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网+”立体型工会新格局
——访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副主席刘德彪

2016-10-26 03:45王劲
上海工运 2016年5期
关键词:劳模班组工会

◎王劲

构建“互联网+”立体型工会新格局
——访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副主席刘德彪

◎王劲

经过17年的发展,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不断崛起,目前职工总数已经达到6658人。其中80后、90后职工占71.53%,平均年龄为34.4岁。面对年轻化的职工队伍,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开拓创新,立足于自身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构建“互联网+”立体型工会新格局。

“面对新的环境和职工特点,我们工会工作改革的重点,一个是网络化,二是深入一线。利用‘互联网+’元素,让工会工作变得常态化和时尚化,让职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副主席刘德彪,请他谈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推进群团改革工作中的独特经验,以及下一步工作的想法和打算。

笔者:如今,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中国移动作为我国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以年轻职工为主,那么针对这一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又是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进一步凝聚年轻职工、推进工会工作的呢?

刘德彪: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工会改革工作中,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工作互动,确实是我们工会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去年的探索来看,我们目前工作已具备了一些“互联网”元素,并正在走向成熟。比如,在每月一次“工会主席巡回日”的基础之上,工会还在信息化平台“工会之窗”上,推出了网上巡回、网上公示,及时把握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去年年底,我们工会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和工社”,目前捆绑数6085人,粉丝数8365人。对于“和工社”,我们的目标是将它打造成集宣传、娱乐、交流、学习、分享等功能为一体的全面新颖的平台模式,真正实现服务职工的网络化覆盖。这个平台当前有“我爱我家”、“我的风采”、“我的工惠”三大板块,承载了工会政策的宣传解读、职工个人的风采展示、活动的组织开展、信息的分享沟通等多项内容,从各个方面为职工们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说,每一个职工都关心“医食住行”问题。“和工社”将为职工提供网上挂号、网上订餐、私车保养维修等多项服务。同时,工会还将与法律咨询平台合作,为职工提供线上的法律援助与咨询服务。另外,利用工会会员服务卡,“和工社”还与各商家合作,推出了“抢点心”、“抢团购”等微活动,为职工送去实实在在的福利。

笔者:除了“和工社”之外,我听说工会还牵头开发了一个面向职工的手机客户端平台,这个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呢?

刘德彪:是的,我们牵头开发的这款手机客户端名为“幸福1+1”,目前已经覆盖了60%的公司职工。对于这个平台,我们的想法是借此促使职工文体活动的全面落实。我们公司有竞技、演艺、人文三大职工文体分会,分会之下又有包括书画社、DIY(自己动手做)手工创意社、太极拳队等21支职工兴趣协会,还有29个基层工会,在职工空余时间,兴趣协会经常会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然而在“幸福1+1”平台出来前,由于只能依靠海报、通知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因此很难让每个职工都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活动情况。为此,我们工会牵头开发“幸福1+1”平台,将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信息全部展示在里面,让所有职工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地掌握活动动态。同时,这个平台并不仅仅只是信息推送,也是职工展示才艺的舞台。每位职工都可以用照片、小视频的形式分享自己参加活动时的靓影。另外,“幸福1+1”的出现,促使了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革新。在今年举办的亲子踏青活动、DIY蛋糕等活动中,我们均采用“线上报名,线下组织”的方式。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还在线上进行投票评比,真正意义上实现文体活动的线上与线下互动。在今年工作中,我们工会将继续做好“幸福1+1”平台的后续开发维护及管理工作,形成常态化运营机制。并将“快乐园”主题沙龙活动也纳入到“幸福1+1”的活动体系中,通过承办制的形式,最大程度发挥基层工会的策划组织能力,有效扩大基层职工参与面。

笔者:在人才培养上,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又有什么新举措呢?

刘德彪: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我们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会在培养职工技能、岗位建功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策划方案前,我们工会要充分沟通公司相关职能部室,明确培养方向、找准培养对象;二是认真听取相关运营单位实际需求,上下结合,有的放矢;三是根据市总工会相关工作要求,结合转型发展需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继续积极探索适应发展需求的培训、竞赛、练兵新模式,努力为职工搭建起多元化的劳动竞赛平台。去年,我们工会组织开展职工自主开发大赛,共征集创意78个,其中“充电桩+”“好老师”等入围集团复赛。同时,我们工会还与人力资源部联合启动“互联网+先行者”人才选育项目,253位符合条件的职工参加了“互联网+人才基因”测试,选拔出30人。最终,通过课程教育、项目实践、自我展示等形式,孵化出了“互联网+”创新项目20余个,并且培育起一批“互联网+”的创新技术人才。另外,工会还在积极探索班组建设的“2+N”模式。“2”指的是“微创新”和“微安全规程”。开展与“一班一品、合理化建议、岗位创新”相结合的“微创新”;开展“查隐患、提建议”活动,创建“安全生产1000班组”。“N”指的是各个班组根据实际,通过微学习的方式,自主开展多元化班组建设活动并形成自身特色、亮点。未来,我们还将努力打造好“一班一品、标杆班组、班组论坛”的班组建设三大品牌,以此将创新理念在每个职工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助推职工岗位创新,力求通过小改小革,提升工作热情与效率,激发班组建设新活力。

笔者:近几年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出了好几位全国劳模和市级劳模。那么,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未来如何树立和弘扬劳模精神,在企业转型中传递正能量?

刘德彪:近些年来,我们收获了很多荣誉,在2010年—2014年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的推荐评选中,1人获全国劳模、2人获上海市劳模、1个集体获上海市模范集体。另外,我们还有巾帼创新工作室1个,技师工作室10多个等。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劳模日常管理,引导职工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成就梦想”的理念,弘扬最美移动人的精神。首先,修订《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更注重人性化的关爱,强化生活保障、困难帮扶、宣传教育和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对劳模的培养机制;其次,将以“景伟娟4G服务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模板,在各条线逐步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后续我们还将对新获的全国劳模、市劳模(集体)所在班组开展调研,拟在营业一线再建2~3个劳模工作室。适时推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从而形成劳模工作管理的体系化、标杆化,为公司可持续性培育更多劳模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劳模班组工会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工会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