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措施对油菜“浙油50”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

2016-10-24 06:23郑国宝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产量

郑国宝

摘 要:以双低油菜新品种“浙油50”为材料,研究其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对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但是对油菜产量没有显著的提高;油菜移栽产量最高,且与直播、穴播的产量差异显著;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种群结构,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产量。

关键词:栽培方式;种植密度;“浙油50“;油菜菌核病;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42-02

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目前我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多达700万hm2[1]。由于常年连作,油菜菌核病在我国连年重发,造成损失较重,其中以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发生最为严重,每年发病面积在470万hm2左右,产量损失5%~25%,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2],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和油菜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发生,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是培育抗病品种,但是目前为止还未找到菌核病免疫类型,培育油菜抗病品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是化学防治杀菌,但防效依赖于施用时间、植株发育阶段及环境等条件,且残留农药对人类健康不利,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人们越来越迫切开拓多种途径来控制油菜菌核病。近年来,大力提倡利用栽培措施来控制双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本试验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浙油50”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浙油50”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及产量的影响,为大田生产防控菌核病、减少产量损失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是由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浙油50”,此品种具有高产、高油分、低芥酸、低硫苷的特性。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5—2016年实施,地点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一大户田块,前茬为中稻,田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

1.2.2 试验方法 试验设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栽培方式,即选择同一种植品种‘浙油50,设置3个处理,直播、穴播及移栽,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均为30m2,直播、穴播于10月3日进行常规播种,移栽的9月27日播种,10月30日移栽,后期土、肥等管理统一。不同种植密度,即设4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即为27万株/hm2(N1)、45万株/hm2(N2)、63万株/hm2(N3)、81万株/hm2(N4),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30m2,随机排列。于10月9日统一直播,N1、N2、N3、N4每小区播种量分别为7g、12g、14g、16g,11月14日按不同的种植密度定苗,确保各小区的株数与试验的要求吻合。定苗后,后期的施肥与管理水平相同。

1.2.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油菜的角果发育后期(2016年4月22日),采用油菜菌核病4级分级标准,不同栽培方式的每小区随机抽取20株,不同种植密度的每小区随机抽取30株,调查茎发病情况,计算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对各试验小区进行理论测产。理论测产即单位面积随机抽取3点(选点尽量靠近田块中心,不可取边行),每点取1m2调查1hm2株数,再从中随机取20株调查单株角果数,再随机选取20个角果,调查每角粒数。理论产量(kg/hm2)=1hm2株数×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取前几年的平均数)/1000000通过茎发病率及理论测产,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试验所得数据,采用平均数、多重比较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 品种‘浙油50进行直播、穴播及移栽种植的情况下,对油菜菌核病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1)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直播、穴播,移栽),直播的茎发病率最低,为20.0%,穴播、移栽茎发病率分别为28.33%、38.33%,。由此可以看出,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油菜菌核病的蔓延,可能原因是直播密度相对较大,植株长势弱,分枝少,反而通光性相对好一点,使得茎发病率相对偏低,总体上看,直播、穴播,移栽之间病情指数相差不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2.22、16.67、18.33,无显著差异。

从表1来看,移栽的田块产量最高,为4 265.25kg/hm2,且与直播、穴播的产量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移栽的密度小,植株长势好,分枝数多,单珠角果数多,产量也就增加。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菌核病及产量的影响显著。在同一品种(浙油50)、同一播期、同一栽培方式(直播),同一管理的条件下,田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表2)显示: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茎发病率不断上升,病情指数不断增大,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密度为27万株/hm2(N1)的田块,油菜菌核病偏轻发生,茎发病率为14.44%,病指8.15,与其它三组差异显著。当密度由45万株/hm2(N2)升高到63万株/hm2(N3),茎发病率有所上升,但N2、N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病情指数增加了9.63,两者之间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呈现上升的趋势。当密度由63万株/hm2(N3)升高到81万株/hm2(N4),茎发病率和病指仍在上升,茎发病率分别为36.67%、42.22%,病指分别为27.40、31.11,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低密度种植如N1、N2,由于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少,植株的通光性好,能减轻浙油50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为增产提供保障。高密度种植如N3、N4,尽管在数量上有优势,但是造成植株通光性差,影响产量。

从不同密度的理论测产(表2)就可以看出,N2的产量最高,为2 896.05kg/hm2,且与其它3个处理差异显著。密度N1产量次之,为2 637.15kg/hm2。N3、N4产量分别为2 392.95kg/hm2、2 374.95kg/hm2,与N2的产量相比,减少约360kg/hm2。因此,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种群结构,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3 小结与讨论

由于受菌核病的影响,油菜减产较严重,通过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对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大意义。袁卫红等通过不同种植密度试验表明,直播密度的对双低油菜菌核病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合理密植可有效控制或减少双低油莱菌核病的发生,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为增产提供保障[3]。而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但是对油菜的产量没有显著的提高;油菜移栽的密度相对小,单株分枝多,田间阴蔽湿度大可能造成了茎发病率增加,但是理论产量是三者间最高,且与直播、穴播的产量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植株分株多,单珠角果数多,使得产量增加。由于油菜角果发育期雨日多雨量大,雨量比往年同期多三成以上,今年油菜菌核病发生普遍偏重;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种群结构,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在本试验中,由于移栽的特殊性,使其与直播及穴播的日期不一致,是否因为播期的不同导致了油菜菌核病发生与产量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忠,邵兴华,肖红艳.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67-471.

[2]易红娟,孙雪梅,张洪进,等.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辨别模型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100-101.

[3]袁卫红,刘宁,王小武,等.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油菜菌核病抗耐性的影响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5):855-857.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