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6-11-01 13:03邵建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调查思考现状

邵建刚

[摘 要]目前,学生的表达大多注重优美词语的使用,但他们的思维比较混乱,文章条理不清、结构不明。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见“词语”不见“句子”,只见“学生”不见“学段”,只见“内容”不见“形式”,这导致学生的表达、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影响了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对此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句子教学 现状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0

【观察与缘起】

近段时间看了大量的学生习作,我发现学生都很重视所谓“优美词语”的使用,很多文章简直成了华丽辞藻的仓库。同时,我也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好多文章条理不清、结构不明;一句话之间、几句话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紊乱的现象。例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写“一天,我到海南旅游……到了明天……”;另一个学生第一句写的是“我的文具盒表面有许多的蝴蝶,有绿的、蓝的、紫的、红的……”,第二句开头是“还有一只大蝴蝶”。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反观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师们都是问:“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感受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哪个词语用得好?”教师关注最多的是词语,很少引领学生去关注文章先写的是什么,再写什么,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怎么连起来的。

其实,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词只是表达一个概念,而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说,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则是一篇文章的建筑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使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还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句子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句子教学,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句子教学存在许多误区。这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调查与思考】

一、只见“词语”,不见“句子”

案例: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

教学中,教师找到关键词“向导”,问学生:什么叫向导?一个学生站起来照本宣科:“向导,带路或带路的人的意思。”教师评价:“对极了!‘向导,带路或带路的人的意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教师又问:“这里的‘向导是谁呢?”学生答:“蜜蜂!”教师评价道:“是的,列宁可真能干,知道让蜜蜂来当向导。我们可要好好学习他这种善于观察的好品质哟!”

这个句子的教学就此而止了。可效果呢?“向导”一词学生似乎是理解了,但是这个“句子”却不见了。忽视了句子,蜜蜂的可爱,列宁对蜜蜂的喜爱、善于思考的品质等,孩子们体会到了吗?

思考: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单位,一篇课文是由许多词语组合而成的。但是,如果教学时只注重词语的教学,一方面费时而低效,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标》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还是以《蜜蜂引路》中的“向导”一句为例。这一句的教学可以围绕“向导”一词这样展开。

师:(板书“向导”)同学们,“向导”是什么意思?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课文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蜜蜂是怎么做向导的?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还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看来事实证明,是因为有了“向导”蜜蜂,列宁才找到他的朋友。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再来读读整篇课文,想一想再来说说。(学生读全文)

生1:列宁很喜欢蜜蜂,所以他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

生2: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列宁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通过品味句子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这样内化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位、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培养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

二、只见“学生”,不见“学段”

案例: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教师抓住“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进行教学。他问学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呢?”“把海鸥比做乐谱。”“为什么能这么比呢?”“海鸥很多、很美丽!”“很好,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这样的句子教学,与低年级有什么不同呢?“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这是中段甚至是低段的要求。高年级的学段特点,体现在哪里呢?

思考: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语文知识,以便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展开教学。对比喻句的教学,我们看到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都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学段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

对比喻句,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应该是:鉴赏比喻句的恰当和精妙,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句。根据这一目标,以上比喻句的教学,可以这样展开:

师: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海鸥与老人很熟悉,很听老人的话。

师:在朝夕相处中,海鸥与老人有了心灵的——(默契)

师: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海鸥很多。

师:从哪体会到的?

生:“排成一排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这个比喻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海鸥翻飞,我仿佛看到黑白的琴键在跳动!

生2:我仿佛听到了老人呼唤海鸥和海鸥鸣叫的声音。

师:这是怎样的鸣叫声?

生:欢快的鸣叫声。

师:是啊!碧绿的湖水、蔚蓝的天空,一群白色的海鸥在展翅飞翔。如果说这是一首乐曲,那是怎样的一首乐曲?

生:美妙的(欢快的、动听的)。

师:用你的朗读把这份欢快、和谐读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呈现这样特点:第一次让学生体会句子的内容;第二次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进行提问,引起学生对比喻句的关注,让学生自己“悟”出了句子的精妙,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只见“内容”,不见“形式”

案例: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人教版二年级下《画家和牧童》)

一位年轻的教师这样开展教学: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戴嵩的画很好呢;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读:“他的画一挂出来——”(学生接读:“就有许多人观赏。”)教师接着说:“围观的人可真多啊!同学们想想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说:“他的画非常好!”……

以上教学中,由于教师只见“内容”,不见“形式”,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句子是怎么表达的,学生所理解的情感也只是教师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只关注句子“写了什么”的内容理解,而忽视了句子是“怎么写的”过程领悟,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思考:“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一般来说,句子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一是关注内容,即读懂句子写了什么;二是关注形式,即了解句子怎么写的;三是关注运用,即在语境中积累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是连贯式复句,“挂出来”和“有许多人观赏”是连续的两件事,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语连接。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的形式。

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

师:读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他的画画得很好,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观赏。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进句子里吗?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句子的“一”和“就”去掉,听老师读。

师:对比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1:加上“一……就……”表示挂出来的时间很短,马上就有人来观赏了。

生2:如果没有这样写,就不知道戴嵩的画挂出来多久才有人去欣赏。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关联词语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我一回到家,就做作业。

……

师:同学们上课可真认真,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就抢着回答,真棒呀!咱们再来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

很明显,这样的句子训练很好地体现了课文的内涵,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戴嵩的画艺高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这样的句式训练密切联系课文内容,被赋予了情味,教学呈现出学生情、文中情、作者情三情交融的美妙境界,可谓一举多得。

做了以上的调查与思考,就是想说明句子教学并不简单。我们应认识句子教学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与形式,扎实展开训练,切实提高句子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调查思考现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