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

2016-10-31 12:07易朝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情感

易朝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情怀。有情感的课堂,就能让学生流露真情,充盈希望,放飞理想。有情感的课堂,就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浓浓的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溢满情感的魅力,让情感的阳光洒满课堂,绽放出珍珠般夺目的光彩。笔者根据自己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的情感冲动来源于教师合理的情景创设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我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我播放了一组战争中的悲惨画面,同时配以哀婉的音乐,再加上深情的旁白,把孩子带入特定的情境,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作好铺垫。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时富有感染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再现文章的感人画面,然后,通过学生的个性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在整节课中,学生、作者还有我,三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的是澎湃的惰感冲动。

二、教师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触发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一篇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基调、投入程度都是学生产生内心体验、情感的重要因素。它是连接教材与学生,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因此教师要先进入文本,走进作者,并确定课堂上自己应保持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带着真实的情感,以情激情,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在心与心的交融与默契中升华。如《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意义一次比一次深,爱国之情一次比一次浓。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主线自读、感悟、交流、朗读,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营造情意浓浓的气氛。联系全文,披文入情,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引发的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受、随情引导,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不能理解。其间正好有一个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都不顺眼!”于是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这孩子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

四、深情朗读、导读,引爆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教学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会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此刻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水到渠成。如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把人们送别总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浮现于脑海,从而把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深入到朗读之中,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蕴涵着对总理的无限情思。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包含着丰富的情愫。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与作者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激发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的课堂满溢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