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女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
——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学生为例

2016-10-25 06:00谢亚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刻板

谢亚妮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幼师女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
——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学生为例

谢亚妮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本研究以幼教职业为切入点,主要以幼师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量表对179名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女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幼师女生有双性化特质的人偏多,双性化性别角色在不同年级有显著差异,年级越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越强。为此建议,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师女生的双性化特质,为女生搭建展示个性与风采的平台。

幼师女生;职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关系;调查研究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幼儿师范生。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前教育基本以女性为主。正是这种女性偏多的专业,关注幼师学生的性别角色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的目的

按照贝姆的双性化理论模型,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人其心理最为健康,更能适应社会。[1]所谓双性化,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等特质,尤其是在心理特质上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优点与长处。[2]男幼师在幼教界是稀缺资源,研究表明[3],男幼师对幼儿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来看,男生加入幼师这一行列的还是较少的。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去关注女幼师学生性别角色的特点显然就很有意义,特别是双性化特质的探究,这将有利于未来对幼儿的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信息的高速发展,媒体媒介信息传播的迅速化,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一些网络的流行术语,如“伪娘”、“女汉子”,这些新兴词语,改变了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传统看法。在校园中也常见一些女生剪短发,把自己打扮成类似于男生的样子。幼师女学生在这种别样的性别角色行为下,到底有怎样的心理特点,这就值得进一步研究了。

二、研究的对象

纵观近五年有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仍趋向于传统看法,即无论是在传统观念下还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对男女性别角色行为的看法还是趋向于传统的观点。[4]本研究以幼教职业为切入点,主要以幼师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在校五年制的女生对职业的看法是否存在性别刻板现象。幼儿园里女性教师居多,这种的职业特殊性,学生若存在性别刻板现象,将来走上幼儿教师岗位,会不会影响她们对职业的看法,自身也存在刻板现象。为此,研究幼师女学生的性别特点是为了进一步指导她们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行为提供帮助。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工具

(1)贝姆性别角色量表。采用我国学者修订过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此量表共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其中男性化特征的词20个,女性化特征的词20个,中性化20个。本量表是一个7点量表,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从1到7给自己打分,然后计算均分,若男性特征的20个测题中分数很高,则是男性化特质。如果是女性特征的20个词中分数很高,则为女性化。如果两者的均分都很高,则为双性化。反之,若两者的均分都很低,则为未分化。

(2)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采用周秀艳[5]在硕士论文中所编制的《职业刻板印象问卷》,作为测查女幼师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工具。

2.被试选择

选取五年制1-4个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以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90名幼师学生作为被试,其中,一年级54人,二年级42人,三年级39人,四年级44人,全部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

3.问卷施测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剔除一些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共有179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女幼师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比例较大

表1 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表

由表1可以看出,在女幼师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特质的有44人,占有24.6%。偏于男性化特质的有20人,达到11.2%。偏于女性化特质的有23人,达到12.8%。虽然还有51.4%的女幼师生是属于未分化的,但是,可以看出,性别角色双性化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2.不同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存在显著差异

对女幼师学生性别角色的类型在年级之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年级上的卡方检验

由表2可知,不同年级性别角色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年级其性别角色类型也不同。具有双向化特征的性别角色在二年级表现得较为明显,偏向于男性特质的性别角色主要是四年级的女幼师学生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女性化特质的性别角色倾向在三年级表现得较为突出。

3.性别角色类型生源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对女幼师学生性别角色的类型在生源地之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生源地上的卡方检验

由表3可知,女幼师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未表现出生源地的差异,即不存在生源地的性别角色类型不同。

4.女性职业刻板印象不同年级有显著差异

对女幼师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不同年级和生源地之间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年级和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M±SD)

由表4可知,女性职业刻板印象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对女性的职业刻板印象随年级不同而不同。进一步的LSD事后比较发现,一年级的女幼师生在女性职业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的幼师生,这说明,一年级的女幼师生比四年级有更重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特别是对女性从事何种职业有较顽固的刻板印象。而关于男性职业的刻板印象则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在生源地上,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也不存在差异性。

