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把握学情,提高语用能力

2016-10-29 12:19王永林
江苏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天游峰外貌散文

王永林

【设计理念】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人散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感悟发人深省。

王荣生教授在《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强调:“散文教学要定位‘这一篇课文,它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天游峰的扫路人》所传达的,是作者章武与一位普通的扫路人之间因对话而产生的独特感悟。这种丰富而细腻的人生感悟都融合在文章个性化的语句中。例如:文中老人外貌透露出的质朴、慈祥;充满生命哲思的三次对话流淌出的豁达开朗、知足常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那看似闲笔却充满意蕴的宿鸟、笑声描写。这些正是这篇散文的精妙之处。关注语言特点,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体验、分享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去品味这种生活的诗意,应该是这篇散文教学的应有之任。

王尚文先生说过:“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文本内容,也要关注文本形式,更要注意内容理解与形式学习二者的有机融合,辩证地处理好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随着对扫路人的了解而进行的由外而内、由形到神逐层深入的外貌描写很有特点,这种随着情节发展而置入情境的两次外貌描写,正是学生在写人习作中对于外貌描写习惯只写一处而需要提升的点。作者和扫路人交流了很长时间,可作者只选了三句对话,这是为什么?通过品读文字和联系上下文,就能让学生明白“对话是刻画人物个性的生命”,对话不在多,而在于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天游峰的险、游人的累、作者自己的得意和惊叹,从侧面烘托出扫路人“不累”“能舍得走吗?”背后的豁达开朗、知足常乐。六年级的学生对侧面描写已经有所接触,但只是模糊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层面。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篇文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

六年级的学生要培养学一篇想一类的能力,学生在四年级学过《黄河的主人》,与本文相似,都写的是普通的陌生人,都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因为年段不同,当时学习没有强化侧面描写的作用,现在如果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侧面描写通常采用的几种方法,然后进行迁移写作,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当然,就阅读策略而言,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散文时意会,通过看其貌、闻其声、观其行、揣其心,把握作者笔下的人物特点,从而实现得言、得意、得法。

基于上述思考,紧紧围绕“关注文体,把握学情,提高语用能力”的核心价值观,我设计了《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的四个板块:(1)回顾,在积累中见峰。(2)品读,在感悟中识人。(3)比较,在发现中得法。(4)迁移,在读写中生成。

【教学目标】

1.跟扫路人学做人:体悟扫路人豁达开朗、知足常乐,得到精神的熏陶。

2.和章武学作文:习得写人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与同伴学识人:同伴合作,通过观其貌、闻其言、揣其心认识扫路人。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回顾,在积累中见峰

1.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和游人在天游峰上是什么样的表现?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文中对天游峰、游人以及作者的感受描写细腻。通过回顾渗透积累的意识,同时为下面学习侧面描写作铺垫。】

二、品读,在感悟中识人

我们这篇文章是写扫路人的,你们平时写人,通常用哪些方法?

作者笔下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做圈注。

【让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基于学情,六年级的学生有过多次写人习作的体验,以自己写人的方法对比作者写人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重点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呢?(外貌和语言)

(一)观其貌,领悟外貌置入情境的写法

外貌描写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来走近老人的外貌看一看,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1.谁先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预设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读出朴实、勤劳)

预设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读出慈祥善良、精神饱满)

2.把这两段外貌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侧重写扫路人的身份,第二段侧重写人物的精神状态)

我们写人,一般外貌是几处?同样是外貌描写,作者与我们平时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课文中的两段外貌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读读写外貌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一开始作者只知道这位老人是一位——(扫路人)。所以,作者这样写(引读)——“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随着与老人交流得更加深入,作者对老人心生敬意,不禁细细打量起这位老人(引读)——“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小结:所以,这两处外貌描写正是穿插在作者对老人一步步的了解之中的。因此,同样写人物的外貌,巧妙的写法就是放在故事情境中抓住恰当的时机去描写。(板书:置入情境)

【通过品读外貌描写,落实了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说的:“外貌描写是理解人物的钥匙。”高年级学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外貌,但不知道还可以随着情节的发展将外貌置入情境描写。这就是学生以为会了,但并没有真正会的能力提升点。】

(二)听其言,体会言为心声的对话选择

我们在作者准确而精彩的外貌描写中,对老人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话是刻画人物个性的生命。课文中作者与老人的对话是怎么写的呢?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三处)。

1.作者写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首先我们来交流第一处。

“如今游客多,您老挺累的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从哪里读出一位怎样的老人?(预设“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指导学生读出这种轻松、自在、悠闲。

(2)“不累,不累”你觉得老人是真的不累吗?那为什么作者觉得他累呢?

