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析

2016-10-27 13:32向泉张星
2016年28期
关键词:现状

向泉 张星

摘 要:牧区留守青少年是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关注,对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宽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领域,有助于帮助牧区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有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牧区留守青少年;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屡屡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上出现。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学习压力、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境。诸如: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经常逃学,甚至辍学;缺乏自理能力;还有如寻衅滋事、殴打抢劫等校内外暴力。甚至有因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都是目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这同时也是牧区留守青少年的持续性问题,由于牧区牧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孩子长期分离,大多数牧区孩子都是寄居在亲戚和朋友家中或是独自居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监管和关爱、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养成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这里,我们把牧区青少年界定为父母以畜牧业或半农半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生活在牧区而不能陪在其身边、没有专门人员照顾或长期居住在城镇中的青少年。

二、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现状

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然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学习压力、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境。加上牧区牧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牧区留守青少年的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一) 牧区青少年与外界交流少,自我封闭,内心孤单

自我开放不仅是处于成长期青少年逐步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青少年自身性格的成长与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牧区生活的青少年,放牧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意义,牧区是留守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他们比较自我比较封闭,与外界和其他的活动场所接触过少。

(二)在校老师关注程度不高

对于学校来说,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度不高,常常忽视了他们的各科成绩的变化情况以及该有的鼓励和期望,此外,在心理上的教育和关注度也偏低,因此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极不平衡和落差。往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他们极端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精神层面的忽视。

(三)父母少监管,牧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压力大

牧区的青少年经常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近的亲戚监管,父母由于比较繁忙,对他们生活,学习,精神方面的关心少之又少,常常是只关注了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心理层面的关心。此外,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正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对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较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牧区青少年长期独居,个人易受网络、社会影响,厌学、逃学显现

大部分的牧区青少年都是无奈之下选择独居,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同龄群体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潜移默化,加之生活学习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空虚寂寞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控制力及其薄弱的情况下很容易染上社会上的不良气息,如:迷恋网络虚拟空间,厌学、逃学,拉帮结派,夜不归宿,甚至吸烟、酗酒、赌博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问题

在社会飞速前进的时代里,人才的新陈代谢不断加速,现在的青少年逐渐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而青少年的成长旅程又格外的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他们认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如何走出自身迷茫的羁绊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问题的解决来讲,主要可以从牧区留守青少年的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这四个层面来做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建议及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个人层面

1、自我梳理。个人应及时通过自己或在他人特别是社工帮助下理清自己实际所处现状,初步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处理和解决。只有在自己了解的基础上,他人的介入才会显得更有效。

2、促进沟通。一方面,个人需要试图积极和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为彼此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与可能。以自己为出发点,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充分、全面地认识、了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将会与留守青少年个人面对面沟通,在了解他们情况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建议。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具有良好品质的青少年才能更好的成长。同时也需要牧区留守青少年群体胸怀理想;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养成积极心态;主动与人沟通。

(二)家庭层面

1、发挥家长的综合作用。与家长沟通说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在与父母沟通过程中,让牧区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能够懂得“家庭”这一主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改变,提高家庭培育的质量。

2、发挥兄弟姐妹的榜样作用。牧区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兄弟姐妹帮助。从本次调研结果看大多数牧区留守青少年,愿意与兄弟姐妹相处,他们大量时间在一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留守青少年的同辈,是留守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学校层面

1、加强学校教师对牧区留守青少年的关怀。由于牧区青少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特殊情况,教师除了对于他们需要进行常规性的学业辅导,对于为人处世、身心调节也要尽可能的完备,让青少年可以打开心扉,帮助成长。

2、学校与家长沟通互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沟通。积极培养学生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开展有助于培养群体协作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注重学习技巧、能力的培养;老师经常与问题学生谈话;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严格管理。

(四)社会层面

1、提高社会关注。社会应加强对牧区这一特殊地区的关注,更多方面的深入了解牧区牧民及其子女在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关注。虽然在物质方面国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补贴,但究其心理方面的关怀则相对薄弱。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会大环境的存在对于个人有着多多少少的影响,相对不佳的社会环境促使打架斗殴、厌学逃学、坑蒙拐骗等猖獗,而良好的社会氛围则使得社会趋于和谐,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宏观大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

3、牧区社会工作发展。推动牧区社会工作发展。针对牧区这一特殊地区,就其自身特性发展牧区社会工作,对于牧区工作给予科学联合技术上的帮助,对于牧区牧民、牧区留守青少年给予适时人文关怀。

4、因地制宜,挖掘潜能。发掘牧区发展潜能。例如通过牧区农家乐等方式吸引外来人口,在帮助牧区本身发展增加牧民实际收入的同时,满足牧区留守青少年对于“家”的特殊依赖,同时在也不同人群的交流中也逐步提高牧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这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章国宾.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2]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12卷第1期

[3] 张秀丽,侯凤珍,许正刚.新型农牧区中青年学习需求及学习策略研究.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4]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