5.性别角色与职业刻板印象之间无显著差异

以性别角色类型为变量,对女幼师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说明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存在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女幼师生所持有的性别角色类型并不影响她们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五、讨论

1.幼师女学生有双性化特质的人偏多

与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相比较,女幼师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带有双性化的特点。这一结果,也较符合当前社会对性别的看法,特别是随着“女汉子”、“假小子”、“女强人”等词语的出现,影响着人们对性别的看法,也影响着人们的性别行为。由表1可知,女幼师学生表现出男性化特质的比例占到了11.2%,而完全女性化特质的性别角色也仅有12.8%。这说明这些女幼师学生不再仅仅只有温柔、感性、情感易变的特点,也可以有果断、坚决、自强的,能够独当一面的特点。这是种男性化特质的性别角色类型有助于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幼儿动手的能力和冒险的精神。[6]

2.双性化性别角色不同年级有显著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双性化性别角色呈抛物线的趋势,在二年级达到最高,到了四年级又降低下来。这可能是因为在一年级的时候,刚刚入学,关于性别角色的看法还受传统观点的影响,性别角色行为的自主性较低。到了二年级,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这时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影响着日常生活。加之学生接受新内容的迅速性,极易受主流媒介、网络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就会从内心出发表现出自主的性别角色行为。到了四年级,开始面临着就业准备,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学生可能就会适当装饰,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行为,即女孩子该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双性化教育还不够,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性别角色类型。从有关双性化的研究来看,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是一种较佳的心理模式。[2]

3.年级越低女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越强

从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不同年级间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一年级的女幼师学生对女性职业刻板印象要强于四年级的女幼师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女幼师学生受到固有的观念影响,对女性该从事何种职业存有固定的看法。到了四年级,已经经过了见习、实习,对即将从事的幼儿教师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幼儿园的工作是以女性为主的工作,在男性较少的工作环境里,女性很多时候要去完成本该由男性要完成的工作,逐渐淡化了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四年级的女幼师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确定的方向,对女性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显得不再重要。

4.性别角色不影响职业性别的刻板印象

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检验,发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女幼师学生性别的角色类型并不影响她们对职业性别的刻板印象。这一结果与周秀艳[5]的结果不一致,但与姜晓琳等[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五、建议

1.有意识地培养幼师女生的双性化特质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与讨论,发现女幼师生的性别角色类型还是趋于双性化,这是有益的一面。当然女幼师学生双性化的特质并未十分稳定,不同年级之间的性别角色类型存在差异。这警示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师生的双性化特质,特别是对于女幼师学生,虽然男幼师学生已经有人开始加入幼教界,但毕竟是极少数,想扩大招生规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优惠条件,倒不如在培养幼师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女幼师学生的果敢、大胆、刚强等具有男性化的特质,同时也要注重温柔、和蔼、亲切等带有女性特质的培养。

2.为幼师女生搭建展示个性风采的平台

虽然女幼师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性别角色类型并不影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发现,女幼师生对女性从事何种职业存有刻板的印象。这启示我们,虽然社会上对女性的评价带有“假小子”、“汉子”的倾向,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较弱的。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多鼓励女生去创造,去尝试,并提供展示自我个性与风采的平台。同时,也应注意到女性的特殊性,在教育她们要勇敢的时候,也要去保护她们,教她们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1]王道阳,姚本先.Bem双性化理论模型的重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35-38.

[2]郑莉,杨梦莹.双性化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47-50.

[3]甘在燕.提升男幼师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5(17):63-65.

[4]郑燕,魏祝晓娜,葛列众.全国大学生性别角色观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3(4):339-347.

[5]周秀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刻板印象、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姚继斌.幼儿园呼唤男教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04-105.

[7]姜晓琳,王鹏,王美芳.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66-368.

G471.2

A

1673-9884(2016)07-0101-03

2016-05-05

谢亚妮(1984-),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双性化性别角色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