指导学生联系上文中山高、险的描写,通过游人和作者的表现去发现、理解。

引读——“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而老人却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3)听了老人的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老人感觉不累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在老人看来,这每天一上一下,是扫路,又不仅仅是扫路,还是一份享受。

指导学生读出这份豁达开朗、热爱生活的心态。(相机板书:豁达开朗)

【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初读时学生一般只能读出扫路人的轻松、自在、悠闲。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通过一次次引读所创设的情境,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突破,懂得了决定一个人快乐的是心态,而看出一个人心态的是人物的语言,从而感受言为心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情感的共振。】

2.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老人的语言。自己读一读,你能听出老人怎样的心声?出示第二、三次对话。

(1)你从哪里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2)一般来说,70岁的老人应该早就回家颐养天年了,但是这位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

他舍不得离开的只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花鸟作伴吗?

(3)以我们在城市里的生活体验来评价评价,你认为老人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这略显平淡的生活,老人却感到非常知足,非常快乐,这位老人真是——(指导学生归纳,板书:知足常乐、热爱生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节奏感)

(5)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第三次对话的言外之意,读出扫路人的自信乐观。

【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好方法。有些学生会认为,扫路人在山中有没被污染的空气和泉水,生活是很好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这种阅读起点出发,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比较,思考老人是否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从而升华对老人的认识。】

3.老人引作者进了屋,还沏了一壶茶,应该说了很长时间的话,猜一猜,他们还可能谈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作者只选这三句对话呢?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这三句对话最能体现老人的特点,最打动作者。写对话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进行精心选择。

【对比原文,编者在选编本文的时候,对人物对话进行了删减,体现了作为范例的“教材”与体现作者个性的“选文”的不同。根据所要表现的人物特点有选择地呈现对话正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此环节体现编者意图,教在学生的生长点上。】

(三)关注文体,体会别有意蕴的散文结尾

1.一般散文的结尾都是别有意蕴的,这篇散文的结尾你读懂了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为什么文章要写宿鸟?老人的笑声怎么会伴随我回到住地呢?

2.留在作者脑海里的是仅仅是笑声吗?

3.有人说:“面对生活就是追求这样的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慢慢懂得更多,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你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一般散文开头或结尾会有充满意蕴的句子,这篇文章也不例外。看似闲笔的宿鸟、笑声描写,恰恰是文章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自主质疑,既是基于学情,也是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个环节既是总结扫路人的个性特点,也让哲思从作者过渡到了读者。】

三、比较,在发现中得法

(一)发现侧面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作者要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会用那么多笔墨去写天游峰呢?

(峰越高,越险,越能衬托出老人扫地的不易,就更能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像这样,通过描写别的事物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就叫侧面描写。)

2.如果这篇课文没有这些内容,会怎么样?

3.像这种侧面描写,文中还有吗?(找出文中另外三处侧面描写)

(二)重读《黄河的主人》,在比较中发现写法

1.还记得我们在四年级学过的《黄河的主人》吗?今天再读一读,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你能不能得出通常情况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旁人表现、作者感受)

小结:六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学一篇想一类。

【知道什么叫侧面描写,知道它的作用,这只是一种写作知识的积累。《黄河的主人》是学生在四年级学过的文本,通过与本文进行对比,学生能发现侧面描写的一般方法,也会在潜意识里明白经典文章是常读常新的。】

四、迁移,在读写中生成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勤劳朴素的身影。请同学们以“冬天大街上的扫路人”为题写一段话,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两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也可以写一写你在某个特定环境中遇到的某个特别的人,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猜你喜欢
天游峰外貌散文
文化遗踪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武夷山归来
奇特的蛇鹫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