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

2016-10-26 03:45海问
上海工运 2016年5期
关键词:拖拉职业倦怠职业

◎海问

拖延症不是病

◎海问

引子

《疯狂动物城》中的树懒“闪电”,绝对是新国民CP狐兔之外,最亮眼的明星。不少人在看罢电影之后,纷纷将朋友圈头像换作它萌萌哒的样子,好似在标榜什么。不过幽默归幽默,树懒办事员因其秉性使然,才会如此慢两拍。在动物世界之外的真实职场里,工作效率若如“闪电”这般拖拉,绝不是讨喜的好习惯。对于不少职场人而言,拖延症或许是比焦虑、抑郁、迷茫,更为普遍的一种精神缠裹,总无法摆脱。然而,它虽被冠之以“症”,却实在不是病,但它也并非如看上去的这么简单,所以需要来一番拨开云雾见明月。

是一个积极信号

海问:人们常说的拖延症,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汤晓燕:这似乎是不少职场人的共有问题。具体来说,拖延可以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比如一个员工,当他被赋予一项工作时,总习惯到截止日期才向上级提交他的任务成果。但事实上,他完全有能力用更短的时间完成,这就说明他有拖延的倾向了。当然,这还是好的,更有甚者会超时完成任务,且完成的质量还相当粗糙,如果经常这样,就属于严重拖延了。或者在我们看来,也可认定他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被动拖延的情况也挺多见。因为处于一项工作链的最末端,而因他人的缘故进度被拖延时,那位最末端的成果提交者,或会令他的上级感觉,其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好比在一些销售型公司,类似我们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就容易被业务部门拖延。因为在他们看来,主营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诸如考勤表的提交、培训材料的制作等小事,完全可以放在最后处理,或是不处理。这就导致我们部门的员工常常被动拖延。

表现形式当然还有不少,但归根结底来看根源上的共性,我觉得无论是主动拖延还是被动拖延的人,他们都有一种“等”的职业习惯。可能对于前者来说,“不急嘛,反正还有好几天时间,可以放到后面再做”。而在后者看来,“是对方没有提交,我若晚了,责任也在他”。他们习惯等待,而不是主动出击。

海问:你觉得造成个人工作拖延,或者说安于等待的原因是什么?

汤晓燕: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我们发觉自己或看到别人拖延时,会简单地以为这就是一个职业习惯的问题。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是这样。他们不善于把控时间,不要说是走在时间的前面了,每每都是在deadline(截止日期)到来时,感觉生不如死。还有的人是其专注力不够。当今的诱惑太多,而且获得起来非常便捷,玩个手机游戏或是刷下朋友圈就能挪去不少时间。所以,他们很难个道理。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会怠惰去做吗?每个人的体会都是,哪怕千辛万苦也要去做,是不是?

但还有一个原因,容易被人忽略。其实不少问题的产生,是在个体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下造成的。所以有些人惯于拖延,这与所在组织的管理方式不无关系。我们发现,往往在一个相对没有人才流动的组织中,办事拖拉、怠惰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旧人离开,没有新人进入,即意味着没有新思维的涌入,无法激活一个组织的活力,办事内容与程序一成不变,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带来人的职业倦怠,进而即表现在一个人的工作拖延上。或者是在组织管理中,没有绩效考核,做多、做少、做快、做慢,统统一个样。人都是有惰性的,长此以往,喜爱安逸的人会更安逸,拖拉者会更拖拉。保持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专注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

但造成拖延的原因仅仅是一个人的职业性不够吗?当然没那么简单。因为还有一些人,他的拖延与其职业倦怠有关,或者说他根本不适宜“吃这碗饭”,但还不自知。所以,与其说是拖延症,认为是一种病,倒不如视它为一个积极信号,在提示自己思考,我是不是因为不喜欢(或倦怠)做这件事,所以才不去做呢?是因为我需要做些新鲜的事情激发活力,还是根本就是我的职业方向出了问题?……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当有了痛感,才会发现身体的哪个部位出了状况,一个人囿于拖延也是这

汤晓燕:乾通瑞源投资有限公司“80后”人事总监

还是要复兴专注力

海问:对于那些想要发愤戒掉拖延的人,你有哪些建议?

