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践基地在大学生教学中的应用

2016-10-24 07:52陈敏敏彭芳珍闵小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大学生

陈敏敏 彭芳珍 闵小军

摘 要:当代大学生教育要推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文以科研实践教学基地“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在当地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归纳了科研实践基地在基础实践教学、自主创新性科研、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阐述了科研实践教学基地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科研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149-02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既需要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更离不开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要素。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如PBL模式教学[1],基于科研课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2],本科生导师制模式[3]等。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生活在长江中的珍稀鲸类动物。随着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成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中仅存的鲸类[4]。目前,长江江豚数量仅剩约1 000头,远低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其中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已不足500头[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已在物种保护红色名录中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级。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种,其种群的灭绝与濒危说明长江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保护已成为长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始建于2008年,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庆市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内。2014年4月救护中心成功地救护了5头江豚,目前暂养在西江救护中心,生长良好,并于2015年6月成功诞生了国内首例围网内自然诞生的小江豚。目前,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已成为江豚保护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及当地高校大学生重要的科研实践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高校教师在此开展科研项目,并有大量大学生来救护中心学习,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和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救护中心在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科研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科研实践基地在大学生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纳,阐述了科研实践基地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和作用。

1 基地实践教学

基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开展“流动课堂”。濒危动物长江江豚在救护基地进行救护、饲养和繁殖等涉及生物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如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均可开设流动课堂学习。高校在基地开展的《动物学》教学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动物学》其本身是有趣的,但若只通过课堂教学,其趣味性往往被模式化的PPT和教学语言以及大量枯燥的知识点所磨灭。西江救护中心除去生活在此的6头长江江豚外,展览室还保存有2具长江江豚骨骼,以及大量有关长江江豚演化史、分布区、生活习性等图展。在此处开展长江江豚形态结构特征等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和演化史等,让学生在参观长江珍稀鲸类动物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基地实践教学不同于校内实验室教学,以《动物学》为例,高校《动物学》课程均配备了实验课,实验课上会展现课堂上所讲到的代表动物,实验教师也会也会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述各代表动物的特征。但这种教学本质上还是教室里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因此常常出现实验室只有部分学生在做实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旁边观看的现象。而科研基地教学则是将学生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这个环境又是被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所包围的,但却不是以枯燥的、文字的或者PPT的形式展现,而是鲜活的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展览馆展出的标本和展板等。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江豚,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会带来主动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穿插基地实践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了学习氛围,是一种值得开展的教学方法。

2 大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性科研

科研是西江江豚救护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人才和设备的限制,该中心难以开展科研工作,而当地高校教师和学生则急需开展一些科研工作,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最终通过“校地结合策略”,西江救护中心对当地高校全面开放。大学生经由学校许可,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探索性科学研究活动,除去基础实践教学,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也成为了当地高校大学生开展探索性科研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大学开始学习各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初步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对科学研究领域充满好奇,萌发很多科研问题和研究思路,并有强烈的实践愿望,科研实践基地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新科研平台。学生可以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回答提出的科研问题。开展探索性科研,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体验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如何通过专家学者反复的实验获得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加了解知识获得的背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今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基础。自2008年至今,每年当地高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参与到听取相关学术报告,参与江豚保护相关科研活动。2013年,由安庆师范大学于道平教授指导的学生作品《长江江豚集中死亡性原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荣获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特等奖,以及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三等奖和交叉创新二等奖。

3 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从大三才开始,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实验进行,撰写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稿和定稿,整个过程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而这一年也是准毕业生最关键的一年,考研的学生正在紧张地准备考研课程,不考研的学生在实习和找工作阶段,所以真正用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非常少,且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上心,指导老师辅导起来难度大,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合格等严重问题。若有科研基地做支撑,学生可以在开展创新性科研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让平时的科研内容成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准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平时做的科研内容就是在做毕业论文,到了大三阶段,毕业论文实验内容以基本完成,只需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撰写毕业论文。这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让他们在考研和找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一举两得。

4 应用知识,开展公益性活动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科研平台,也是校园联系社会的窗口。长江江豚是长江中仅存的鲸类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种。长江江豚种群目前处于极濒危状态,长江江豚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关注。保护长江江豚不仅是保护该物种自身,更是保护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在各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中,长江江豚都是代表性物种。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每年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活动,面对社会和大中小学生,其中不乏大学生自主组织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环保意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意识和素质,大学生参与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活动,不仅让知识学习和服务社会一体化,更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5 结语

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应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坚持科教结合,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主动学习、知识创新、科研实践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实践基地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公共管理类课程PBL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52-153.

[2]牧振伟,赵涛,李琳.基于科研课题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外资月刊,2012,17:222-222.

[3]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64-65.

[4]Wang D.Population status,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54:3473-3484.

[5]Mei Z,Zhang X,Huang S,et al.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On an accelerating path to extinc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4,172:117-12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大学生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