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散文精彩

2016-11-01 13:06陆青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陆青春

[摘 要]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好散文,对完成小学高年级的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散文教学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内容解读僵化和教学策略单一等问题。因此,在散文教学中,要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使散文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又体现文体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点 散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4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文采隽永;它情思飞扬,意境深邃;它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又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散文,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大类,在课标版实验教材中(尤其在高年级)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好这些散文,对完成小学高年级的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类课文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初步调研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当前高年级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定位不准,不顾及散文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语言感染,致使散文类课文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价值。二是内容解读僵化,一般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多是概念化的词语。三是教学策略单一。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参考他人的设计授课,对散文文体特征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实际教学中误教误学的情况经常发生。

散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应该不同于一般课文的阅读。如何从散文特征出发,使学生从散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语言营养,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熏陶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里。作者的人生经验、思想情感都熔铸在“这一篇”里。每一篇散文都有其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有其“独特的情感认知”。散文阅读就是要体会其独特的思想情感,体悟其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85年8月季羡林先生重返德国的所见、所感,所以教学目标就是抓住描写德国街头景象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美,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之美。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比如,人教版课标本六年册的《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文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为: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往往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比如,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的方法。

哲理类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展示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的感受,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比如,《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作者借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懂得“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的道理。

二、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的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揣摩与学习。比如,《乡下人家》,就要从自然风情和人情人性之美的角度选取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作为教学内容,就要引导学生聚焦瓜藤瓜架、花、竹、鸡、河等事物和夏秋两季的景象,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

(二)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比如,《猫》,就要从文本的情趣、灵性角度看待文中的人、事、景、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要从猫的古怪、淘气的内容中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独特的喜爱之情。

(三)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趣”。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比如,《桃花心木》,就要从“哲思”的视角审视文本中的人、事、景、物。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就要抓住树的变化和人的不确定性的浇水及每次都带来树苗的变化等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

值得注意的是,散文教学内容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散文是作者情思的凝聚,有时甚至是作者几十年人生经历的积淀。而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让一个孩子去体会一段历经沧桑的情感,其间距离似乎太大。同时,许多散文也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有感而发写成的,具有独特性。没有了当时的情、当时的景,很难将感觉再现。故而,我们不能将教师的需求替代学生的需求,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疑问点和兴趣点去进行教学。

三、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

(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连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内义脉注。”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中那根巧妙勾连一大堆看似散乱材料的“红线”,它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美。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梅花”这一特定事物,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作者围绕“梅花”回忆和怀念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因“我”弄脏墨梅图而生气,因年迈不能回国而哭泣,临别前送“我”墨梅图,开船前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这样五件小事。“梅花”作为文章的线索是相对明显突出的,但却不是唯一的。“魂”作为文眼,是作者体会外祖父心灵世界的情感轨迹。主要表现在外祖父三次落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它们都表明了外祖父渴望返乡回国的强烈感情,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的形象。如果把五件小事看作事情发展的明线,那么外祖父的三次落泪则是一条藏在事情发展背后的感情变化的暗线。文章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互为映衬,以“眷恋”祖国这根主线来统领全文。教学时,以一个个小故事为切入点,就可以将五个板块串联起来,自然也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大多凝练传神,新颖隽永,最值得学生揣摩。教师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揣摩把握其精髓,咀嚼其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带领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品读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感受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

王荣生教授说:“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通感、夸张、借代等等,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这是散文的语体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仔细品味字、词、句,相机点拨,深入体会作者在“炼字”“炼词”“炼句”上的功夫,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披文入情,品味语言。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的语句以及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如《爱如茉莉》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教学这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探”字揣摩:阳光应该用“照”或者“射”,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探”? 学生通过“探”“照”“射”的比较,不仅感受到作者运用拟人修辞的独具匠心,而且咀嚼出“探”字蕴涵的感情魅力——原来阳光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温馨的画面,从而准确把握了“探”字的精髓,嚼出了它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咬文嚼字让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涵泳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形象性,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

2.深情朗读,唤醒体验。

想要在散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涵的丰厚意蕴,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赅”,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朗读,唤醒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哲理类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风情类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其中的意境;生命精神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应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自身特点明显,如《白鹅》语言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朗读时的语音应该清亮、明快,节奏感很强;而《白杨》《丑石》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思想的对话,从中有所体察、感悟。

3.知人论世,探幽访微。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散文中的情,往往打上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人格的印记,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的、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时,不仅要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多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不确定”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深入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然而,王老师又不是停留在理解道理上,他用林清玄最敬佩的三个人:慧能、玄奘、陆羽曾经历的不确定的生活来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所经历的不确定的事。这就告诉学生,不确定常常是破碎,是悲伤,是穷苦,是灾难……是无常;面对无常,要经得起生活考验,要独立自主并转化能量努力生长。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又一次被学生所深深地理解和运用。最后一个环节,更是让我们为之动容。王老师先是出示了林清玄的一段话:“清晨滚着金边的红云,是美的。 午后飘着慵懒的白云,是美的。黄昏燃烧炽烈的晚霞,是美的。有时散得干净的天空也是美的。那密密层层包裹着青天的乌云,使我们带着冷冽的醒觉,何尝不美呢?”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作者笔下,什么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在作者眼里,这些不确定的云都是美的?学生们悟出:因为作者的心态!于是,王老师很自然地打出一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林清玄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心态决定一切,它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我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散文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带领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1.带“情”导引。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着。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

2. 场景还原。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父亲的形象集中体现在三个场景的描写中:面对废墟,坚定站立;不顾劝阻,坚持挖掘;夜以继日,伤痕累累。透过三个场景,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亲。对学生而言,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怎样让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呢?在教学第三个场景时,我通过呈现画面,鼓励学生想象等方式,努力还原父亲不懈努力救自己儿子的画面。当其他的家长都绝望地离开的时候,父亲仍在挖掘;当救火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在仍挖掘;当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的时候,父亲仍在挖掘。1小时过去了,父亲埋头挖掘(怎么样),他在想(儿子在等着我,孩子的生命还有希望);2 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8 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16 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24 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36 小时过去了,父亲( ),他在想( )。这一场景的还原,是为了让学生想象父亲越来越累、越来越艰难的神态、动作,感受父亲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助的心理变化。走进父亲内心,想象文字背后发生的事情,凸显的是一个锲而不舍、坚毅如山的父亲形象。把父爱具体化、立体化了,对学生来说,是可触摸的“形”。

总之,散文教学只有抓住散文的文本体式特征,通过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引领学生感悟渗透在文本语言中的丰富情感,并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找到了散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散文教学内容的实质。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