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促进措施探讨

2016-10-25 06:00刘明华王晖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福州大学毕业生科学

刘明华 王晖强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促进措施探讨

刘明华王晖强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随着资源的日趋枯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立与发展。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措施的对策与建议。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就业;人才培养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资源循环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从而资源循环产业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促进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学科,该专业的创立是基于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方针的指导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它是培养具备扎实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以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新成立的学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术水平、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资源循环专业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等问题,这些已成为资源循环与工程专业亟待解决和思考的方向。

1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于2010年,目前开设该专业的有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近30所大学,平均每年毕业学生约为1200人。福州大学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是在环境工程专业等老牌专业基础上开拓创新出的一个全新的培养体系。福州大学是全国首批创建该专业的高校,并且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福建省也是首个创立该专业的高校。以福州大学2015、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6届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表

从表一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呈现的特征:

1.1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就业人数少

从2015、2016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得出,毕业生去政府的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数只有1人,占就业人数的1.7%。基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是福州大学前两届的学生,对相关政府部门职位了解程度不深,并且由于编制等问题,政府部门对资源管理人员的质量要求较高,导致拥有较大的就业压力。

1.2资源循环相关的企业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从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得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就业率逐年增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我国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的子产业。国家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的重视不言而喻。然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行业技术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认识不全面、市场秩序混乱、回收环节少、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偏低、利用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二次污染严重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并且我国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方式和对象以及其发展在理论界和产业界并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导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资源循环专业的人才来解决,因此资源循环相关企业将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归宿。

1.3考研、留学趋于理性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涉及人文、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因此攻读研究生的专业选择性较多,该专业学生可以直接攻读环境、冶金、材料、矿业和化工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福州大学2015、2016届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中考研率高达31.6%,2015届毕业生中有三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庆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兰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及东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有六个学生攻读福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2016届毕业生中有三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外高校深造,四名毕业生分别考入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四名毕业生进入福州大学读取研究生。

1.4跨专业就业比例减少

从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得出,资源循环与科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跨专业就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从2015届毕业时的51.7%降低至2016届毕业时的25%。跨专业就业的比例大幅度减少是基于国家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大力扶持,重视程度也一度处于上升阶段,这一数据将会在未来几年降至一个低值。

福州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处于创立初期,学生培养的规模较小,并且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发展,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且社会的现状以及企业发展情况等也将会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

2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2.1市场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

我国的资源循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的综合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我国资源循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在我国政府不断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之下,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迅速,并且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测算,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已有2800家企业的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超出国内GDP增长率的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欠缺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技术,导致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并且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现象,不利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循环经济的试点在各省市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逐步开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建了资源循环再生产业园区,扩增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然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时间短,并且培养资源循环行业人才的科研院校相对较少,目前培养的学生规模不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且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对比于相邻学科,其专业基础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学科的建设难度较大,因此该专业领域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仍难以得到缓解[1]。

2.2毕业生的观念有待转变

针对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观念对学生的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毕业生们优先考虑的是薪酬、福利、工作地点等,多数毕业生都会优先考虑留在大城市就业,对基层就业较为排斥。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加上父母对毕业生错误的就业指导,都希望尽量在政府部门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的招考,才会普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毕业生的观念,会导致就业方向出现偏差,改变观念,拒绝“眼高手低”。并且毕业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应当提高书写水平、英文实际应用水平等能力的培养。

2.3学生技术水平、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性极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个人培养计划中专业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并且企业也希望员工有精湛及领先的技术水平。然而,在专业创办初期,实验与教学模块还是很不完善,因此学生各方面能力无从得到适宜的提升;同时,当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使用的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会因此缺乏对原理的认识以及操作动手能力的锻炼。并且资源循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一般规模都较小,只能同时吸收少量的实习生,因此学生只能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基于企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学生所得到锻炼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再加上近年来很多刚起步的资源循环的新兴企业为了规避麻烦,并不愿意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这使得众多高校大学生的实习陷入困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与提升。

从近几年的招聘情况分析得出,企业在招聘中更喜欢招收具有几年从事相关专业经验的人员,技术人员或工程师类的群体是“越老越值钱”。就大学毕业生而言,缺少的正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也需提高,无法给用人单位迅速的创造经济效益。因此许多资源循环工程相关企业要求招聘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极大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4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福州大学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由“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而成,创建于2011年,属于创立初期,在专业培养中存在着学生生源规模小,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少,专业建设存在一定缺陷,人才培养方面等面临着各种挑战。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跨学科的专业领域,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学院,主要设立在各大高校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工程学院等,导致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等模块受到学院其他专业的影响较大,从而使得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因此,应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设置,这将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

2.5社会认可度不高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目前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不少专家指出,“中国不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缺的是社会认可度”。而社会认可度来源于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优秀的资源循环工程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固然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重要,但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是依靠社会、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推动。增强民众对资源循环的认识,才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3 促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3.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中,企业招聘存在的现状是它们看重应聘者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并不是将学生成绩作为选才的唯一标准。而且看重工作之后是否能够及时上手,为企业创造效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问题,根据如今的教学现状,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在课程中灌输专业前沿的东西,包括实践经验等。在课程实验中,采用实践实验与课程相结合;在认识实习中杜绝走马观花,应当增加学生亲手实践环节等;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专业负责人可以与企业协商,安排学生轮岗实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有系统的了解,对生产实习有深刻的体会。在最终的毕业论文或设计阶段根据市场需要以及学生个人特点。

3.2做好学生心理调试工作

学生应当加强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对专业树立起就业信心。基于资源循环工程企业是“朝阳”产业,国家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必然会加大对资源循环工程企业的关注程度。现如今,国家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出台了许多实时政策和基本要求,政府和企业也逐渐加大了对资源循环工程行业的关注与投入,因此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接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与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定位,掌握相应的就业技巧,自动自信去选择人生的发展机会[2]。在就业观念上不能抱着昨天的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应当降低对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后立业。调整就业观,依据自身条件,本着学技术累经验的观念从基层做起,到企业去学习专业相关的能力,降低对薪酬、福利、工作城市的要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招聘员工看重的是就业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对于刚步入企业的毕业生,应当调整心态,注重企业提供的锻炼机会,认真学习技术,积累经验[3]。

3.3提升毕业生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以及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就业的情况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针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问题要不断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而成。因此把握专业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对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个平台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大胆地锻炼各项能力,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升。同时,不断地从工作实习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理念,时刻不忘历练自己、培养自己,使自身的职业素质得到升华[4]。

针对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学校也相应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是大班教学,并没有按照每个学院的性质以及专业进行专门的分类指导。对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就业指导与专业情况相结合,开展有目的性的就业指导。结合不同的就业渠道,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把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旨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5]。

4 小结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2010年开创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创立对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从2015、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得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出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就业人数少、资源循环产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考研留学趋于理性以及跨专业就业比例减少等情况。从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得出四点原因,包括市场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学生技术水平与动手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设置有待完善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本论文提出优化教学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做好学生心理调试工作以及加强专业的职业规划引导等措施改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

[1]刘以凡,刘明华,林春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102-104.

[2]张秋根,邱贤华,杨莉.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江西化工,2007(4):154-156.

[3]蒲清平,刘芳,王丹云.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12-114.

[4]邹虹萍.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界,2009(2).

[5]马丽丽,游少鸿,林华.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促进措施探讨——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50-51.

G459

A

1673-9884(2016)07-0071-04

2016-06-05

刘明华(1970-),男,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福州大学毕业生科学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点击科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科学大爆炸
福州大学喜迎建校60周年
科学拔牙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