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识之论争及其当代启示

2016-10-27 08:55韩彩艳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论争儒家文化启示

摘要:围绕当下愈演愈烈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回顾传统意识的论争,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论争中的各种意见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论争中直接获得如何重新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儒家文化;论争;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60-01

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因而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人们在进行经济、政治方面变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思想文化变革与之保持同步。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必然触发人们去探索如何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来一番转换,以重新建构与经济政治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当代中国文化精神。

一、传统意识的释义

传统意识就是在某一民族历史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而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指导原则的观念系统。作为传统意识的观念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构,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是其价值观念的体现。

2.超越具体个人的存在,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3.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中,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共同信仰认同,成为一个民族的价值中心和心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显而易见,在中国历史上,符合这一定义而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意识的,恰恰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观念体系,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被我们称之为中国传统意识。

二、传统意识的争论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意识的全盘性否定。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是把民族复兴的问题从直接的经济政治功利转移到思想文化价值层面。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意识的全盘性否定有现实的触机和西方意识的传入。

1.现实触机。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国社会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步,封建军阀不断闹出复辟帝制的丑剧。而传统意识中的儒家思想似乎与封建专制有不可离散的姻缘,传统意识中的邪恶因素助长着军阀们的倒行,袁世凯颁布了“尊崇孔圣文”、“祭孔令”,恢复清代的祭孔仪式,同时,袁世凯还通过一切的传统手段证明复辟帝制的合理性。人们对封建帝制是深恶痛绝的,而袁志凯的这一行为,使人们在痛斥袁世凯的同时,也产生对儒家思想的憎恨与厌恶。专制制度表现着传统的邪恶,而传统又助长着专制的复辟。

1915年5月8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国耻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一举动,全国各界群情激愤,斥责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阴谋,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二十一条最终宣告无效。[1]

袁世凯借助孔教复辟的倒行使人们比以往更加疏远传统意识,而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使知识分子人民的力量与国民思想觉悟的重要性。这两方面更加坚定了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对国民思想的启迪。

2.西方思想意识的输入。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进一步暴露了中西思想文化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人们清楚的看到了传统意识与具有现代化价值导向的西方意识的抵牾之处。如蔡元培用孔子学说与西方的实用主义做比附,孔子讲“尊王”,实用主义讲“民主”;孔子讲“唯女子难养也”,实用主义讲“男女平等”。在深入对中西文化作了比较之后,无疑促成了人们对传统意识的全面反叛,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衡量标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全盘批判,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及个人的亲身经历的不同,对儒家思想批判的方式和对象也就不尽相同。陈独秀主要是从现代社会生活的角度和现代精神生活的角度猛烈的抨击各种传统观念,指出人应该具有真正的人格独立和政治经济上的平等,而儒家的各种观念意在使人的成为封建统治的附庸,而儒家的各个部分及其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统一的整体,所以针对儒家思想并没有可以继承和改造的部分,应该以西方意识完全取代。胡适则侧重从儒家学术方面给予抨击,打破儒家长期垄断中国思想的局面。在1919年2月,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在学术方面并没有引起大的轰动,而在思想变革却具有极大的价值,给儒家思想以重重一击。

(二)现代新儒学对传统意识的“创造性转换”。

冯友兰高扬儒学,试图把西方哲学融入儒学之中,以期实现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变”。[1]主要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贺麟对陆王心学的“新发挥”,着重从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延续的维系方面,从儒家思想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关系方面,去肯定和高扬儒学的价值和意义。熊十力主要是通过儒家思想的自我改造来实现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意识的科学性评判。

当时中国革命的一些特殊需要,决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只能把理论活动的重点放在唯物史观的传播介绍上。中国马克思者对传统意识的研究评判,通过对新儒家思想的批判反驳,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传统意识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同时,通过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系统研究,科学地评价传统的思想文化。

三、启示

之前一直没有提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物质基础得到满足,我们才会去追求精神的满足。现在,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当前,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是复兴传统文化,而不是复古。之前主要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2]

参考文献:

[1]赵德志.传统意识的现代命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J].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5(08).

[3]张路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述要[J].求索,2010(3).

[4]许青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实现路径[J].求索,2009(7).

[5]史福伟.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J].新疆社会科学,2014(2).

作者简介:韩彩艳(1994.12-),女,汉族,山西运城,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论争儒家文化启示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