汤晓燕:针对前面谈到的成因,如果只是单纯的拖拉习惯,事实上并不难对付。可以参考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它会帮助我们如何高效地处理各项事务,而不致总被各种事情追着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将重要的事情当紧急的事来办。而专注力的复兴,更多的就是自我训练了。训练自己在需要聚精会神工作时,能够拒绝各种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比如好喝的饮料、手游、微信、商业网页等。若办公室环境嘈杂,可以戴上耳机;当有电话打扰,也可视情况回应:“不好意思,我正在处理一件重要的事,能否于什么时间再来办你的事?”职场上要学会拒绝,不必总当好好先生,因为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我们立即去处理。另外,若评估之后认为的确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也应尽早向对方提出,询问能否延长时间。

如果是因为“职业倦怠”造成的拖延,首先需要具体分析原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不会倦怠,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兴趣爱好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不是想跳槽就能够跳槽的。可以这样一一排查,如果是因为过于一成不变的工作,或者可以向上级提出,能否有换岗的可能;如果因工作繁重,自己为此身心俱疲,那更应向主管反映,寻求支援,减轻工作量。这是一段思考与评估的过程。如果发现自己的职业倦怠与整个沉闷的组织架构有关,或是你的上级不愿、无法提供支援,或者自己真的志不在此,已发现了一片更适合的天地时,尝试换一个环境,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其实,一个人总被拖延的感觉抓住是很痛苦的事情,严重的拖延甚至会演变成丧失对外在新生事物的察觉与感知。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的工作总是因为他人的缘故而被动拖延时,这该怎么办?我们人力资源部就常常会碰到,可能第二天就要举办外出培训了,而业务部门的培训材料还未提交上来。我会建议自己的下属应具备更强的把控能力,既然对方习惯拖延,我们就要更主动一些。比如可以事先按要求拟定一份培训材料,然后提交对方修改;如果直接的经办人仍没有反馈,可以在温馨提醒的同时,并直接抄送上级主管,寻求他的支持;若仍杳无音信,还可以向我汇报,由我出面与业务主管协调。所以,只要有一颗主动的心,总有方法能更有效率地推进工作。

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海问:针对拖延的问题,从组织机构的管理角度又如何作为呢?

汤晓燕:感觉上拖延是一个很个人化的问题,但至少在职场范畴的拖延,其实不少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要解决拖延,单单靠个人的改变还不够,内因固然重要,外因也同样影响大局。

怎样分辨一个人是否有拖延倾向,事实上在招聘环节就能看出些端倪。我在面试时,会假设一个工作情景与任务流程,然后问应聘者,你会在完成每一个环节时就进行核对,还是会在全部完成后一并审核?这不是一个涉及对错的问题,所以往往对方不会设防。而从他们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不是一个愿意主动与先行一步的人?当然在招聘时,是对一个人综合职业素质的考察,不过还是可以预判出被录用者的主动性与否,这将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

而从整个组织运营来说,无论是部门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可以、也更应积极地介入其中,以实现效率的提高。很简单的方法是,在自上而下的任务清单中,应明确成果提交的时间节点,而不能只是“及时、尽快”这样的虚词。我的做法是,每一项我交给下属的任务都会写明,最好能提前完成,但不能晚于某月某日某时某分。

当发现员工频繁加班时,是不是因为他个人惯于拖延才造成的?这需要深入判别才行。虽然我们今日谈的话题是“拖延”,但在真实的处境中,原因往往不会那么简单。但我们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怎样做可以影响或帮助他不加班。曾经,我公司的一名财务专员加班频率比较高。所以我和他的部门主管对此作了一番评估,他的工作能力是在普遍水平之上还是之下?他平日处理的业务是涉及新银行更多,还是已有联系的老银行更多?他打字时惯于用五笔还是拼音?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处理单笔业务所用的时间。后来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在不影响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决定将他的岗位一分为二。这件事上,我们直接处理的并不是对方的拖延问题,但过多的工作量可能会造成他的畏难情绪,继而就有可能导致其工作拖延,所以从长远来看,也是在积极防堵这种情况的发生。

还有一些人的拖延,是因为他的工作量很少,非常空闲,若能为他增加一些工作,反而会提高其工作效率。而另一种拖延,是因为当事人的完美主义情节,所以在可被允许的范围内,将他安排在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岗位上,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可谓双赢。

应该说,我前面谈到的解决方法,有一些是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可以直接解决的,而另一些则需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与之配合,来共同实现。所以针对拖延的问题,从组织机构的层面,如何激发、调动员工的能力发挥至最大值,其实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

采访随感

或许,每个职场人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能人吧。虽然年纪轻轻,但成长很快。在人生关键的30岁之前,已找准职业方向,完成了必要的技能储备与一定的职业晋升。深究来看,举凡这样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先人一步的思考,积极主动的行动。他们不会允许自己拖延去做最重要的事,更不会期望只需等待,一件美好的事便会自动发生。所以,在同等的时间里,他们过出了更有效率的职业人生。

笔者无意于过多勾勒一个人生赢家的美好形象。但成功的原则,并非是专属特等人的秘密。生命有限,职场有期。若因拖延而错过了许多无意义的小事,尚且无足轻重。而若错失的是诸多人生的大事,那么遗憾将注定是“大写”的了。

猜你喜欢
拖拉职业倦怠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拒绝拖拉
你是“拖拉王”吗
职业写作
怎样才能不拖拉
我爱的职业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