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6-10-26 06:32陈美玲周蓉周俊霞
肝脏 2016年8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肺结核依从性

陈美玲 周蓉 周俊霞



目标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陈美玲周蓉周俊霞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病情缓解后常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加重,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肺结核有卷土重来之势,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机体抵抗力较差,抗感染能力减弱,是肺结核的易感人群。因此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两种疾病互相影响,使患者的的免疫力下降,病情更加复杂,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中断治疗,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理健康[2]。大多患者患病和治疗时间已久,治疗依从性较差,明显影响着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实施目标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并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传染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颁布的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为:终末期肝病,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精神性疾病等。其中,男性48例,女36例;年龄31~68岁,平均46.8±6.5岁;痰菌阳性18例,痰菌阴性66例。按照入院日期单双数的数字表示法,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病情监测、用药观察、饮食管理、心理辅导和出院指导等传染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制订个体化的护理管理目标,从宣教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等方面予以实施。

(一)目标管理组织的建立以病区为单位,成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目标管理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分别选择4名具有中级职称、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较好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的医生和护士担任成员。主要职责是根据院护理部的要求,结合传染病区护理的特点,制订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目标管理方案,对该主诊组的患者实施目标管理工作的个体化护理目标的制订和具体落实。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体检,掌握患者目前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分析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心理评分和治疗依从性等情况。根据该类患者普遍存在的对疾病认知度较低、不良心理反应突出、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较低的特点,结合初定的目标管理方案,提出该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目标,要求患者的疾病认知度达到85分以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低于35分,治疗依从性达到95%以上,肝功能正常率和痰菌转阴率达到80%以上,药物不良反应率控制于25%以内,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明确每位管理成员应承担的任务和时限,并将每个人的目标达到与否与质量、效益挂钩[4]。

(三)落实个体化管理措施1. 宣教指导:管理组成员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阐述慢性乙型肝炎和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利于疾病恢复[5]。指导患者坚持科学合理服用药物,初步掌握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理解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负面影响与护肝治疗之间的必要性,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人文关怀: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良好的诊疗护理的环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 心理干预:该类患者因为患病已久,多次反复发作,且呈渐进性加重,大多存在着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抑郁多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6]。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四)不断评价和完善管理方案病区目标管理组每个季度将目标管理取得的结果在病区医疗护理质量总结会议上进行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将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保留下来,让全体医务人员分享和借鉴。重点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意见和措施,作为下一季度目标管理工作的重点,使传染病区病人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持续性改进。

三、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时或实施1个月后,了解和统计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肝功能正常率和痰菌转阴率等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率等指标,再次行SAS测评。发放病员满意度测评表,了解患者对目标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未发生医患纠纷和差错事故,无心理突变病例。将两组患者目标管理结果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在患者对疾病认知度、SAS、治疗依从性、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目标管理结果的比较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属于高发地区,尤其在沿海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近10年来一直位居各种肝病住院患者首位,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7]。患者的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情逐渐加重、劳动力和生活能力进行性下降。较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有肺结核,这两种疾病互相影响,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棘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肺结核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然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明显的损害,加重肝脏功能的异常,甚至可以发展为重症肝炎[8]。大多患者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反应,降低了治疗依从性,影响和制约着临床诊疗护理和患者的疾病恢复,给予适宜的护理干预显得非常重要。

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广泛应用在护理管理中,将护理部的整体目标逐次转变为各层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建立管理的目标体系,实施具体化的管理行为。要求护士对患者全面负责,有利于护士素质的提高,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

我们根据传染病区的医疗护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制订出符合我科实际情况的病人目标管理方案[10]。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护理体检和诊断,掌握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体化管理目标,并从宣教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等方面予以实施。经过目标管理的观察组与采取常规措施的对照组相比较,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明显提高,改善患者的焦虑不安、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能基本掌握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观察病情变化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药物不良反应率有效降低,促进了疾病恢复和改善了预后,明显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和谐,使传染病区的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有效的改进。

[1]叶香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21.

[2]苏丽芳,张晓丽,邓蝉娥.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13,11:228-229.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肝脏,2011,16:2-16.

[4]周俊霞,陈洁,王娟,等.目标管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的效果研究. 护理研究,2015,29:1473-474.

[5]杨亚娟.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86,88.

[6]何建媚.不同学历层次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分析.肝脏,2015,20: 262-263.

[7]俞海英,郭银燕,潘剑,等.10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变化趋势分析.肝脏,2014,19:200-203.

[8]苏国生,黎建源,程万里,等.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126例治疗效果观察.海南医学,2012,23:30-31.

[9]李便贞,赵玉英,张香云.目标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0:2784.

[10]吕宝玉.目标管理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体会.首都医药,2014,6:68-70.

(本文编辑:茹素娟)

226600江苏南通海安县人民医院传染科

2016-02-16)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肺结核依从性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