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紧扣,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2016-11-01 21:25朱雅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指导阅读教学

朱雅婷

[摘 要]高效的阅读教学应是每一步的教学环节都环环相扣,应是将阅读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深入解读中寻找到实践的契合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励善问,初步建立“节扣”模型;注重指导,强化“节扣”联系;验证反思,完善“节扣”体系,从而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环环紧扣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0

高效的阅读教学一定是行云流水的,如同一根连贯的链条,其中每一步教学环节就像是这根链条上的“节扣”。如何让阅读教学这条思维之链环环紧扣,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追求。

一、激励善问,初步建立“节扣”模型

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没有富有价值的“真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催生下,很多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非凡,思维其实并没有真正开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来反问学生,一是为学生的提问树立榜样,二是激发学生思维运转,为发现问题这一“节扣”建立雏形。

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教师就紧扣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两个问题:(1)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又是怎样收复台湾的?(2)收复台湾后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学生在教师这一连串问题的引领下,不仅再次深入阅读并梳理了文本内容,感知了文本的基本大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问题与聆听答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的技巧。

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自我质疑的能力,学会了向教师、向同学发问,这样的引领性设问让“节扣”初现雏形,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指导,强化“节扣”联系

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一个交流分享、开放包容的课堂。当学生发现问题并勇敢地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基础,借助相应的拓展材料以及生活实践来研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安和小女孩》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和课文中的小女孩一样对爱因斯坦的“伟大”产生了质疑。这样一个连自己都不会收拾的人,怎么会被称为伟大的人呢?当学生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很多教师常用的策略就是“踢回传球”,让学生自主思考。而学生迫于教材与教师的权威,都以“爱因斯坦取得的科学成就”作为理由来恢复爱因斯坦的“伟大之身”。事实上,这样的认知并不契合爱因斯坦的生活习惯,更是停留在标签式的认知上。因此,教师在此时补充了关于爱因斯坦在现实生活中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两件小事,与本篇课文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学生从这些拓展的材料中意识到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忙于科学实验而没有搭理自己的时间,而是爱因斯坦本身就是一个老顽童,他根本就不屑于整理自己的装扮。这样的解读不仅尊重了客观事实,更让爱因斯坦走下了神坛,成了一个更加可爱与真实的老头。这也正是爱因斯坦能够与小女孩成为忘年之交的真正原因。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成了学生释疑解惑、解读文本的指导者与点拨者。教师及时地拓展资料,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验证反思,完善“节扣”体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殊途同归”。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结果和思考过程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解读进行反思与验证,在进行多元化解读的同时还要紧扣文本核心。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紧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进行阅读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地释放,有的从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进行思考,有的认为与父亲的临终嘱托息息相关,有的则认为司马迁是为了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答案可谓不一而足。但这种认知都合理吗?教师引领学生提炼出其“忍辱负重”的人物形象,并将自己的解读与这一核心特点进行对照,学生纷纷意识到:司马迁从小聆听英雄故事,形成了英雄气质,不可能轻言放弃;司马迁受到父亲的影响,深知一名史官的职责所在,根本就不会放弃;司马迁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他绝对不会甘心就这样沉沦下去……

可以说,每一种解读都与文本意欲表达的中心息息相关,都与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志同道合。这种反思与文本核心价值的一致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更使学生养成了在多元化解读过程中不忘中心、不出范畴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节扣”形成的,每个“节扣”都有着与自己的认知绝不一样的价值与职责。阅读教学就应该在激励、指导与验证的过程中,借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指导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