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市场因地制宜调整潜山县农业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2016-10-24 19:34高俊峰徐和平许诚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耕地

高俊峰 徐和平 许诚

摘 要:该文根据潜山县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以供政府和农业部门参考。

关键词:耕地;农业产业结构;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09-02

1 耕地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江淮之间,大别山东南麓,南北长约62km,东西宽约35km,土地总面积1 686.03km2,县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西北部位于大别山区,中部为山前丘陵、岗地,东南部为皖水、潜水下游两岸及长河汇合处构成的冲积平原。全县土壤分7个土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非地带性(隐域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潮土、水稻土及受山地垂直生物、气候带的影响而形成的棕壤,其中有13个亚类,42个土属,80个土种。

潜山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地形起伏连绵,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大小塘库星罗密布,是多种生物繁衍生长的良好场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潜山县通过围绕市场调产业、围绕品质调品种、围绕区域调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稳定粮食作物,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这一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工作重点。

从1985年开始,潜山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上以粮食生产为主,茶叶、蚕桑、畜牧养殖为辅,其中2010年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早稻、双季晚稻、单季稻)面积34 871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61%,小麦、玉米、其它谷物面积2 732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44%,豆类、薯类面积2 228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62%;油料(花生、油菜、芝麻)、棉花、蔬菜类面积分别为7 850hm2、3 012hm2、3 040hm2,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75%、4.89%、4.94%;麻类、糖料、烟叶、药材类、瓜果类面积220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35%;其它农作物面积7 636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4%。园地结构上主要为茶园、桑园,零星分布果园,其中茶园6 057hm2,桑园4 533hm2。林业结构上高山主要为用材林,中低山岗地除少量用材林外,主要为油茶、板栗等。畜牧养殖业中主要有牛、羊、猪、家禽、蚕茧、兔等畜牧饲养和鱼、虾、贝类等水产养殖。农林牧渔服务业目前有农业生态园、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几种形式。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以来,潜山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效,为农业增产增收带来了显著效益。但在结构调整和各种项目实施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农村人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 潜山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67hm2,达不到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生产上各家各户大同小异,基本是解决家庭粮食自给为目的,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 增产不增收 农民的种植习惯和“以粮为纲”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地区调整的特色产业步伐不快,路子不宽,发展规模不大,故增产不增收的矛盾仍然突出。

2.3 农民素质水平较低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作物年度之间价格波动较大,局限于农民的素质水平,一时难以适应。如20世纪90年代桑树的砍挖,就是由于蚕茧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造成的,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起伏较大,也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

2.4 对新型农业的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 农业结构调整受资金、资源、市场、技术等因素综合影响,要先走调研后调整,边调整边总结,边总结边加快步伐的路子,否则就很难做到结构调整协调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如潜山县的瓜蒌种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瓜蒌原本是野生植物,要大面积开发,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合理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十几年前,在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市场未开发的条件下,就盲目大面积推广,未达到预期效益,甚至带来损失,而今各种条件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3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业结构调整对策与建议

从农业生产来看,潜山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因此合理利用全县有限的耕地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已迫在眉睫,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3.1 用新的理念做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新一轮结构调整面临调整的矛盾层次深、要求高、难度大,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要适应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要;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到农村各行各业诸多矛盾的问题;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要适应WTO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整生产出既满足社会多种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既存在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存在着技术和市场的约束;既存在着体制方面的约束,更存在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的约束;既存在着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惯性的约束,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约束。

3.2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观念,从而适应农业新形势 极力抓好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在农业新形势下,必须抓住当前农产品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商品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3.3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水平,使耕地得到合理配置,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

3.3.1 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结构 坚持压劣扩优,压低效益种植扩高效益种植,压传统种植模式扩现代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0 000hm2以上,油料作物面积达10 000hm2,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

6 666.67hm2,蔬菜面积达4 000hm2,其中重点建设专业蔬菜基地333.33hm2,设施栽培蔬菜的比重达到20%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85%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茶园面积达8 000hm2(其中良种茶园

4 000hm2),瓜蒌基地面积达3 333.33hm2,发展桑园总面积达到5 333.33hm2。

3.3.2 结合农业部水稻、油菜高产攻关项目,调整品种结构 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良种,使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3.3 围绕六大特色产业调整结构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潜山县传统优势农产品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等,大力宣传贯彻县政府关于推动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文件要求,强化推进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发展“一村一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经济。加快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畜牧富民工程”为载体,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生猪、肉禽生产,加快蛋禽生产。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畜产品安全生产。(2)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利用自然资源、区位、人文、农耕、生态等优势,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片、示范点。

3.3.4 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区域规模经济 根据潜山县耕地地力分级和质量评价结果,以及水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现状,按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规模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着力发展区域规模经济。西北山丘区官庄、黄柏、槎水、塔畈、水吼、五庙、黄铺、痘姆、天柱山、龙潭等乡镇重点发展茶、桑、板栗、瓜蒌等经济作物,开发有机茶和高山蔬菜;中部岗地区源潭、黄铺、余井、天柱山、梅城、痘姆、王河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瓜蒌,开发庭院经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东南圩畈区油坝、王河、黄泥、梅城、天柱山、余井、黄铺等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特种水产养殖,开发蔬菜产业。

3.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严禁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既不能一管就死,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控,搞好服务,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投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将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引向深入。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时节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