍然奔赴在传承与创新中医骨科的路途上。然而,业内同道都知道,中医不同于西医。学习中医,要想全面继承老中医的一招、一式、一方、一法,靠的还是师傅带徒弟这种绵延了数千年的教学方式。仅仅自1969年至1988年,王宏坤教授就带徒十几名,共计四批。如今,这些学生均已成为河南省的中医骨科主力、学科领头人,正服务于临床一线。

1997年1月,退休后的王宏坤教授被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此后,他首先确立了邓素玲、王霞此两位学术继承人,带领她们学习经典,深入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在指导过程中,他要求她们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做临床时,必须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广泛开展临床研究,并进行创造性的临床实践;着重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同步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这两位学术传承人已经成为主任、科室学术带头人,成为骨科的骨干力量。

王宏坤教授自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工作结束后,又结合带徒经验,提出要全方位认真总结师承教学临床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发扬中医正骨特色,针对骨伤科常见的疑难病症,在理论及诊疗技能方面加以总结推广。

2012年,河南省中医院“王宏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宏坤名医工作室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理、收集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和影像资料等相关资料,形成电子版资料库;建立临床经验示教诊室、示教观摩室、名老中医资料室(阅览室)。其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王宏坤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并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工作室建立后,王宏坤教授招收弟子及学生十余人,通过跟师坐诊、收集典型病案、录音录像、专题讲座、访谈等文字、电子形式,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整理、运用推广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任务,完成研究型相关论著出版,院内制剂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及继续教育项目、人员进修培训等工作,以求最大限度、尽可能完善地保留保存王宏坤教授的专家经验,建立一支能够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中医骨科队伍。

自建立工作室后,王宏坤教授的第一批徒弟有董良、王勤俭;第二批有董良、毛开颜(已故)、史栋梁、孟庆良;第三批有王艳召、李文涛;第四批有杜绪召、王龙飞、郭会卿、苑媛媛等人。近期,又收了年已五十多岁的刘永良大夫为徒。

在带教工作中,王宏坤教授教育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医德。在他的工作室里有这样几句诗:“以忠为基、教为本,技艺精湛、心血汗。医德高尚为人贤,功德无量乐尔康。”他时常教育学生,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孝敬父母,刻苦学习,不怕苦和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明白为啥而学,为谁而习。他强调先要学习老师的技术,再学老师的经验。

如今,看着弟子的成长与发展,看着自己一生所学、所获在弟子们身上开枝散叶、更广泛地服务于患者,王宏坤教授便由衷地感到喜悦和自豪……

专家简介

王宏坤,教授,主任中医师。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二批指导老师,河南省颈肩腰腿病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伤诊疗中心终身教授,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原主任。1963年毕业于河南省洛阳平乐正骨学院。从事中医正骨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2008年6月,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2008年4月,被河南省中医院特聘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终身导师。2013年10月,被中华平乐正骨协会、中华正骨人才协会、全国传统疗法学会骨伤分会,授予“中华骨伤功勋奖”。运用中医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内服中药、外敷药膏、中药外洗透入疗法及祖国传统手法、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尤其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相关疾病及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骨坏死、强直性脊柱炎、老年肩、骨性关节炎等骨科杂病。他创制的院内制剂栀黄止痛散、脊得舒丸分别为外敷和内服药的代表。

猜你喜欢
郭氏正骨中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赵县中医院
阿堵物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太皇太后要跳楼?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郭子仪孙女:身处皇家,哪有岁月静好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