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并发症的影响

2016-10-26 06:32张丽周晓玲朱姣孙蓓
肝脏 2016年8期
关键词:栓塞原发性血肿

张丽 周晓玲 朱姣 孙蓓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并发症的影响

张丽周晓玲朱姣孙蓓

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进展较快,大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死亡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介入治疗是经导管将栓塞剂填塞于肿瘤床和阻塞肿瘤的供血动脉,或者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于肿瘤病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化疗效果[1]。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明显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肝肿瘤的常用的、有效的微创方法[2]。但介入治疗术后也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穿刺处出血或血肿、栓塞后综合征、尿储留、下肢水肿等,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肝肿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实施风险管理和预见性处理,能降低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我们对肝肿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并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39.6~78.3岁,平均(58.4±7.2)岁;病程1.5~11.6个月,平均(5.4±2.2)个月。原发性肝癌95例,转移性肝癌16例,复发性肝癌9例;单发病灶97例,多发性病灶23例;肿瘤直径4.2~11.5 cm,平均(6.9±2.4)cm;均经一侧股动脉穿刺,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18例,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化疗30例,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化疗+明胶海绵栓塞72例;首次介入治疗33例,平均手术次数为(1.86±0.45)次。按照入院日期的单双数的数字表示法,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营养状况、肿瘤类型、分期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经临床、体征、B超、CT、MRI和AFP检测,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行组织学检查,按照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的诊断标准确诊[3];分期在中晚期,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具有介入治疗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恶液质期,合并终末期肝病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严重衰竭,无民事行为能力或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临床诊疗护理,碘油乳剂等药物过敏史等。

三、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术后给予心理辅导、穿刺部位压迫、密切监测、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肝肿瘤疾病相关知识、心理辅导、饮食指导、体能锻炼、日常活动安全性等健康宣教,由专科医生护士共同制定介入化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恢复情况,给予个体化锻炼康复措施(见表1)。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和实施,密切观察患者锻炼的内容和效果,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每天进行效果评价,了解患者对手术治疗和康复锻炼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四、 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χ2检验比较。应用SPSS 19.0软件统计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计划表

结  果

将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在穿刺处血肿或出血、发热及腹痛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呃逆呕吐、尿储留、下肢水肿和麻痹性肠膨胀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护理结果的比较

讨  论

原发性肝癌起病较隐匿,发展迅速,约有70%的患者确诊后已失去最佳手术时机;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4]。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术能有效地控制和缩小肿块,使部分患者重新获得手术切除肿块的机会,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预后;肝区疼痛等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5]。但介入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对临床治疗效果和医患和谐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挖掘新的科学的治疗护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患者早期病情改善,更能预防各种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6]。

介入治疗后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大多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欠佳,操作过程中反复多次穿刺、压迫止血不够充分,或者患者术后活动过早,功能锻炼不够科学合理等原因所致。以往较多的观点是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穿刺处加压包扎和压迫,穿刺侧肢体24 h内制动,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7]。患者卧床时间较长,不习惯在床上排尿,会影响膀胱舒缩功能,易发生尿储留,增加尿路感染的几率[8]。

我们针对患者卧床、穿刺部位压迫和穿刺侧下肢制动过久,以及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等缺陷,制订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计划表,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实施。术后穿刺侧下肢抬高制动,早期即行踝泵运动,动态监测穿刺处有无延迟性血肿和出血,术侧肢体远端的肤色、温度、湿度、感觉和动脉搏动等情况[9]。早期功能锻炼并没有增加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发热、腹痛、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在穿刺处血肿或出血、发热及腹痛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术后6 h内早期床上锻炼和8 h后早期下床活动,不会增加穿刺部位血肿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刘林英等研究的结果一致[10]。患者由于术后及早在床上锻炼,早期循序渐进离床活动,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了术后尿储留、尿路感染、恶心呕吐、呃逆和麻痹性肠膨胀的发生;抬高下肢和及时踝泵运动,促进了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了下肢水肿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两组在呃逆呕吐、尿储留、下肢水肿和麻痹性肠膨胀等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有显著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功能锻炼,使患者实现了“早离床、早活动、早出院、早恢复”的康复目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加强,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术后康复,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改善了预后,同时也提升了医疗护理质量,促进了医患和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治疗方法。

[1]马海庆.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中国医学创新,2011,22:130-131.

[2]陈卫,邓俊,陆忠华,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及影响因素.肝脏,2014,19: 28-30.

[3]徐从翠,宋卫芹,乔艳.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88-489.

[4]田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体会.河北医学,2011,17:1684-1685.

[5]胡海东,张见增,安维民.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278例疗效观察.肝脏,2015,20:776-778.

[6]刘世丽.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与护理.河北医药,2011,33:2706-2707.

[7]袁金丹.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早期体位及制动时间的护理干预.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34:1991-1992.

[8]黄丽姝,杨洁云.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问题和护理干预.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587-1589.

[9]陈玲,江怀芝,黄培英,等.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51-1153.

[10]刘林英,周丽平.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对术后康复的影响.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 59-60.

(本文编辑:茹素娟)

710061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6-02-20)

猜你喜欢
栓塞原发性血肿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