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精教学:三思考 三指向 三借助

2016-11-01 12:58吕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指向思考

吕虹

[摘 要]句子是构成篇章的重要元素。句子教学既是巩固字词、实现词语运用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表达从字词走向篇章段落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重要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就要进行“三思考”; 要精确选择教学内容,就要有“三指向”; 要进行精妙训练,就必须“三借助”。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捕捉语言表达的敏锐处,发现语言表达的精妙处,在孩子心底播下语言运用的种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句子教学 思考 指向 借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04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儿童的言语智能。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是巩固字词、实现词语运用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表达从字词走向篇章段落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儿童言语智能的重要训练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训练内容、思路创新、运用迁移等方面下足“精”工夫。

一、精准目标“三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型句例可积累。教师要整理并挖掘这些句子中隐含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价值。不同学段聚焦不同例句,开展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但是不同的学段,我们应思考不同的精准目标着力点。

(一)思考一:低年级“词”与“句”的链接

句子教学的目标融合在阅读和写话之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这不难看出,“词”“句”的紧密关系。因此,我们要加强从词到句的有效练习。

如,“美丽”一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扩成短语“美丽的( )”,如“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姑娘”……继而形成简单的句式结构“(什么地方)有(怎样)美丽的风景” “(谁)是个(怎样)美丽的姑娘”。

这样的练习既缩减了词语的指向范围,也指明了词语的运用途径,提升学生练写句子的兴趣。

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教师先出示《画家和牧童》的例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引导学生发现“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两个不同的动作特点; 再引导学生分层进行仿写,分别出示:第一梯度“课堂上,我们一会儿读书,一会儿( )”;第二梯度“周末,爸爸一会儿( ),一会儿( )”,第三梯度“( )一会儿( ),一会儿( )” 。

三个句式练写形态的呈现,既体现了句式练写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步时也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差异,使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句式特点,形成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教材在编写上有一个很大特点:关注学生的模仿能力。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例句的导引作用,引导孩子充分体悟例句,准确把握句子的行走路径,领悟语词的运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因此,教学时,若能适当地在词语与句子之间搭建一个练说、练写的平台,设置梯度引导学生从一个词语出发,扩展成一个固定短语,再扩展成句,这样就能在化解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构词成句的方法。

(二)思考二:中年级“句”与“句”的变换

课标对中年级句子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等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的题材、类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都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抓住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进行教学。选准例句是提高句子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句子变换则是中年级句子教学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句,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一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针对不同的课文,哪些语句是中年级重点训练的内容呢?总的来说,常见的句式变换有:“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互换,引述句与转述句的互换等。变换句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使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因为,不同句式的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不一样。句式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说话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三)思考三:高年级“句”与“篇”的关联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高年级的句子训练应聚焦在“句”“篇”的特殊关联上。和课文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或者概括了某一段或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们有的在文首统领全文;有的在文末总结全文。此类句子应作为重点句来教学,以培养高年级学生体会句子与篇章关系的能力。

《太阳》一文有一个总起句:“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课文最后有一个总结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句话和文章的结构密切相关。抓住这两句话,就很容易把课文结构搞清楚。

由此可见,高年级的句子感悟,应融合在整个篇章的阅读中,要关注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关注和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关注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关注对课文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等。

二、精确内容“三指向”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的目的,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的教学规律。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逐渐达成精妙训练的效果。

(一)指向一:聚焦例句

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就要先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让学生对特定句子进行学习,对某种句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训练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句子的形式。

如,《赵州桥》这篇课文第三段的首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学生只要读懂这个递进复句,就会明白:上段写赵州桥坚固,这段要进一步讲赵州桥另一个特点——美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懂得这个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上面例子中,教师要把过渡句的作用教透,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其特殊的句式结构以及和篇章结构的特殊关系——前半句是小结上文内容,后半句引出下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以及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遇到过渡句,学生自然就能运用了。

(二)指向二:探寻规律

学习个例是句子训练的“点”。“点”只有推广到“面”上去,才能最终掌握某种句式,形成语文能力。引导学生从个例的学习中发现某种规律是由点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训练的核心,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学生对句式概括水平越高,越能产生对句式的正迁移。

如,《富饶的沙群岛》有这样的句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淡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习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整句话意思的词语,再找一找具体描写的部分,最后发现句子规律“概括——具体” 。

学生一旦获得此类句子的抽象模式,就能有效地形成语文能力。对低年级学生,应采用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的概念。例如,“暑假里,我和妈妈坐火车去新疆旅游。”教师把句子分解成四个部分(①暑假里 ②我和妈妈 ③坐火车 ④去新疆旅游)写在卡片上,让学生任意排列、熟读,以帮助学生获得四素句的具体概念,熟悉此类句式的变化。

(三)指向三:实现类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的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句式类推,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先将句子类化: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共同要素,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然后,运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学习实际表达;最后,进行深化,在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如,前面举例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概括——具体”句式类型。我们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感知不同形状的珊瑚;再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三、精妙训练“三借助”

句子教学的目标清晰了,教学内容确定了,接下来我们考虑选择怎样的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句子的教学应在学生的朗读中、在文本的情境里,还在教师借助的多媒体手段里完成,努力将句子的训练故事化、日常化、高效化。

(一)借助一:朗读

教学句子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的认识。朗读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材选编的多是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以达到对句子的教学目标。

如,《我要的是葫芦》中的“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是个反问句,不能生硬地教学语文知识,而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气的不同,如师生对读,问号、句号组对读等。这样,让学生从中领悟句子的言外之意,体悟它的言中之情,感悟语言的规律,积累语言材料,培养丰富的语感。

我们常说读和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例如,①作业做完了。 ②作业做完了吗? ③作业做完啦!通过范读、学生朗读以及适当的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的不同,并能根据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对句子的理解。

(二)借助二:情境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经历的文字表达。教学时,教师若能积极为学生提供情境素材,通过创设灵活多变、恰到好处的生活情境,学生的生活积淀就会被激活,就能写出灵动的语句。创设情境,可以是一幅插图,可以是一个模拟场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习句学文。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引导学生用“神气极了”写句子:先请学生上台表演;再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从哪些地方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猫头鹰两眼睁得圆圆的,看上去神气极了。”“猫头鹰的胸脯挺得高高的,真是神气极了!”……语言丰满、形象、灵动。

当学生有了具体直观的感知,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对场景的理解也变得丰富。这样,句式就悄然融汇在观察、感悟、表达之中,训练的目标无形中就达成了。

(三)借助三:媒体

小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有的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讲究句子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多媒体以它的直观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如,《蟋蟀的住宅》有这样一句:“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在教学中,如果没见过蟋蟀,那么让学生理解“前足、钳子、后足、锯”这些词是很难的。这就影响学生对句子和课文的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出示画图,图文对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教学时,教师如能利用多媒体采用动画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那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很快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不可能“千句一律”。但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模仿句式的规范开始,引导学生捕捉语言表达的敏锐处,发现语言表达的精妙处,最后在孩子心底播下语言运用的种子。写句的技能是随着一个个例句练就的,是慢慢浸润、慢慢获得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指向思考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精指向自解锁星载太阳指向器设计与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