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生存”到“生长”状态的转变

2016-10-29 12:19宫文胜
江苏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生存生长语言

宫文胜

小学英语课堂应实现从“生存”到“生长”的转变。即:从关注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训练,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十余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课堂上,师生将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作为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缺乏思维含量的机械训练、漠视文化渗透的师生互动以及疏于策略指导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小学英语的常态课堂。因为缺乏个性化的体验、真实情感的投入以及内在需要的驱动,学生根本无法形成语言知识的“再创造”和语用技能的“深度内化”。显然,这是处于“生存”状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应实现从“生存”到“生长”的转变。即:从关注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训练,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什么是“生长”的课堂呢?笔者认为: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它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生长”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时,要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采用活动,倡导体验参与。同时,教师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开展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其次,“生长”状态的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根据布鲁姆的思维金字塔理论,人的思维从低到高依次有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applying,analyzing,evaluating,creating六个阶段,高级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人的整体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融入尽可能多的高级思维的训练。这些任务可以是课前演讲、阅读分享、会话争辩、人物评价、观点陈述、项目化作业展示以及写作互评等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最后,“生长”状态的课堂重视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语言与文化共生互依,密不可分。无论是语言的“体”,还是语言的“用”,都是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体现,语言之“体”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语言之“用”,则需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因此,文化应当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文化的“眼”,指引学生敏锐地观察、感知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有一颗文化的“心”,激发学生感受、理解隐藏在文化背后的价值追求;还要有一个文化的“脑”,促使学生分析、反思自身言行中存在的文化缺失与偏见,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猜你喜欢
生存生长语言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长在春天》
困境中的生存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