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2016-11-02 08:01李艳杰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敏颈动脉斑块

李艳杰

(商水县人民医院 河南 周口 466100)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李艳杰

(商水县人民医院河南 周口46610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对比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较大联系,可以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急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是在多种原因作用下造成颈部动脉斑块脱落,最终堵塞管道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脑部组织病变及坏死,且由于其前期症状并不明显,很难对病情及时诊断,一旦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41~75岁,平均(53.8±6.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妊娠者、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另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42~74岁,平均(54.2±6.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清晨对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采血后,采用免疫透色比浊法进行血液样本分离分析,同时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形态、范围等进行统计记录,并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对比3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劲动脉斑块厚度,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

1.4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颈动脉IMT在1.0 mm以上,或分叉处IMT在1.2 mm以上则视为有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完整且光滑则视为正常;高敏C-反应蛋白正常范围为0~3 mg/L[3]。

2 结果

2.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厚度观察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厚度对比

2.2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组中,无斑块、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17±1.48)、(3.65±1.46)、(7.82±2.61)mg/L。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下,纤维斑块所引发的内膜增厚会造成管腔狭窄,最终由于血栓形成等病变而进一步加重管腔狭窄程度,严重情况下甚至造成管腔闭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大量研究表明,在炎性反应发生的情况下,动脉粥样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其钙化脱落部分极容易造成血管梗死[4]。高敏C-反应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急性期非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梗死面积有较大联系,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重要判定指标[5]。

本研究中,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劲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探讨劲动脉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斑块性质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3组,对比发现3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表明了在劲动脉斑块性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两者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劲动脉斑块性质有较大关联,在临床中加强对急性脑梗死高危发病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的检验,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1]邓宇平,罗伟良.急性脑梗死与高敏 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6): 847-848.

[2]冯骏,秦皓,刘丽华,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5):1536-1538.

[3]冯春芳.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6-16.

[4]党卫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24.

[5]毕崇霞,林少华,姜领.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7):20-21.

R 741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9.080

2016-01-15)

猜你喜欢
高敏颈动脉斑块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代表中国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